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动汽车的未来将由美国工会工人创造。」
用 100%的关税封住了中国电动车进入美国市场的大门后,拜登颇为得意的在社交网络发了这样一条消息。不过,让拜登寄予厚望的美国电动车企们,似乎没那么争气。

一方面,拜登依仗的美国工会工人把底特律三巨头们(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和斯特兰蒂斯)缠得头昏脑胀;另一方面,还没被工会攻陷的「美国新势力」们,除了特斯拉之外,最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如果说,现在中国新势力们在跟对手卷天卷地,忙着争市场、扩销量;那美国新势力们,则忙着与自己较劲:如何按时交付、生存下来,还是个难题。
「特斯拉杀手」们的集体哑火
「特斯拉杀手」,在过去几年里,这个 title 是个很高的荣誉,用来形容那些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新能源汽车巨头的车企,比如 Lucid、Rivian、Fisker 等等。
不过最近,这些「特斯拉杀手」们集体哑火了。
当地时间 6 月 17 日,美国造车新势力 Fisker 申请破产保护。在这之前,Fisker 已经停产,从第一辆车交付到停产,只经历半年多时间。

从时间上来看,Fisker 也算「新势力元老」了。2016 年,创始人 Henrik Fisker 在破产过一家「Fisker Automotive」后,成立了现在的 Fisker,并在 2020 年 11 月曲线上市,跟中国的理想和小鹏前后脚美股上市。
不过,理想和小鹏在美股上市时,自己的第一款产品理想 ONE 和小鹏 G3 早已量产上市,算是经历了生产线的考验;但 Fisker 的第一款车型,当时还处在研发阶段,一直到三年后,2023 年 5 月才正式交付第一款车——Fisker Ocean,一款起售价 37499 美元、续航 250 英里(400 公里)的纯电 SUV。

(Fisker Ocean 实现了很多人心中的「新能源」——太阳能车顶:晒太阳一整天,能续航5英里(8公里))
马斯克曾经形容 Fisker 创始人「Henrik Fisker 压根不懂电动车」,尽管有点「同行是冤家」的意味,不过从后来的结果看,说的也是事实。从第一次创业,到第二次创业,Henrik Fisker 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设计,所以,工程和制造都外包了。

比如在生产上,Fisker 采用代工的模式,这没什么。不过 Fisker 把代工厂选在了奥地利的麦格纳格拉茨工厂,然后再千里迢迢运回美国销售。关键是,这个代工厂之前也没怎么生产过纯电动车,双方都是摸索着来。
按照 Fisker 离职员工的爆料:Fisker 甚至没有在美国建立像样的零件储备机制,哪怕是小剐蹭,用户也要等几个月才能修,「为了减少纠纷,Fisker 会留几辆新车,专门用来拆件维修」。
再看看美国用户的反馈:刹车片生锈、车机卡顿、智能钥匙无法正常工作、坡起辅助存在溜车风险、各种警示灯在仪表随机亮起……
这一系列原因综合下来的结果就是:在交付前,Fisker 手握了 6 万多张订单,不过开启交付后,其中超过 4.5 万人已经取消订单。
2023 年,Fisker 一共生产了 10142 台车,只交付了 4700 辆;仓库了躺着的库存车和原材料价值 5.3 亿美元,6 折清仓甩卖也没卖出去多少,导致资金链断裂。
相比于 Fisker 的产品拉胯,「美国新势力」另外两家 Lucid 和 Rivian 则困在了怎么才能「少亏点儿」。
曾经市值 850 亿美元、超过福特的 Lucid,早期收到了 1.7 万张订单,可以说是「有单不愁卖」。但是 2023 年,仅交付了 6001 辆车,不到特斯拉的零头。
今年一季度只生产了 1728 辆,交付了 1967 辆。彭博行业研究给出数据,按照目前的销量,Lucid 每卖出一辆车要亏损 33.8 万美元(约 246 万人民币)。那些被吐槽还在亏钱的中国车企,在这个数字面前就是「弟弟」。

