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锁死了航母的大小,人类为突破极限,又做出了哪些尝试

南地楚十八 2024-03-12 05:42:47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世纪初,航空母舰出现于世界舞台,看似无敌,然而其形状大小却有限制。

在近现代社会更迭中,航空母舰从无法跨越的庞然大物变成了常见的海上装备。虽然科技在进步,技术在发展,但航母的大小和规格却始终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是什么因素限制了航母的大小?善于突破极限的人类,又因为航空母舰做出过哪些尝试?

航母大小的影响

中国有句古话: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我们的老祖宗在战争与冲突的历练中意识到,武器装备的形状和大小,会对战斗结果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果把这个道理套用到航空母舰的身上,那么航母的大小,也会直接影响海上作战的结果。

自从航母问世以来,也有不少人发出疑问,既然航母以其规格和舰载能力在海战中占据优势,那为何不能将航母的规格无限扩大?

甚至把航母建造成可以让飞机自由起飞的机场,从而使海空作战更加协调,更加先进。

试想一下,飞机在机场正常起飞,并不需要特定的弹射装置作动力催发。在空间足够广阔的情况下,它能够依靠自身的动力系统发射升空。

但是航母毕竟和机场不同,航母的舰载能力虽然会因型号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舰载场所的面积还是有限。

舰载机要想达到旱地拔葱的效果,只能由弹射装置发挥关键作用。所以在航母研发制造过程中,弹射系统和动力系统是同等重要的存在。

按照朴素的规律来看,航母越大,海空作战系统的能力会越强。按照战场对阵实际情况来看,航母越大,体积优势就越发明显,作战优势自然也会随之凸显。

以此推断,航母的体积与战斗的胜算大概率成正比。可即使如此,这么多年来航母的大小还是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这是因为,它的大小本身会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

首先最现实的因素,就是造价问题。

打造航空母舰,使用的原材料全都是上等的特种钢,与普通的金属材料不同,需要经过特殊的加工和锻造。

航母的尺寸越大,特种钢的用量就会越多。单位用量的叠加,会导致航母成本成倍数增长。如果航母尺寸无限制扩大,一艘航母的造价成本将会扩张到无法想象的地步。

就算一个国家的财政能力足以支撑,特种钢也不是想找就能找到的常见材料。有的时候,用钱也无法买到足量且合格的特种钢。

除此之外,航空母舰的长度也会直接影响它在海上的稳定性。

这个道理其实很好理解,类比于日常生活中,个子过高的人,平衡能力往往不如比他更矮的人。

有人说,不必专门延长航母长度,可以适当的考虑扩大航母宽度,使其全方位综合性被放大,这样就不会出现平衡问题。

可是这个建议,完全没有考虑水面阻力问题。航母本质上属于船舰一种类型,而船舰的形状往往会以减轻水面阻力为考量。

如果过分拓宽航母,使两头稍尖的形状改变,那么它在海面行动,速度将会变得迟缓,反应能力也会迅速下降。

最后,海上行进,还需要考虑巨浪问题。海浪翻涌看似波澜壮阔,实际上,它的力度已经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世界上现存的所有航母,在下水之前都会经过承压能力检测。即使检验合格,航母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面对海浪带来的风险。

航母的大小,并不会改变海浪催折力度。就算人类真的造出了如同机场一样巨大的航母,在自然界可怕的力量面前,它也只有乖乖承受的份儿。

从英国海军在一战时期建出世界上第一艘航母开始,一直到现在为止,各国专家学者经过了无数尝试,还是将航母的尺寸稳定到了一个标准的范围之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探索航母尺寸极限

20世纪初,航母诞生,然而其大小不能增大,杀伤力也不能任意叠加。

为了探索航母尺寸的极限,人类曾做出过哪些尝试?

英国皇家海军曾经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海军部队,他们对于航空母舰的认知程度也远比其他国家更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就曾考虑过,通过扩大和稳定航母,给纳粹德国以致命性打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对于航空母舰的运用已经逐渐成熟。他们希望能够发挥海洋作战的最大优势,对德国实施毁灭性的轰炸。

航母自然是他们最大的依仗,可当时由于特殊金属材料的稀缺,航母的生产大概并不能跟上战争的脚步。

于是丘吉尔提出了一个计划,哈巴谷计划。这个计划的本质,就是把冰山建成航母,用一座永远不会沉没的岛屿来对付德国。

冰山航母的材料来自于自然,无需经过太多锻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冰山体积足够庞大,在此基础上打造航母,也能增加海上威慑。

在丘吉尔的设想中,冰山航母不仅仅会被作为航母使用,还会被当成英国海军的中转站,甚至是一个成熟的海军基地。

这样一来,英国皇家海军能够实现对整个大象海域的覆盖,德国潜艇可能造成的海上交通线路的破坏也将不足为惧。

英国本就是海上强国,如果冰山航母的构思能够变成现实,那么英国的强国地位将再也无法撼动。

在设计思路中,航母的长度大约为2000英尺,换算成我们熟悉的计量单位就是600多米。它的内壁厚度大约有12米,普通的武器弹药无法将其击穿。

更重要的是,它的排水量可以达到200万吨,是当时美国最先进的尼米兹级航母排水量的20倍。

1942年年底,哈巴谷计划正式上马。

原本使用天然冰川的想法,在实践过程中被推翻。因为天然冰川具有不可抵挡的融化性,就算融化速度再慢,这个事实也不容忽视。

况且,像冰川这样的天然材料相对较为脆弱,会大大降低航母的抗打击力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剑桥大学研发了一款专门用于冰山航母建造的特殊材料,派克力特。

