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中国历史—秦汉大一统【五】打打闹闹不消停
真悲催,就是打不过
在两汉时期,中国边疆地区涌现了多个民族。北方有匈奴、乌桓和鲜卑,而东北地区则有夫余。今天的朝鲜半岛上也有夫余后裔的存在。南方则居住着越族和西南夷,此外还有西域各族。除了中原王朝,这么多民族都与中原王朝有着交往和联系。
在中国古代,北方蒙古高原的民族对中原王朝构成了最大的威胁。北方的民族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即匈奴系统和东胡系统。匈奴和后来的突厥都属于匈奴系统,而契丹、女真和蒙古则属于东胡系统。
匈奴的经济生活主要以畜牧业为基础。中原的史书以自豪的口气评论道,我们中原王朝先进,而匈奴则落后。为什么说他们落后呢?因为他们"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逐水草"和"习射猎"可以理解,但"忘君臣"指的是他们没有像中原王朝那样严格的君臣关系,也没有像我们中原王朝那样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单于一死,众人争夺,胜者得位。"略婚宦"指的是他们的婚姻制度很复杂,侄子可以娶姑妈,舅舅可以娶外甥女,父亲去世后,除了亲生母亲,其他母亲都可以娶。弟弟可以娶兄嫂,这种继婚制度相当原始。"驰突无垣"则表明他们随意骑马奔跑,没有城垣,这显得落后。虽然这些民族不发达,但在战争中非常勇猛。
秦汉时期,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了河套地区,内外套都被他们占据。
冒顿单于的父亲头曼单于并不看好他,想要除掉他。于是他的父亲选择将他送到月氏国做人质,但刚到月氏国,他的父亲就出兵攻打月氏,迫使月氏王杀掉冒顿。然而,月氏国王较为仁慈,没有处死他,而是放他回去。冒顿的父亲随后给了他一块并不太好的封地,因为他宠爱幼子,想让他继位。
根据您提供的内容,改写如下:
冒顿心中有计划,开始培训自己手下的一支精兵,与他们一起进行射箭训练。他特制了一种空心的箭头,射出时会发出响声,被称为鸣镝。冒顿说,我的鸣镝射到哪里,你们的箭就射到哪里。于是这些人跟着他一起射击飞禽走兽。随后,冒顿用鸣镝射中了自己心爱的马。对匈奴人而言,马就像老婆一样重要,这些人中有几个不敢射马,冒顿下令将所有不敢射的人全部杀死。剩下的人从此知道了,只要大哥射哪里,他们就射哪里。接着,冒顿射中了自己的爱妾,再次有不敢射的人,也被杀死了。此后再也没有人不敢射击了。最后,他射中了自己的父亲,这些人毫不犹豫地跟着射击,鸣镝弑父,将他的父亲杀害。
可以说,这个人非常冷酷无情,为了权力,甚至连马、爱妾和父亲都不放过。因此,他成为了草原上第一位神圣的统治者、雄主,统一了北方并占领了河套地区。冒顿的时机很巧,因为那时正值秦末农民战争,接着是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中原王朝忙于内战,顾不上对付他,所以他得以占领这片土地。
中原王朝为何总是打不过少数民族呢?
