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盐枭张士诚的败落:深刻体现了什么叫性格决定命运

兜兜爱读书 2025-03-18 21:33:17

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

元末乱世,英雄辈出,盐枭张士诚也曾是割据一方的大佬,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这背后,和他的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士诚和朱元璋相持了近十年,双方你来我往,打得难解难分。然而,鄱阳湖一战,朱元璋不仅消灭了陈友谅,还顺势击溃了张士诚的军队,最终登上了胜利的宝座。

张士诚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优柔寡断、斤斤计较的性格。他对待元朝的态度也是摇摆不定,时而叛变,时而投降,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其实和他的出身及经历息息相关。历史学家评价他“缺乏主见,生性迟钝,且颇为怕事。江湖兄弟犯错,他也不忍心责备,赏罚不明。”这样的性格,在乱世中无疑是致命的。

朱元璋在夺得天下后,曾与群臣讨论过取胜之道。他们对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性格进行了深入剖析。朱元璋认为,张士诚顾虑重重,遇事总是斤斤计较;而陈友谅则野心勃勃,欲望极大。

因此,朱元璋断定,如果先攻打陈友谅,张士诚会选择作壁上观;而如果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则会倾巢而出。后来的事实证明,朱元璋的判断完全正确,他对张士诚性格的把握可谓准确无误。

张士诚曾投降元朝,这背后也有他的私心。他打着官方的招牌,四处侵略扩张,地盘一度达到二千多里。1363年,朱元璋击溃了陈友谅,随后剑指江浙。张士诚此时也只能选择自保,但已无力回天。

1367年,朱元璋大军包围了平江城,张士诚拒绝投降。经过十个月的苦战,平江城终被攻破,张士诚成了俘虏,被押往应天府。由于张士诚拒绝问话且不进饮食,朱元璋一怒之下下令将他打死。

张士诚的手下,其实不乏杰出之才。吕珍、张士德、张士信、潘元明等人,都是为张士诚效力的重要功臣。其中,吕珍和张士德更是张士诚的得力干将,深受他的信任和重视。

吕珍,出身安丰,乃是元末起义军中崭露头角的一员猛将。他追随张士诚,在泰州揭竿而起,以勇猛善战著称,战功赫赫。吕珍曾受命镇守江苏等地,期间对民生、城防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改革与提升。他与朱元璋的军队多次交锋,常州之战、宜兴之战等战役中都有其英勇的身影。

作为吴国的一员大将,吕珍自投身张士诚麾下以来,屡次助力张士诚拓展并稳固地盘。在与朱元璋的对抗中,尽管屡遭挫败,但他始终坚韧不拔,奋勇抵抗。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宜兴之战中,吕珍成功俘获了朱元璋的大将廖永安,这一战果极大地削弱了朱军的实力,为张士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张士德,作为张士诚的亲弟弟,自幼便与张士诚并肩,以运盐为生计。他们常遭大户人家和官员的欺凌,兄弟俩一合计,决定揭竿而起。在张士诚的众兄弟中,张士德堪称最为勇猛、足智多谋,立下的功劳也最大。待张士诚在淮安一带站稳脚跟,他便派弟弟领兵去开拓江东的地盘。

可谁曾想,当朱元璋攻占了张士诚的常州老巢后,张士德急忙率兵前去救援,却不慎落入了朱元璋设下的埋伏,被其手下生擒。张士德的离世,对张士诚而言,犹如失去了得力的臂膀,打击沉重。这一事件,也让朱元璋与张士诚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势同水火。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张士诚,还有一个神秘的传说与张谷英有关。张谷英这个人在正史中并无记载,但在许多小说中却屡有提及。有人说张谷英是风水先生;有人说他是明朝的指挥史,曾参加过鄱阳湖大战,后来退出庙堂,隐姓埋名;还有人说他是张士诚流落民间的儿子;甚至有人说张谷英就是张士诚本人。

近年来,许多学者和民间人士都在探讨一个话题:张谷英是否就是张士诚隐居后的称呼?关于张谷英的身世,我们可以从后人在乾隆时期所修订的张氏族谱中窥见一二。族谱中提到张谷英曾经历过抄家和迁徙,并且“由吴入楚”,成为了一位隐逸者。

史料记载,朱元璋为达成统一大业,起初与张士诚缔结了盟约。待他成功征服陈友谅后,随即转而进攻张士诚。最终,张士诚被俘虏,选择绝食以明志,不幸身亡,他的妻子和家人也毅然选择了自焚殉节。然而,在研读《续白话资治通鉴》时,有人发现了些许不同寻常之处。

书中记述,张士诚在城池被攻破后,曾亲自率领军队与明军展开激战,最终因不敌而败逃。他试图自杀却未能如愿,最终被俘。这些描述似乎隐含着一种可能性:张士诚本有机会乔装逃脱,为何却选择留在自己的官邸,坐以待毙呢?这其中的缘由,令人遐想连篇。

此外,在查阅《温张族谱》时,人们又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史书上记载张士诚只活了四十五年,但在家谱上却记载他活了六十八年。这其中的差距,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难道张士诚真的没有死在应天府?难道他真的化名张谷英隐居他乡?这些谜团,或许永远都无法解开。但无论如何,张士诚作为元末乱世中的一位英雄人物,他的传奇故事和悲惨结局,都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看完文章的您有何感想呢?

快到评论区来分享吧!

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精彩留言!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