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天香
编辑|李国政
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合资车企正在调整经营战略,以应对销量下滑带来的冲击,并设法改变电动化、智能化落后于中国品牌的局面。
2023年10月12日,据韩国媒体报道,现代汽车已同意生产北京汽车旗下Arcfox极狐品牌电动汽车,双方仍在讨论细节。按照此说法,北京现代将代工生产中国品牌汽车,这是现代汽车首次生产外国品牌汽车。
此前不久,国内媒体爆料称,现代汽车与北汽集团就合作开发电动汽车项目进行商谈——北汽将为该项目提供技术支持,车型品牌将归属北京现代旗下,由北京现代负责销售等。
这两则消息均未得到北京现代官方确认,但现代汽车上个月表示,正在谋求与中国本土电动化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而且对合作对象持开放态度。可以确定是,其将在中国市场打开全新的合资合作模式。
现代汽车正在努力重建在华业务,并扭转去年中国约6亿美元的运营亏损。自2017年以来,现代汽车在华销量大幅下滑,其中,北京现代从高光时期的百万辆降至2022年约26万辆。
今年1-9月,北京现代销量为17.3万辆,其中,伊兰特、SUV双子星、沐飒等车型终端销量为5.1万辆——这些相对更适合本土销售,且更具性价比的车型,虽然在支撑北京现代销量回暖,但尚不能扭转亏损局面。
与在中国业绩形成鲜明对比,2022年,现代汽车全球销量为684.82万辆,成为继丰田汽车和大众汽车集团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而且,其电动汽车产品(艾尼氪系列)在欧美市场的表现可圈可点。
北京现代的处境,是在华合资汽车品牌的缩影,销量下滑、电动化转型跟不上中国市场,几乎成为合资品牌的共性。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新一轮大调整陆续展开,不断有新的合资合作模式面世。
高溢价时代终结
在刚刚过去的9月,合资品牌进行了一轮反攻,销量普遍上涨。不仅燃油车销量有所回暖,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的ID.系列,以及上汽通用别克E5和别克微蓝6等电动车的销量也大幅增长。
主流观点认为,这得益于其降价行为。最典型的案例是上汽大众ID.3。今年7月,上汽大众宣布ID.3车型下调售价3.7万元,起售价降至史上最低价12.59万元。也正因此,上汽大众ID.系列月销量首次破万。至今,优惠政策还在持续中,终端优惠幅度更甚。
ID.3降价举措见效后,上汽大众又对另外两款电动车——ID.4X和ID.6X展开降价。一汽-大众也随其步伐降价,2024款ID.6 CROZZ降价4.5万元,优惠后价格为21.39万~29.19万元。
大众汽车希望通过降低售价,扩大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上汽大众总经理贾健旭在最近一次受访中提到,ID.3的电池将由三元锂电池,更换为磷酸铁锂电池,这将把每辆车的成本降低约1.9万元。
除了南北大众,另一家通过降价取得明显销量增长的是上汽通用。同样是从7月开始,上汽通用旗下凯迪拉克、别克等品牌陆续降价。其中,凯迪拉克锐歌、别克E5和微蓝6等取得不错的成绩。9月,上汽通用旗下新能源车销量突破万辆。
今年更早些时候,东风日产、南北丰田等也对旗下电动车展开大幅降价攻势,但未能达到如ID.3的效果,主要还是其性价比不够高。
降价之后,合资品牌的溢价已经大幅减弱,尤其是电动汽车,他们普遍意识到,唯有提高性价比,才能与中国汽车品牌竞争。由此,合资品牌面临价格体系重塑。
降价只是短期策略,大众汽车实际上更希望能在电动化,尤其是智能化方面补课,以追赶中国市场的变化速度。
7月,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签署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基于小鹏G9车型平台、智能座舱和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软件,共同开发两款大众汽车品牌电动车型。同时,大众深化与上汽集团之间的合作,包括联合开发车型和一个新平台。
丰田汽车也希望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扩大其电动车市场规模。丰田与比亚迪合作推出的产品——bZ3除了在近两个月销售5千辆左右,其他月份并不突出,但总体上比丰田bZ系列另一款车型bZ4X的表现好得多。
8月,广汽丰田、丰田中国投资公司和小马智行签署三方协议,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计划成立一家合资公司。不同于大众入股小鹏,丰田希望让该创业公司充当其新业务的运营商。