首先原因是少数民族实行全民皆兵,他们的生产和战斗是相辅相成的。他们三岁就能拉弓,五岁就能上马,对他们来说,战斗就是拉弓射箭和骑马这两件事情,孩子们都能够弯弓射击大雕。天空中的雕一箭射下来,地上的人能射不中吗?一箭就能将四条腿的鹿击倒,两条腿的人就更加不成问题!匈奴人口最多时有150万人,最少时兵力也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也就是能拉弓的士兵有30万,换算一下,在5个人中就有1个士兵。而汉朝人口最多时有六千万,军队最多时有60万,换算下来,需要100个人中才能找到一个士兵。
中原王朝的普通百姓是拿着锄头而不是武器的,最多在木棒上装上个铁片。要将这些农民训练成懂得使用刀枪的士兵,需要时间。而少数民族本身就使用弓箭作战,所以他们实行全民皆兵,中原王朝很难与之抗衡。就像现在的人书法写得不如古人,因为古人每次写字都是用毛笔,而我们使用键盘的时间占了一大部分。
第二个原因是骑兵对抗步兵,就像德国队对阵中国队一样,我想进几个球就能进几个球。我比比赛中的球快,你比裁判还跑得慢,你怎么可能跟我比赛呢?少数民族的骑兵来去如风,快如闪电,你攻不上去也跑不掉。
第三个原因是匈奴等北方民族打仗不需要后勤补给。每个战士带着三匹马,一匹战马、一匹行军用马、一匹驮运物资的马。平时行军使用行军马,驮运马用于携带物资,只有在冲锋时才会骑上战马,平时不舍得骑。这些马大多是母马,口渴时可以吸奶饮水,饥饿时就吃天上飞过的东西或者地上跑过的动物,一箭放倒后就可以食用。他们完全不需要后勤补给。他们一出兵就有20万人,都是骑兵。而我们一出兵需要20万人中的5万人负责运输粮草,一旦粮草断绝战斗就无法进行了。
打仗需要轻装上阵,蒙古铁骑一天可以行进80公里在俄罗斯平原上,速度与二战时期的装甲部队相当,机动性很强,可以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中原王朝修建长城有何用呢?即使长城延绵千里,无数军队布置其中,这些少数民族成千上万的军队集中在一个地方,随便找一个弱点就能冲破长城。
此外,从气候原因来看,当他们从北往南作战时,越来越暖和,什么都无所畏惧,甚至打仗时光着膀子;而当中原王朝从南往北作战时,越来越寒冷,冻得箭弓拉不开,枪柄握不稳。
另外,中原王朝对那些不适合耕种的土地不感兴趣,你们占了那些土地有何意义呢?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交战总能得到战利品,如银子、绸子、瓶子之类的,总能带回家;而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交战只会花钱,一无所获,缴获的野味吃不动,他们也没有游牧民族那么好的口腔适应力,即使捡到一瓶酸奶,也不是草莓味的。因此,从动机上来说,打这场仗并没有必要,他们跑到西伯利亚去了,我们坚守自己的领土,不去惹他们。但他们必须惹我们,不惹我们他们就无法生存,他们的生产相对落后,所以他们必须依赖我们。
“外甥”挑衅“舅舅”
根据提供的内容,对其进行内容改写如下:
在西汉初期,由于国力有限,汉朝不得不与匈奴结亲。原因是这样的: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率领40万骑兵南下,刘邦率领32万步兵前去迎战。在这场战斗中,匈奴拥有40万铁骑,而汉军只有32万步兵。结果,汉军被困在了白登山,即今天的山西大同。汉军当时没有帐篷,加上大雪纷飞,导致许多人和马匹冻死。士兵们由于受寒冷影响,无法握住枪械或拉开弓箭,被围困在白登山上。此时,刘邦之前担任秦朝的亭长,可以理解为现代官员或治保主任,他带着一股冲劲,最终情绪爆发,将官帽扔到地上,宣称要和匈奴拼了。如果真的发生了战斗,这个朝代很可能在三年内就灭亡了,因为当时只有一个皇帝,所以也比较容易记住。
在准备进入战斗之前,刘邦决定焚毁珍宝,将其随身携带的珍宝全部烧毁。谋士陈平立即劝阻刘邦,告诉他不要焚毁珍宝,自己能够帮助他。陈平带着这些珍宝前去见匈奴的阏氏,即匈奴的王后,献上这些财宝,并表示皇帝已经认识到了错误,愿意将这些财宝献给冒顿单于,请他撤兵。如果匈奴不撤兵,陈平就展示了一幅画卷,上面绘制着一位绝世美女,并表示皇帝准备将这位美人献给单于。阏氏一看,表示单于一定会撤军,因为不需要这位美人。于是,匈奴撤军了。至于单于并不知道美人的事情,否则绝对不会撤军,而且我猜那个美人可能是经过修饰的,怎么可能找到这么漂亮的人呢?