简单来说,这款材料是一种混合类物质,由86%的盐水冰和14%的木屑木浆混合而成。实验结果表明,派克力特的融化速度缓慢到可以忽略不计,它的抗压性也是天然冰川材料的数倍。

只有够强且够稳定的材料,才能被用于航母这样特别的武器装备之中。

1943年的秋天,研究人员在加拿大南部的路易斯湖上开始了他们的实验模型建造。

冰山航母的模型长度大约为18米,重量在1000吨上下,是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理想化模型。

他们在模型内部添加了制冷机,使得航母模型能够维持恒定的温度。工作人员也时刻观察和记录模型的变化情况,以此整合派克力特的相关数据。

在接下来整整五年的时间里,这座航母模型都已完好无损的姿态存活于路易斯湖。

这就证明,哈巴谷计划绝对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痴心妄想,而是可以变成现实并且发挥巨大作用的军事计划。

只是,冰山航母虽好,出现的时间却不太巧妙。

到了1943年年底,德国潜艇的防线基本已经全部被盟军破坏,他们的防御力量也无法在对盟军的海上作战构成威胁。

大量商船航母下水,各个国家对于航母的应用也驾轻就熟。有了廉价航母的开发,人们对冰山航母这一稀罕物件的感兴趣程度就大大降低。

毕竟,就算实验模型成功,打造真正的冰山航母也需要漫长的时间。冰山航母成型之后,要想投入使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

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已经等不起了。所以,哪怕哈巴谷计划本身并没有出现问题,英国政府也只能宣告它的终结。

除了哈巴谷计划,世界上还有哪些探索航母极限的事件?

美国的实验

上世纪初,第一艘航母问世,多年来大小受限,诸多尝试后仍未突破。

英国做出了冰山航母的试验,美国也有过类似的公司。他们做了什么?

二战之后,英国海上强国的霸主地位随风而散。世界上唯二的两个军事强国,变成了美国和苏联。

海上作战系统,美国的尝试更加先进,步子迈的也更大。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也逼迫着美国不得不做出航母的创新。

当航母动力迈入核动力行列,一艘航母的造价会显著提升。高昂的成本将导致美国财政压力增长,也会使一线航母的数量持续减少。

美国是一个热衷于对外侵略和扩张的国家,航母的减少对他们而言,就是自身武器库的收缩,这会让他们产生不安全感。

为了抵御成本增高带来的风险,他们决定以英国的冰山航母为蓝本,打造浮岛式航母。

诺曼底登陆中,海军战士通过搭建人工港快速完成入海和登陆,人工港也成为两栖作战最为便捷的方式。

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灵感,只要能用廉价的材料在入海口附近快速搭建浮动机场,就能使其替代航母的一部分功能,从而降低国防开支。

在美国国防部授权拟定的方案中,5个320米长的自航模块将会连接为一个完整的基地,也就是所谓的浮岛。

建造人员将会为它配备一条足够长的飞机起降跑道,同时扩充舰载空间,给舰载机提供足够的保障。

与此同时,浮岛内部也会有一个巨大的容人和容物空间,可以承载一个陆战旅的人员以及全部装备,还能储存足量的武器弹药,甚至是生活物资。

在战争状态中,它可以充当前线的运输基地和中转站,可以像航母一样搭建海空作战中输。在平时的生活状态中,它则能扮演人工港的角色,为经济建设发挥价值。

一物两用,这个方案让不少业内人士都觉得十分可行。

但是2001年,美国国防分析研究所又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

建造一座浮岛,它的成本大约在50到80亿美元,加上一些计划之外的开支,已经超过了常规动力航母的造价。

美国人想要修建浮岛式航母,本就是为了节约资源,降低财政开销。可事实证明,这一举措不仅不能减轻财政压力,反而还会和预期背道而驰。

从时间上分析,浮岛移动的速度会比普通航母更慢,这就意味着,它需要更长的准备时间才能进入战斗状态。

可是在战场上,时间就意味着生命。一分钟的迟滞,或许会导致成百上千人丧生,也可能会直接导致战斗失败。

浪费时间,效率低下,这在战时状态中绝对不可取。

综合分析,浮岛式基地的实用性,远远不如航母与周边陆地基地的搭配。路上基地可以为航母提供后勤补给与保障,航母则能为舰载机提供海空作战保障。

同时,经过一代代技术的进化,航母的坚韧度和强度已经比从前高出不少。但从这一点上来说,美国人构思的使用廉价材料修建的浮岛,也绝对比不上航母。

为了探索极限,世界各国做出了诸多或成功或失败的尝试。弹射装置的更新迭代是成功的,动力系统的进化也是成功的。

但航母的材料目前仍然没有改变,航母大小也没有突破标准范围的可行性。

一战时期,航母是航空出世的庞然大物。二战时期,航母成了人们司空见惯的海上武器。二战结束之后,更是有无数所谓的业内专家预言,航母即将被人类社会所淘汰。

可时至今日,海上战斗舰群,也仍然还是会以航母为核心,世界各国也从未停止过研发和创新航母性能的脚步。

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航空母舰的作用一如既往,无法被取代。

不过科技大方向始终是进步的,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科学奇迹诞生,我们只管拭目以待。

本文由“楚十八”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0 阅读:0

南地楚十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