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清新隽永的山水小诗。全诗仅四句,却通过山寺桃花的独特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时序的敏锐感知和超脱凡俗的审美意趣。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一首清新隽永的山水小诗。全诗仅四句,却通过山寺桃花的独特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时序的敏锐感知和超脱凡俗的审美意趣。
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四月九日,当时白居易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无实际公事可办,闲暇中结伴漫游庐山,写有《游大林寺序》一文以记其事。
赏析。
诗的开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将人间四月百花凋零的景象与山寺中桃花刚刚盛开的美景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种对比,既突出了山寺桃花的独特与美丽,又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仿佛山寺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着自己独特的时令与风景。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先是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遗憾与惋惜,“长恨” 二字凸显出其深深的怅惘之情。然而,当他在山寺中看到盛开的桃花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原来春天并未彻底离去,而是 “转入此中来”。这种情感的转变自然流畅,使读者也能跟随诗人的笔触,经历从失落到惊喜的心理变化。
白居易的诗歌一向以通俗易懂著称,这首诗也不例外。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生僻典故,却能将诗人的情感和所描绘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诗人通过对桃花盛开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同时,诗中蕴含的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惊叹与赞美,使整首诗具有了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对比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拟人手法的使用,赋予了春天人的情感和行为,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大林寺桃花》以其独特的意境、巧妙的手法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白居易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蕴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