匈奴撤军后,刘邦如释重负,这才决定采取和亲政策。他们派出宗室的女性甚至宫女冒充公主嫁给匈奴,使两国成为了姻亲关系,成为了舅甥之国。仅仅嫁公主过去是不够的,还需要陪送粮食、物品、丝绸和金银。我女儿嫁给你,你就成了我的女婿,然后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外孙,当我死后,我的儿子会继位,你的孩子就成了我儿子的外甥。因此,匈奴与汉朝成为了舅甥关系,所以你还能打我吗?你忘了他们既是舅舅又是外甥,所以即使你拿到了东西,娶到了公主,你打的也是你的舅舅。看来和亲政策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暴力是他们唯一能够听懂的语言。
“舅舅”狂殴“外甥”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力强盛,国库充实,粮食和财富都丰富得令人难以置信。据记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粮食多得从粮仓中溢出来,导致粮食腐烂。当打开国库一看时,铜钱的绳子都已经腐蚀,铜钱散布在地上,无法数清。此外,汉武帝时期的马匹数量也非常庞大,达到60万匹,而刘邦时期仅有3000匹马。汉武帝的马匹品种丰富多样,包括白色、黑色和花斑等,而将相们则没有马匹,只能乘坐牛车上朝,这也是汉武帝统治时期步兵数量高达32万的原因。
相比之下,汉武帝时期的资源更加富庶,这使得他可以对匈奴进行反击。他任用了自己的舅舅大将军卫青和舅舅的外甥霍去病来打击匈奴。霍去病年仅17岁时率领800名勇士穿越大漠,深入一千余里的匈奴领地,斩杀了两千多名匈奴士兵,甚至杀了匈奴单于的叔爷爷。如今,冠军这个词的翻译源于霍去病17岁时被封为冠军侯。
随后,霍去病在20多岁时成为骠骑将军,与舅舅分别进攻匈奴,再次深入大漠两千余里,最终在外蒙古击败了匈奴。匈奴被迫迁徙至漠北地区,对汉朝的威胁大大减少。尽管霍去病的名字意义有些妨碍他,他的确取名为去病。然而,他在24岁时因病去世,如果他取名为霍感冒,也许就没事了。他主要负责经营河西走廊,并常驻在外驻地。当皇帝赏赐美酒时,霍去病不敢独自享用,而是将酒倒入泉水中,让将士们用头盔舀酒喝。因此,这个地方被称为酒泉。如今,那里成为了卫星发射中心,正是霍去病曾驻守的地方。他去世后葬于汉武帝茂陵,与皇帝埋葬在一起,享受了无上的荣耀。他的坟墓形状则模仿了祁连山。
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脚下,水草丰美。当汉朝夺回该地后,才有可能通往西域。而匈奴失去河西走廊后,只能迁徙至漠北地区,最终导致内部分裂。直到汉元帝时期,呼韩邪单于才归顺汉朝,有了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
一个王昭君,息战五十年
王昭君是在14岁的时候进宫成为宫女的。据说她天生丽质,但因为拒绝行贿画师,画师用印象派的技法把她画成了丑女,导致她在宫中一直待到25岁。当时汉朝的人均寿命大约是25岁,而唐朝则略高于29岁,所以25岁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年老的女性,还未能亲见皇帝。就在这时,皇帝发布了一道告示征募志愿者前往匈奴做和亲使者,王昭君想到那里也能成为第一夫人,于是她主动申请去了。在送行的宴会上,皇帝一见到王昭君,被她的美貌惊艳,无法置信地问宫中为何有如此美丽的人物。皇帝非常气愤地处死了画师毛延寿,并请求呼韩邪替换一位画师。但呼韩邪并不愚蠢,坚持不替换,才让王昭君成为了和亲使者。
王昭君到达匈奴时只有25岁,而呼韩邪已经是70岁的老人,可以当她的爷爷。王昭君刚去不久,呼韩邪就去世了。匈奴的习俗是收继婚,一旦呼韩邪去世,他的儿子就要娶王昭君。于是王昭君上书朝廷,表示任务已完成,并请求回国。皇帝要求她以两国友好大局为重,再担任一任。于是王昭君又继续担任了一任使者。等到呼韩邪的儿子去世,按辈分来看,王昭君成为了太皇太后。她与第二个单于的儿子是匈奴的右贤王,将来可以继承单于的位子,而她的女婿则是右大将,相当于匈奴的总司令。因此,她不愿意离开匈奴回国。
王昭君在匈奴待了超过40年的时间,朝廷封她为宁胡阏氏。她作为从汉朝远嫁给匈奴的宫女,执行的政策对于两族之间的友好极其有益。尤其在第三代单于的时候,她的地位相当于奶奶一样。她对于自己与你爷爷、你爸爸的婚姻也是坚定地维护着,你这个小子还想如何?特别是因为我的儿子有权力,我女婿有军队支持,你还指望怎样?
