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广州某街道办招聘环卫工要求35岁以下的消息,像一颗投入舆论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这一看似平常的招聘要求,实则撕开了就业市场那层“皇帝的新衣”,将背后深层次的矛盾与困局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
一、就业市场的“双卷”困局在当下的就业市场,学历和年龄就像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在众多求职者面前。
先看学历内卷的情况。曾经,清北硕士到发达地级市街道办任职,都会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感叹这是“大材小用”。然而,如今的就业形势早已今非昔比。普通地级市的街道办,甚至能看到海外名校海归的身影,大批第一学历不占优势的名校硕博,也扎堆涌向贫困县的街道办岗位。这一现象并非个例,高校后勤岗、医院护士岗等,同样被高学历人才挤得满满当当。
但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岗位真的需要如此高学历的人才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岗位供需失衡的大环境下,学历从选拔人才的有效标准,异化为简单粗暴的筛选门槛。优质岗位稀缺,求职者为了获得机会,只能不断堆砌学历,从而陷入了学历内卷的恶性循环。这种内卷不仅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也让许多真正有能力、有经验的人被拒之门外。
再谈谈年龄内卷。考公最早设置年龄限制,尽管部分事业单位后来放宽到40岁,但互联网大厂掀起的“35岁现象”,却让职场年龄焦虑急剧升温。如今,连传统上由年长者从事的环卫工岗位,也被纳入35岁门槛的范畴。年龄限制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正不断向更多领域蔓延,给求职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职业发展困境。
二、35岁门槛背后的多重困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35岁门槛,尤其是在环卫工这样的岗位上?这背后隐藏着经济、社会和就业观念等多重困境。
从经济层面分析,这是人力资源的严重错配。35岁以上人群,特别是50岁左右的劳动者,他们虽然体力有所下降,但多年的工作经历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工作稳定性更高。而环卫工作由于薪资待遇较低,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更倾向于选择收入更高的岗位。此时设置年龄限制,一方面会导致岗位招聘困难,影响环卫工作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年长者的就业机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从社会层面来看,35岁门槛加剧了就业焦虑和年龄歧视。35岁以上人群,尤其是50岁左右的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本就处于弱势地位。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巨大,迫切需要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而环卫工岗位设置年龄限制,无疑让他们的就业选择更加狭窄,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生活负担,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不稳定因素。
从就业观念角度来说,街道办工作人员一边强调不应歧视环卫行业,一边却对35岁以上人群设置门槛,这种双重标准反映出社会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刻板印象和不合理认知。35岁以上人群并非失去劳动能力,他们同样渴望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年龄限制,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不公平对待,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挑战。
三、破局之路要打破这一就业困局,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共同努力。
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对就业市场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一方面,积极创造更多优质岗位,特别是针对35岁以上人群的就业岗位,从根本上缓解岗位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完善就业保障制度,加强对就业歧视的监管和惩处力度,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的劳动者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企业应转变用人观念,摒弃单纯以年龄、学历为标准的招聘模式。要注重员工的实际能力、工作经验和岗位匹配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对于环卫工等岗位,可以通过提高薪酬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职业发展空间等方式,吸引更多劳动者,而不是简单地设置年龄门槛。
劳动者自身也不能坐以待毙,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35岁以上人群更要积极适应市场变化,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同时,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广州街道办环卫工招聘事件,只是就业市场问题的一个缩影。要想彻底打破学历与年龄的不合理限制,构建公平、高效的就业生态,还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