以电动化、智能化为突破口,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爆发期,市场规模效应凸显。比如,比亚迪成功之关键,正是具备了优越的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整合能力。目前,国内头部车企都在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生态。
对于合资品牌而言,要与中国品牌比拼性价比,可能会更加困难,但这又是合资电动车的必经之路。如果再按照以往的合资模式,可能翻身会遥遥无期。
整体上看,合资品牌电动车几乎都水土不服,在华的日产、丰田、本田、福特、大众等品牌无一例外。现代汽车或许是看到了这种现象,故而迟迟没有引进艾尼氪系列,而是希望与北汽重新打造一个新品牌,或者直接为北汽旗下极狐品牌代工。
根据乘联会数据,9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为49.9%;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31.1%;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5.8%,其中,南北大众和上汽通用占了主要份额。
残酷的现实,逼迫合资车企不得不探索新的合资合作模式。除了前文中提到的大众和现代,其他品牌也开始探索新出路。
合资品牌再创业
长安福特在开辟一种合资新模式。
10月11日,长安福特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举行挂牌成立仪式。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该公司于今年9月20日成立,由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与长安汽车共同持股,股比分别为60%和40%。
不仅福特电马业务并入新公司,长安福特全国销售服务机构(NDSD)也将并入长安福特新能源,长安福特的车型销售工作和销售渠道将由长安福特新能源管理。今年8月,长安福特宣布接手福特电马在中国的业务,时间不长,其业务模式再次发生变化。
长安汽车本来就持有长安福特50%的股权,算下来,长安汽车在新合资企业中占股7成。可见,在新合资公司中,长安汽车有更大的话语权。
不同于大众和丰田在原合作伙伴基础上寻求新合作伙伴的方式,长安福特新能源其实是长安汽车和福特汽车的再创业。新公司将利用长安汽车以及福特汽车的优势资源,加速长安福特电气化战略落地。
今年5月,福特宣布要在全球市场缩减投资,提高盈利能力,其中,希望专注于商用业务、电动汽车和出口,以扭转在中国连续5年销量下滑的局面。“我们将在中国开展投资更少、更精简、更专注、回报更高的业务。”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Jim Farley)曾表示。
做减法、更聚焦,正在成为更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放弃中国市场,而是希望借力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优势,弥补其电动汽车业务的不足。
同样选择与原合作伙伴再创业的,还有东风本田和东风日产。但与长安福特不同,这两家合资车企都选择押注合资自主品牌——东风日产是利用原有的启辰品牌,作为其新能源领域的主战场;东风本田则推出全新品牌灵悉,希望给消费者带来更年轻化的车型选择。
灵悉品牌第一款车型将在明年上市,之后3年,将每年推出一款新品,涵盖轿车、SUV等细分市场。预计至2025年,东风本田电动化产品比例将超过50%,2030年累计推出10款以上纯电动车型。
启辰品牌则计划每年推出至少2款全新新能源车型,并逐步挑战年销50万辆的目标。目前,启辰大V DD-i初步打开了销量和市场,后续仍需加快产品投放节奏。
灵悉与启辰相似,都是中方将资源反哺合资外方,实现反向输出,双方都希望新品牌成为合资公司第二增长曲线。在新合资时代,这种模式或将成为合资车企的新趋势。
尽管在中方反哺下,合资品牌推出的电动化产品更加符合中国市场需求,但还需加快转型速度。
国内新能源市场已经进入拼刺刀的环节,一些长续航且有高阶辅助驾驶配置的车型在不断优化成本,甚至不惜损失利润,以离谱的低价入市,意图先形成规模和市场份额。
这加大了合资品牌转型挑战。有可能当其新产品推出时,就已经落后于头部队列,根本没有竞争力。对他们的考验是,如何把眼光放得比中国品牌更远,大大缩短车型开发周期,以及提升OTA迭代能力。
是加倍押注扭转局面,还是及时止损避免更大损失?一些跨国汽车公司其实已经作出了不同的抉择。激进者如大众,加大在华投资力度;温和者如日产和本田,在合资公司中推出新品牌;保守者如福特,在部分市场缩减投资。
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合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