因此,王昭君出使匈奴的作用是密切汉匈关系、促进双方的贸易繁荣以及增进文化交流。匈奴与汉朝之间打仗不过是为了抢夺资源,而如果我们通过贸易来交换资源,你需要铁器、丝绸,我需要马匹、毛皮,这样双方互利共赢。翦伯赞先生评价王昭君时说:“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古代打仗往往无法持久,农业经济基础脆弱,一旦打仗就会损失惨重。汉武帝打了这么多年的战争,到晚年一看,高祖、惠帝、文帝、景帝70多年的积累都被他用光了,导致汉朝从盛转衰。烽烟四起,还不如让王昭君出使匈奴一曲琵琶好,五十年无战事。当然,王昭君的琵琶也是有前提的,以往送给匈奴的宫女并没有起到作用,关键在于当时的匈奴已经被汉朝打败,因此在胜利的基础上派遣了王昭君过去,这是关键所在。
西迁匈奴太彪悍
中国古代王朝的疆域概念与今天的版图概念有所不同。疆域在今天的说法就相当于势力范围。以盛唐时期为例,疆域达到了1600万平方公里,但这个疆域只持续了三年。汉朝在汉武帝时期达到了最大疆域,约为1400万平方公里。然而,每次新皇帝继位后,疆域就会减少,因为新皇帝认为之前的疆域是否太大了。他们产生这样的想法是有原因的,因为先前的皇帝都过于追求战功,导致军队深入新疆地区修建城堡来标志领土归属,但这些地区并不适宜种植粮食,每年都需要从中原地区运输粮食,而往往在运输途中就消耗了大量粮食。这种做法并不划算,所以新皇帝决定撤回这些地区。
古代的疆域格局基本上就是势力范围的扩张与收缩。不像今天,我在这里设立界碑,这片土地就永远归我所有。匈奴是游牧民族,所以他们并没有固定的领土概念。
在昭君当国期间,汉朝与匈奴和睦共处了40多年。直到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的匈奴与汉人混居,所以我们不能确定谁是真正的匈奴后裔,有可能是我们当中的一员。北京是辽金元明清的都城,除了明朝以外,辽金元清都是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所以北京自古以来就是胡汉杂居的地方,胡族的统治时间可能比汉族还长。所以说,我自称为最正宗的华夏民族是不可能的。孔子所说的语言可能是闽南话,因为北京话是满语、蒙语和北方方言的混合体,带有胡音。1928年国民政府制定国语时,北京话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广州话,从而成为了国语。据说那才是古汉语。
南部的匈奴与汉人融合后,北部的匈奴退居漠北,对中原地区构成威胁。在东汉初期,窦固和窦宪两兄弟大败北部的匈奴,使其政权崩溃。在中国历史记载中,他们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公元119年,此后便不再有相关记载。两个世纪后,他们又在欧洲出现,但这两百年间,他们在哪里待着并不清楚。关于这一点,考古发现的文物很少,因为匈奴没有文字,所以无法确定出土文物是否属于他们。由于他们自身没有文字记载,周边民族也没有相关记载,因此历史学家只能推测。
根据提供的内容,我进行了内容改写如下:
匈奴人曾在西徙时击败了哥特人,哥特人又战胜了日耳曼人,而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罗马帝国。因此,相较于罗马帝国,我们汉朝更胜一筹,他们不过是我们的对手的对手的对手的对手。当时的北方匈奴部落非常强大,在五世纪时,欧洲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匈奴国王,名叫阿提拉大王。如今,欧洲人提到阿提拉或成吉思汗,总是将其视为魔鬼化身,作为上帝派来审判世界的鞭子,特指他们曾骚扰基督教徒的行为。当时,阿提拉统治了整个欧洲,欧洲的君主们联合起来与他作战却屡次失败,在最后只好献上一位日耳曼绝色美女,并在她和阿提拉大战的新婚之夜暗杀了他。随后,阿提拉的几个儿子争夺王位,匈奴帝国迅速瓦解。
随后,匈奴人分成几支定居于欧洲,其中最主要的一支被称为马扎尔人,他们在欧洲定居下来并建立了一个叫做匈牙利的国家,一直延续至今。匈牙利的英文名"Hungary"的前三个字母"Hun"来源于匈奴。经过上千年的混淆,如今已经很难从匈牙利人身上看出他们曾是黄种人,如今他们看起来更像是白种人。但在匈牙利的中央广场上,古代国王的雕像明显表现了蒙古利亚人的特征。据欧洲历史记录对阿提拉的记载,他的五官并非如欧洲人那样明显张扬,而是具有扁平的脸部、小眼睛、细细的眉毛以及塌鼻梁,明显是黄种人的特征。此外,只有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蒙古、匈牙利这六个地方的人颠倒姓氏和名字的顺序,例如李小二,其他地方都是名字在前、姓氏在后。因此,匈牙利人以李小二为名也可以视为黄种人的先例。据说芬兰人和爱沙尼亚人也可能有匈奴人的血统。
