说起列宁,很多人都不陌生了,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创建者,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
此外,列宁还被公认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不过,列宁去世的时间比较早,因此我党内见过他的人并不多,曾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的柯庆施算一个。
柯庆施,安徽歙县人,1902年出生,1920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22年1月,弱冠之年的柯庆施有幸前往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当时,距离柯庆施参加革命的时间并不长,但却能得到如此待遇,足以证明其优秀。
在大会上,柯庆施不仅见到了列宁本人,而且还与他握了手,这段记忆一直铭记在柯庆施的脑海中。
在后来的革命战争岁月中,当年与柯庆施一起见过列宁的同志都牺牲了,因此他就成为了党内唯一见过列宁的人。
从苏联回国后,柯庆施凭借着过硬的业务能力和资历,先后担任了多项要职。
1927年8月,柯庆施被任命为中共安徽省委书记,而此时的他年仅25岁。
一个只有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竟然担任了一个省的“一把手”,这实在令人惊叹。
在这之后,柯庆施还先后担任过红八军政治部主任、河北省委军委书记、中共北方局组织部部长等职。
柯庆施早年的政治经历可谓非常地传奇,他在党务、农运、兵运、学运等主要革命活动中,都担任过相当重要的角色,尽管他的年纪并不大,但凭借着过人的资历,人们还尊敬地称他为“柯老”。
新中国成立后,柯庆施先后担任过南京市市长、市委书记,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等职。
不过,柯庆施真正迎来政治生涯的“高峰”,是在1954年以后。
这一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被调回中央,并任命柯庆施担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成为上海市的“一把手”。
从1954年10月到1965年1月,柯庆施主政上海长达10余年之久。
在这段时间里,柯庆施成为了上海说一不二的“大人物”,甚至还被称为——“上海王”。
1958年的“南宁会议”上,柯庆施因一篇名为《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的报告,成为了会议上的“头号标兵”,毛主席还在讲话中多次称柯庆施为“柯老”。
要知道,当时毛主席65岁,而柯庆施才56岁,由此可见当时柯庆施有多受毛主席的赏识。
后来在会议上,毛主席问周恩来能否写出这样的文章时,胸襟宽广、心细如发的周恩来在给中央书记处的检讨中,婉转地提到了自己担任总理职务是否合适的问题。
当然,以周恩来的威望、资历和才干,总理一职无人可以撼动,况且“周总理”这一称呼早已深深印在全国人民的心里了,其他人根本无法取代。
不过,柯庆施虽然没能取代周恩来成为总理,但这也充分表明了他当时在毛主席心目中的地位。
而这也让柯庆施深刻地认识到:只要紧紧跟随毛主席,就是“胜利”!
在后来的“庐山会议”上,柯庆施以所谓的主持者身份,不断对张闻天、彭德怀等人发难,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指责。
后来,柯庆施还将自己的心腹张春桥送到了江青身边,使其成为江身边的左右手,而江也视上海为“基地”。
可以说,江青能有后来的地位,离不开柯庆施的支持,以至于江青还经常感念“柯老”往日的恩情。
1964年,柯庆施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在当时的16位副总理中,位居第六,由此可见他当时的地位之高。
不过,柯庆施出任副总理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因为肺癌于1965年4月9日去世了,终年63岁。
柯庆施去世后,北京和上海都为他举行了追悼会,而且非常地隆重,当时中央的讣告中,还称他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可谓哀荣备至。
柯庆施去世后,其骨灰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不过,在33年后,即1998年,柯庆施的骨灰又被移出了八宝山。
原来,这是因为柯庆施去世前曾留有遗言:去世后葬回故乡。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遗愿在当时未能实现。
直到33年后,他的女儿遵循父亲的遗愿,向中央申请将柯庆施的骨灰迁回家乡安葬。
中央经过多方考虑后,最终同意了她的请求。就这样,柯庆施被葬回了安徽歙县。
没听说过,总理的地位没人能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