「美国新势力」三强中表现最好的 Rivian,今年一季度生产 1.4 万辆车,今年预计能交付 5.7 万辆车,看起来成绩不错。不过同样,一季度亏损了 14.5 亿美元,约等于每卖一辆车亏 11 万美元(近 80 万人民币)。
准备改进生产线、扩张工厂的 Rivian,前不久获得了伊利诺伊州提供的 8.27 亿美元激励补贴,不过按现在的情况,这些补贴很可能今年内就花完。

单看产品,在网上同样能找到不少槽点,比如:Rivian 的做工和产品成熟度、续航虚标、充电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不过Lucid 和 Rivian 面临最大的痛点不只是产品问题,更是是生产成本高,产品定价高,导致了销量上不去、成本下不来。以 Lucid 为例,入门款 Lucid Air 定价接近 7 万美元,豪华纯电的入门价就劝退了不少人。

按照这两家车企的计划,都准备推出更便宜、成本更低的小车,但按照「美国新势力」的速度,这两款新车至少要等到 2026 年,怎么能熬过这两年还是个问题。
「美国新势力」:
美国救不了,中国也救不了
对于美国新势力们的遭遇,我们在网上往往能听到两种声音,还都跟中国有关:
一种是,来中国,就行了;
另一种是,来中国,就完了。
前者的理由很简单,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从研发到零部件,再到制造、销售,中国完整的产业链正好能解决产能和生产成本的问题。把特斯拉拽出产能地狱、扶上赢利正轨的上海超级工厂,就是最好的证明。

事实上,几家「美国新势力」也的确萌生过来中国的想法。去年夏天,Fisker 和 Lucid 前后脚计划进入中国市场,前者专门去上海临港转了一圈、组建了上海办公室,上海展厅也计划去年底开业,不过直到如今申请破产保护,展厅也没有开起来;后者则聘请了曾任蔚来副总裁、集度汽车副总裁的朱江来负责中国市场业务,不过至今一年了还没下一步的进展。

(图片来源:见水印)

(网传出现在今年北京车展极越展台的 Lucid 高管,图片来源见水印)
相比于 5 年前来中国的「先行者」特斯拉,如今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链的确能够支撑一家车企从零到一的顺利生产、交付、降低成本,但是中国市场早已经容不下一家「美国新势力」的成长。
不考虑车型在设计和智能化方面的市场偏的差异,也姑且不考虑产品质量问题,一款近 28 万人民币起售,续航只有 400 公里的纯电 SUV,在如今的中国市场有竞争力么?一款售价 70 万人民币往上走的豪华纯电轿车,在中国市场能收获多少销量?更别说在国内本就不主流的纯电皮卡了。

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优势,「救」不了美国新势力,美国自己显然也难救。
2024 年第一季度,美国市场的纯电动车占比,从去年四季度的 8.1%下滑到 7%,新能源汽车占比也从 18.8%下降到 18%。这其中,特斯拉一家的销量就占了 55.5%
美国纯电动车市场的降温,特斯拉的一家独大,以及福特、现代等几家车企的家大业大,让 Lucid、Rivian 这样的「美国新势力」在提升销量、降低成本上也举步维艰。

据媒体报道,目前 Lucid 和 Rivian 正在提升产能,但是在纯电动车需求减少、造车成本没有降低的情况下,车企造的越多、经销商们亏的越多。
根据相关的经销商反馈:提升产能后,电动车的需求并没有提升,为了减少库存经销商只能降价促销量,结果就是车卖得多了,利润反而下降了,车越卖越亏。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新势力的「卷」和美国新势力的「困」,倒是有点儿殊途同归的意思。
最后
最近,大家对国内汽车行业的「卷」格外敏感。国内车企之间的内卷像一场开疆拓土的「决斗」,一边通过「卷」把新能源汽车的蛋糕做大,另一边,只有捱过决斗的胜利者,可能最后才有享受蛋糕的资格。
相比之下,如果从定价、产品、功能等方面来看,美国电动车实在算不上卷。但正因如此,纯电动车在美国的市场,在这几年里并没有随着市场发展、政策扶持而更有竞争力,美国新势力要在不断缩小的纯电动车市场里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