张骞确实很点儿背
汉武帝为了反击匈奴,派遣张骞作为使者前往西域。他经历了大月氏等国,并被司马迁称之为"凿空"。西域在地图上指的是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即帕米尔高原)以东。主要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以高加索人种为主,使用印欧语系的吐火罗语。玉门关和阳关当时是国家的边界线,被视为遥远的边疆地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对这一地区的描绘。
大月氏原本位于祁连山,但后来被匈奴打败。匈奴单于甚至将大月氏王的头骨用作酒器,两国之间仇恨极深。因此,汉武帝希望与大月氏建立联系,共同进攻匈奴。后来得知大月氏已迁往西域,汉武帝派遣张骞带领100多人前往西域的目的就是为了与他们建立联系。不过,张骞一刚出玉门关就被匈奴俘虏了,因为当时匈奴控制着玉门关。在那里,匈奴让他娶妻生子,并试图断绝他返回中原的念想。然而,张骞并未辜负皇命,他始终牢记家国情怀,在十年后终于找到了逃跑的机会。他继续寻找大月氏,并最终在今天的阿富汗阿姆河流域真正找到了大月氏王。然而,大月氏王表示此事已经过去,他们在那里过得也很好,并不想复仇。
张骞无计可施,只好返回并带回消息。途中又被匈奴人抓住,被扣留了一年多。那个时候通信不发达,匈奴人并不知道这是之前逃跑的张骞,否则一查就会麻烦。总结起来,张骞这一次使命历时13年,被扣留了11年,未能完成任务,但他对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和地理有了深入了解。西域地区由30个国家组成,最大的乌孙国有62万人口,最小的楼兰国有1.4万人口,这些小国都希望与汉朝建立联系。因此,张骞第二次前往西域,并与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那时是汉宣帝神爵二年,汉武帝的孙子。历史事实表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公元前60年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此怎么能说它是东土耳其斯坦呢?西汉末年,王莽篡汉,随后爆发了农民起义,东汉建立,国家陷入混乱。中原王朝无法直接控制西域地区,导致西域再次受到北匈奴的控制,但与东土耳其斯坦无关。
老子博学儿好汉
在东汉明帝时期,班超扮演了经营西域的重要角色,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班超的家族非常出众,他的哥哥班固是一位史学家,撰写了《汉书》;他的妹妹班昭是皇帝嫔妃的教师,后来还创作了《女四书》之一《女诫》,可谓才华横溢;而他的父亲班彪也是一位史学家。班超起初是给官府抄写文件,使用的是毛笔,但后来他渴望在疆场上有所建功立业,于是辞去文职,带着36个人前往西域。
班超首站抵达的是鄯善国,国王对他非常好,对待像汉使一样尊重,安排在五星级宾馆,并有美女为其服务。然而过了几天,宾馆却改为简陋招待所,美女也不复存在。班超心生疑虑,意识到来的是匈奴使者,他便询问服务员匈奴人的住处。服务员惊慌失措,以为汉使什么都知道,于是毫不保留地透露了匈奴人的情况。班超一听情况不妙,意识到必须铲除匈奴人威胁。他知道不打入匈奴人的巢穴,就无法铲除对方,要么是自己死,要么是对方亡。因此,在月黑风高的夜晚,一部分人放火烧匈奴的住地,另一部分人手持弓箭守候,等待着逃出生天的匈奴人,然后将其射杀。36个汉人杀死了300多名匈奴人。鄯善国王非常震惊,班超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他听从班超的建议并将自己的军队交给了他。班超利用西域各国的军队巩固了他在西域的统治,一国又一国地征服,最终统一了西域。
班超担任西域都护期间,多次上表乞求能在有生之年进入玉门关。皇帝也多次批准他的请求,但西域各国人民却竭力挽留他。在疏勒国,总司令为了阻止班超离去,甚至在他马前刺刀自杀,当场丧命。班超意识到无法离开,于是就在此地逗留了30多年。尽管为国家尽忠了这么多年,班超也要尽孝,他最终逝世在家乡,并葬于祖坟。在临终前,皇帝召回了他,班超去世时已经年过70岁。班超去世后,他的儿子班勇接过父亲的事业,连续担任西域都护长达50多年。
