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叛国,陈圆圆薄命,而最义愤填膺的却是那些酸臭文人

兜兜爱读书 2025-03-27 21:08:13

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每逢朝代更迭、群雄并起的时代,总是英雄辈出,各领风骚。但今天,咱们要聊的却是一位女子,她虽非英雄豪杰,却也称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

明末清初,江南秦淮河畔,有八位名妓以其才艺、容貌和气质被誉为“秦淮八艳”,而陈圆圆,便是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一位。

陈圆圆的一生,简直就是“红颜薄命”这四个字的真实写照。她本姓邢,名沅,字圆圆,幼年丧母,被姨夫家收养后改姓陈。这姑娘长得漂亮,又有一身才艺,可惜啊,姨夫是个重利轻义的主儿,把她卖到了苏州。从此,陈圆圆便踏上了她坎坷的人生之路。

先说说她被崇祯田贵妃的父亲田宏接到京城的事儿。田宏这家伙,看中了陈圆圆的美貌和才艺,便把她据为己有。可没过多久,田宏的女儿去世了,他为了在乱世中找个依靠,竟然把陈圆圆送给了吴三桂。这吴三桂啊,当时可是个风云人物,手握重兵,镇守山海关。

再说那李自成,他率领义军攻陷了北京,吴三桂一看大明已难再复,便准备归降农民军。可事情并没按他所想的那样发展。

当时吴三桂正在山海关,突然家里来人报信,他赶紧询问家里的情况。得到的答案却是:父亲被逮捕,财产被查封。吴三桂心里想,这事儿不大,等我回北京,这些东西都得物归原主。

他随口询问了一下小妾陈圆圆的消息,可当仆人告知他陈圆圆已被刘宗敏掳走时,吴三桂顿时怒火中烧,青筋直跳,眼珠都红了。他当即立下决心,要全军将士都穿上孝服,为逝去的崇祯皇帝报仇雪恨,誓要与李自成决一死战。

咱们常说,历史的进程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可一个小小的女子,竟然让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了山海关,让满清铁蹄进入了关内。你说,她是不是改变了历史进程呢?当然,有人会说,就算没有陈圆圆,吴三桂也守不住山海关。这话没错,但至少咱们得承认,当时因为陈圆圆,整个天下的格局是有所变化的。

后来啊,吴三桂率军与李自成大战,打了个胜仗。李自成恼羞成怒,当即屠杀了吴三桂家眷几十余口,仅有陈圆圆侥幸逃脱。待到满清统一之后,陈圆圆才随吴三桂去往云南。

说到这儿,我想起民国时期马君武写的一首诗,那诗是特意嘲讽张学良的,其中有两句特别有名:“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把张学良不抵抗归咎于沉迷温柔乡,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不妥的,甚至是典型的甩锅行为。

男儿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谁不想名留青史?谁不想高居庙堂?很多时候做一件事情,并不是自己就能完全决策的,要考虑诸多因素。可那些酸臭文人就爱找噱头,把一些并不重要的原因渲染成至关重要。

特别是英雄与美人之间的故事,总是让文人们乐此不疲地传颂。如果说爱江山更爱美人,那么在当今,一个将军为了美人而背叛国家,是不是极具话题性?正因如此,当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传开后,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伟业便创作了一首七言歌行体的《圆圆曲》来咏叹此事。

那诗里最有名气的两句就是:“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句话虽然话里带刺,但仍不失热血男儿本色。可下一句“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就是彻头彻尾的嘲讽了。按今天的话来讲,里面夹杂着羡慕嫉妒恨以及落魄键盘侠的不甘。

吴伟业用这首诗委婉地谴责了吴三桂,可能他自己也没想到,他作为崇祯年间的三甲进士,颇受崇祯皇帝赏识。后来清兵南下之后,他竟然重新为官,一个前朝遗老在清廷的淫威之下当上了国子监祭酒。

就是这样一个批判吴三桂的文人,最后走上了跟吴三桂一样的道路。按吴伟业的说法来看,吴三桂背叛是因为女人,而吴伟业的背叛却是因为贪生怕死。这样一来,不就高下立见了吗?

也许吴三桂心里有种感受就是:被学霸叫学霸,被大佬喊大佬,被汉奸骂汉奸!他吴三桂一生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可陈圆圆呢?她不过是一个弱女子,却无端被卷入了这场历史的风暴中,成为了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咱们再说说陈圆圆在云南的日子。她虽然跟随吴三桂去了云南,但日子并不好过。吴三桂在云南称王称霸,陈圆圆却深居简出,过着清贫的生活。她深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从不干涉吴三桂的政事。可即便如此,她还是无法逃脱历史的纠葛。

有人说,陈圆圆是吴三桂的祸水,是她让吴三桂走上了背叛的道路。可我想说,这不过是文人的臆想罢了。一个弱女子,何德何能能左右一个英雄的命运?吴三桂的背叛,是他自己的选择,与陈圆圆无关。

陈圆圆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她本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却因为命运的捉弄,卷入了历史的漩涡中。她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只能被动接受。但即便如此,她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节气,从不向命运低头。

最后啊,我想说,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人并不是历史的奴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权,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或利益而做出违背自己良心的选择。因为历史不会忘记,后人也不会忘记。而陈圆圆和吴三桂的故事,将永远成为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历史的见证。

看完文章的您有何感想呢?

快到评论区来分享吧!

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精彩留言!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