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生儿随母姓的现象逐渐增多,这一现象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持续争议。
最近,温州发生的一起家事纠纷,更是将这一话题推向了风口浪尖。一位儿媳因为让孩子随了母姓,竟被公公当众扇了巴掌,公公还指责儿媳“这是让亲戚朋友看笑话”。这起事件彻底暴露了传统家庭观念与现代家庭观念之间的深刻冲突。
从法律角度来看,孩子随母姓完全合法。
根据《 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五条“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三)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少数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从以上法律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冠名权归生父和生母所有,父母有权自行决定孩子的姓氏,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属均无权干涉。
然而,从情理角度出发,夫妻在给孩子决定姓氏时,通常会与长辈,尤其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商量,毕竟姓氏不仅是身份的标识,更是亲情的重要纽带,甚至可以说是家族联系的核心。在传统观念中,姓氏往往被视为家族传承的重要标志。
在这起事件中,夫妻俩是让一胎孙子随母姓,二胎孙女随父姓。因为儿媳说,自己是独生子女,她与丈夫早有婚前约定,第一胎孩子随母姓,第二胎随父姓,婚后也应依约执行。
既然有婚前约定,当然应该依约履行,但令人费解的是,夫妻二人在决定孩子随母姓时,没有与孩子的爷爷进行任何沟通,甚至连最基本的告知都没有做到。这种做法显然忽视了长辈的感受,也违背了家庭中应有的沟通与尊重。
如果说儿媳忽略了这一点还情有可原,但是儿子作为家庭的纽带,理应意识到这一决定会对老父亲产生巨大心理冲击,却也没有和父亲打招呼,这背后不得不让人怀疑父子之间是否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或误解。这种关系的疏离,或许正是导致事件走向极端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公公的反应也令人深思。因为他的愤怒,并不是因为“孩子”随了母姓,而是因为“孙子”随了母姓,至于“孙女”随母性,他是赞同的!
更过份的是,当得知孙子随母姓后,他没有选择与儿子沟通,也没有尝试理解儿媳的决定,而是直接将怒气发泄在儿媳身上,扇了儿媳的耳光。这种行为不仅缺乏基本的尊重和理解,更显得“欺软怕硬”。
似乎真的把自己当“爹”了。
儿媳在家庭中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而公公的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家庭和谐的严重破坏。尽管他在事后向儿媳道歉,儿媳也表示原谅,但这种和解更多是出于表面的和平,儿媳内心的伤痕却难以愈合。
从长远来看,这一事件对家庭关系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当孙子和孙女长大后,在了解到爷爷的当年殴打自己的母亲,是因为“孙子不能随母姓,而孙女却可以随母姓”,他们必然产生自己的想法。孙子会认为爷爷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是建立在家族利益之上,而非纯粹的亲情;而孙女会认为爷爷心里根本没有她的位置,她在家族里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边缘人。因此,无论是孙子还是孙女,想与爷爷建立起健康亲密的爷孙关系,难上加难。
虽然爷爷大闹一场,也经过了派出所调解,夫妻还是坚持孩子原姓氏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