东汉时期有两位著名将领,一位是班超,另一位是平定交趾的伏波将军马援。马援是西破羌族,南征交趾。这两位将领为维护中国领土的完整做出了巨大贡献。交趾即今天的越南,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领土,直到五代十国时期才实现独立,明朝时又被并入中国版图,称为安南布政司,但之后又独立了30多年。
班超和马援成为中国最早的民族英雄代表,唐代诗人李益曾有诗赞道:“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其中“马革裹尸”即指伏波将军的豪情。班超也被封为定远侯。当时,蔡锷将军去世时,孙中山先生给他写的挽联中写到:“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用班超和马援来比喻蔡锷。这两位英雄可说是成功的民族英雄。中国人似乎同情弱者,崇拜的英雄大多是失败者,如岳飞、文天祥等,这些英雄宁死不屈,但却少有人能在实际救国中成功。事实上,我们应该更崇拜那些取得成功的英雄,可惜他们的事迹宣传得很少,就像班超平定西域一样。
有人提出,中国的第一艘航母应该被命名为“岳飞号”,然而“岳飞号”和“文天祥号”意义不佳,都是失败的英雄。相比之下,将航母命名为“班超号”更合适一些。
汉字文化圈
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国以中心地位逐渐扩展东亚文化圈的影响力,影响范围甚至延伸至欧洲和非洲。东亚文化圈主要以汉字文化为代表,因此也被称为汉字文化圈。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与朝鲜的关系。在秦汉时期,大批中国人逃离战乱涌入朝鲜半岛,这种现象被称为“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朝鲜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建立的。商纣王有三个著名的叔叔,其中比干因为劝谏而被刑罚,成为了一个传说中的文财神;微子投降了周朝,成为宋国的开国君主;而箕子则带领族人逃往朝鲜,希望继续保留殷商的血脉。箕子朝鲜被周朝封为侯爵,成为了朝鲜历史上最早的国家,经过二十多代的传承,持续存在了一千多年。至今,朝鲜民族仍保留着箕子的传统习俗,比如商人穿着白色的韩服,而今天朝鲜半岛的传统服装仍然是白色的。商朝国王穿白色服装,夏朝是红色,周人尚黑色,秦汉时期也流行黑色,只有唐朝之后,皇帝才开始穿黄色服饰,此前一直是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这种历史描绘有些有趣。
在战国末期,燕国人卫满率领族人来到朝鲜,推翻了箕子朝鲜的统治,建立了朝鲜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卫氏朝鲜存在了近百年,后来被汉武帝所灭。灭亡后,汉武帝在朝鲜北部设立了四个郡,其中治所之一就是平壤,至今仍沿用这一名称。而汉城改名为首尔,这可能是一种心理平衡的表现,但是平壤这个名字并没有改变,仍然使用中国的名称。
在朝鲜的北部,最初的居民是中国人,之后兴起了高句丽人,他们也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高句丽建立国家已有700年的历史,前400年的首都位于吉林,之后迁至平壤。韩国现在经常与我们争论高句丽的历史,宣称高句丽是他们的民族。中国将高句丽在吉林省集安的王城、王陵以及贵族墓葬申报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这让韩国非常愤怒,他们指责我们进行文化帝国主义。然而,这些历史文化遗址都位于中国境内,属于我们的地域政权。如今的韩国人只是半岛南部的当地居民,是北方中国后裔的混血后代,才最终形成了韩国民族。
在半岛南部,有三个韩国部落:马韩、辰韩和弁韩,其中辰韩的文化服饰和中国文化有一些相似之处,因此被称为秦韩。韩本身有着大的意义,指的是大族群或大部落,三个韩国部落就是指三个大部落,每个大部落内又分为许多小部落。他们当时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所以用汉字表达音节,正好选择了“韩”字,而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的韩国与此无关。我曾在2006年夏天参加在北京工会大厦举办的首届中日韩和平教材交流会。当韩国代表发言时,我摘下同声传译设备,亲自听他们说韩语。
