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开发区而言,招商引资的重要性,不管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但这两年,在信心低迷、企业投资意愿下降的情况下,招商引资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今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基本上废掉了地方政府以往用真金白银(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社会保险优惠等)吸引投资的这个最有效的招商手段,招商就更难了。尤其对很多中西部地区而言,在自身竞争力本就不足的情况下,被废掉了武功,招商引资更是无计可施。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并非反对《条例》,而且要说,出台的很及时。因为以往很多招商引资工作的方法已经不可持续了。
在此之前,全国各地招商引资最有效的手段基本就是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社会保险优惠等,说白了就是要给钱。表面看,这种方式确实有效,每年能够新增很多家企业,也能带来一些有效投资。
但这种招商模式,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让地方政府之间产生恶性竞争,从而陷入被动,很多企业有投资计划时会同时跟好几个地方政府谈,谁出的价高就去谁那,同时相伴随的还有地方政府之间相互“挖墙脚”,通过出更高的价码换取外地企业来本地投资;其次,这种招商模式催生了很多“候鸟”式企业,他们通常因为政府提供的优惠而来,待吃完政策优惠之后,就换个地方接着去吃了,结果就是企业数量年年新增,但存量规模变化并不是很大,也没有产生真正的价值;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目前这种方式已经不可持续了,在债务负担加重的情况下,这种招商模式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不可承受之重,而且现在国家也不允许了。
所以,对很多地方而言,就算没有《条例》,也需要为招商工作来一次刮骨疗毒。
如果我们把目前面临的这种情况称之为招商困境的话,开发区是最有可能破除这种困境的,因为它体制机制灵活,而且有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
这里有个大胆的猜想和建议:合并招商部门和具有风投属性的平台公司,最大化发挥“投行思维”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下,管委会自主制定招商政策的空间其实已经很小了,所以招商引资工作也要去适应市场化,以投资入股的方式代替以往政策补贴的方式,从而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
此种模式下,最为重要的是要让管委会与平台公司各司其职而又有机配合。
管委会需要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为平台公司招商引资指明方向;要积极配合平台公司,在园区软硬件服务和要素保障上投入更多精力,包括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技术支持、土地供应、人才引进,以及高效的手续办理、行政审批等服务;要促进区内企业之间的合作,打破国有平台公司垄断,从政府和产业两端,帮助新入区企业融入本地产业链供应链,为他们提供更多市场和应用场景,带来真正的实惠。
平台公司要根据管委会制定的产业规划,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去甄别好项目好企业,然后通过招商与投资入股相结合的方式,引进和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此种模式下,招商不再是以前简单的牵线搭桥给优惠,而需要真正懂产业、懂投资的专业队伍,精准识别出好项目好企业,这样才能更好规避投资风险,从而保证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这也是为什么建议把招商部门与具有风险投资属性的国有平台公司合并的原因。
此种模式下,还需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管委会层面:要为负责招商的平台公司选聘职业经理人,赋予同平台公司最大限度的自主发展空间,同时要为其科学制定绩效考核,把发展目标具体化;最重要的,要建立科学的容错机制,不盯一城一池得失,最大限度激发招商工作者热情和积极性。
平台公司层面:投资过程中,要坚持发挥投资杠杆作用,不谋求被投企业控制权,不干预被投企业发展,该介入时介入,该退出时退出,在确保国有资金保值增值的情况下,以投资吸引更多企业落地为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