后来我发现,韩语中所有高雅的词汇,比如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谈判,发音都源自汉语;而厕所、猪、狗等则是他们自己的词汇。因此,韩国在1970年废除了汉字,如今正在努力恢复使用汉字。至少在他们的路牌上,已经同时使用英语、韩语和汉字三种文字。如果不恢复汉字的话,就会出现重名现象。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认识的八个人中有八个叫张颖,只是可能他们的汉字有所不同,比如一个是“影”,另一个是“莹”,但在拼音发音上完全一样。韩语是一种拼音文字,因此恢复使用汉字对他们来说势在必行。在古代的朝鲜,如果不懂汉字,就无法从事官僚工作,只能种田。
关于越南与中国的关系,历史上确实存在着一段时间内越南是中国的一部分。在东汉初年,越南的两位女将军征侧和征贰发动叛乱,当时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定了叛乱,并擒杀了她们。后来,越南独立后将这两位女将军视为民族英雄,并为她们建立了庙宇。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越南独立之前的行动可以被称为平叛。
至于与日本的关系,根据日本神话的叙述,他们自称拥有2600多年的历史。日本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据说是日本太阳女神的孙子,太阳女神派他统治神国日本。然而,这些神话是否与历史相符仍存在争议。根据考古发现,公元前3世纪的日本仍处于石器时代,与神武天皇时代相距较远。另外,按照日本天皇的传承统计,到了平成天皇已经是第125代天皇,这一说法令人感到疑惑。此外,日本天皇据说都有非常长寿,常在位150岁以上,并奇迹般地活了几百年,这些说法难以置信。这些虚构的元素令人称奇,仿佛是别人从未见过的编造。
在公元前3世纪,日本进入铁器时代,这一过程相对于中国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所花费的时间要短得多。中国的过渡历经上千年,而世界上其他主要民族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也需要成千上万年。日本如此迅速地完成这个过渡,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借鉴了中国和朝鲜的发展经验。
在日本九州岛的北部,即今天的福冈县境内曾存在两个小国,一个叫倭奴国,另一个叫狗奴国,两国曾发生过战争。其中倭奴国的“国王”派使者向东汉朝贺。东汉光武帝非常高兴,赏赐他一枚金印,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的字样。如今,福冈市到处都可以购买到这个印章的复制品。真正的金印是日本的国宝之一,据说在江户幕府时代发掘出土,挖掘出金印的农民能获得20两银子的赏金。古代的日本20两银子在当时相当于现在的数十亿日元。
这个金印被赐予诸侯王,是表示这个小部落是中国的臣民。汉朝也没有直接前往那么远的地方,所赐礼物也不容易。他们给予了皇帝十根竹棍、十卷麻袋片以及十个生口(俘虏)。光武帝非常高兴,竟然有身高不到1.5米的成年男子,觉得很有趣。
在中国的铁器、铜器和丝绸传入日本时,日本还没有玉玺。天皇的国玺是在明治维新后才出现的,而在即位时,天皇依靠三件神器来象征权力:一把剑、一面镜子和一块勾玉,虽然这些可能是复制品。这些物品刚传入日本时非常珍贵。如今,每位新天皇即位仍然会接受三件传国宝物,但实际上据说已不完整,在宋朝时就有一个不见了。有良知的日本人都承认中国是日本2600年文化的源头。
最后说一下丝绸之路。
自古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敦煌之地,南行可至身毒和大秦。而最北的路线则延伸至里海,是今天俄罗斯、伊朗和哈萨克斯坦的交界处。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相继传向西方,同时佛教也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此同时,汉武帝还开辟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启程,经过印支半岛和马来半岛,穿越马六甲海峡,抵达孟加拉湾沿岸,最远可抵达印度半岛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