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2024年,中国新增毕业生数量有多少?根据国家统计部门给出的预估数据约为1179万人,相较于上一年新增21万人。
如今,我国每年新增的毕业生数量都是千万这一规模。
再结合当前令人感到忧虑的就业率,一个可以预料到的结果是,伴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我国的待就业、灵活就业人口只会越来越多。
这令人联想到上个世纪的美国大萧条和中国的国企职工下岗潮。
值得一提的是,有观点认为当年国企职工下岗潮无论是规模还是破坏性上,都要远超当年的美国大萧条。
那个时代的国家和普通老百姓,究竟是怎么挺过来的?
一、历史上的美国大萧条在描述破坏程度更胜一筹的国企员工下岗潮之前,先简单回顾了解一下美国乃至全球资本主义社会的大萧条。
所谓大萧条其实指的就是经济危机,只不过辐射国家更广,持续时间也更长。
就以美国为代表,大萧条从1929年10月份的美国开始,直到30年代的中期,其经济才有所恢复。
在这一过程期间,美国的失业率飙升至25%,平均每4个人当中就有1人失业。
由此可见,大萧条对美国等多个国家的经济,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
可现如今有人却说,中国当年的国企员工下岗潮同样极具代表性,当年的下岗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二、特殊的时代背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采取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具体表现为,政府绝对控制企业的经营权,企业的生产经营完全脱离市场,产品的生产由政府负责提供订单。
其核心任务也不是盈利,而是完成国家的发展规划、满足社会需求、确保国民就业。
负责企业主导权的人是谁?并不是企业领导,而是国家委派到任的干部,当时有一个专属的时代名词叫做公方代表。
在这种机制下,工人不允许被辞退,职工几乎没有失业下岗的风险。
这样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了数十年的时间,最初的转变发生在1977年。
在这一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当时的领导人提出要以科学技术来带动社会生产力。
次年,中国正式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计划经济开始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
最初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我国农村地区,也就是推出了如今我们都很熟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的重点也开始从农村地区逐步转向城市经济和工业。
1984年,在第十二届三中全会上,一份名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出台,标志着城市改革的正式开始。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是打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生产观念,要求企业自主决策,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来提高效益。
自此之后,国有企业开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
为什么非要进行这样的改革,像是当年那样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不可以吗?
这是因为数十年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导致很多国企的管理体制僵化、效率低下、甚至出现严重亏损。
因为没办法解雇职工,导致很多国有资产已经逐渐成为拖累国家经济发展的不良资产。
如果只是单纯亏损倒也好说,可大家别忘了,为了体现工人的政治地位,企业职工还可以享受非常多的福利。
例如,工厂工人在入职后,除了可以得到薪资且不被开除以外,还能够享受免费分房、医疗、教育等福利。
这导致企业运营成本极为严重,不符合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发展目标。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减员降本增效”,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是无奈下的必然选择。
三、随之而来的下岗潮国企既然要改革,第一个关键内容就是要对那些长期亏损、冗员过多的企业进行裁员。
这就导致原本那些受到国家政策保护的企业职工,不得不面临下岗的沉重现实。
累计有多少职工被迫下岗?据统计人数达到4500万人之多,其中受到影响较大的多为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
这几个区域的主要特点,就在于重工业相对较为发达,拥有多个老工业基地。
例如工业制造、采矿业等行业,大量拥有数十年工龄,甚至临近退休年龄的职工被迫下岗。
据劳动部调查给出的数据,仅在1996这一年,东北地区的国企预算内亏损面就高达60%。
停产、半停产企业超过4200家,近280万人被迫放长假、停发工资。
如此规模的下岗潮,可想而知会给当时的社会环境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
首当其冲的影响就体现在家庭经济上,铁饭碗被打破,相当一部分的家庭其整体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下降。
除此之外,另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时至今日已经根深蒂固在很多人的脑海当中,即社会阶层的分层与固化。
在下岗潮期间,很多年龄较大、技能单一的工人被迫失去了工作,他们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该如何重新获得收入?
答案是被迫从事一些低端、临时性的工作,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街边摆摊的小商贩,工地的零工数量越来越多。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人阶层,不可避免的朝着底层化的趋势发展。
取而代之的是哪些人?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财富创造者,例如私企老板、个体商户、外资高管等等。
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扩大等现象也不可避免的在中国社会出现。
国有企业改革是当时的必要之举,而这带来了全国范围内的下岗潮,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危机,当年国家通过怎样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四、当年是怎么挺过来的?在介绍这些方案之前,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个概念,即下岗这个词的真实含义。
时至今日,还是有很多人片面的将下岗与失业划等号,其实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失业这个词的含义很好理解,指的就是一个人失去了自己的岗位待业在家,正处于没有工作的生活状态。
但下岗呢?下岗最具特色的地方就在于员工虽然失去了自己的工作,但仍然保留与企业的劳动关系。
这一阶段的下岗员工,可以领取基本的生活保障金,从而寻找再就业的机会。
这就给后来国家解决下岗潮这一社会问题,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作用。
拥有劳动关系但却没有直接收入的下岗员工,该怎样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国家为了缓解下岗职工需要面临的社会压力,加快建设了如今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
例如五险一金体系中的失业保险,这一生活保障就诞生于国企员工大下岗的时代背景下。
这部分资金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纳,一旦职工下岗、失业,就可以在再就业期间领取基本的生活保障。
除了失业保险以外,另一项重点保障内容,同样建立于大下岗的时代背景下,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通过这一系列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有效的将下岗职工从单位负责的保障体系,逐渐过渡至社会化的保障体系当中。
除了建设完善的保障体系,避免下岗职工遇到生活难题以外,另一项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即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声势浩大的再就业工程。
其目的就在于,让下岗职工可以在再就业期间迅速找到新的工作。
举个例子,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多个大下岗城市、地区,都有国家专门设立的再就业服务中心。
这些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统计当地的下岗员工信息,为他们提供就业帮助与再就业技能培训。
再就业中心有用吗?看看当年上海市的案例。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国企改革的时代浪潮,上海超过100万名员工下岗,上海也因此创办了全国首个再就业服务中心。
等到了2001年,中心人员全部分流完毕,超过100万名下岗员工通过中心实现了再就业。
在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城市都有设置这样的再就业服务中心,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下岗员工就业难的问题。
除了鼓励再就业以外,当时国家还给予了非常多的政策支持鼓励创业。
具体表现为银行提供门槛较低、额度较高的创业贷款、税收优惠。
在某种程度上,下岗潮的出现,反而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灵活性,大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
结语上世纪8、90年代出现在我国的下岗潮,以现在的角度来看,确实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但好在我国官方最终通过综合性的政策手段,成功解决了这一危机,从而实现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平稳过渡。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客观叙述,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图片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铁饭碗”砸碎后,一代工人的沉浮与迷茫 2021.08.19 界面新闻
东北下岗潮20年了,很远又很近 2023.05.16 财新
20多年前百万职工下岗,上海率先探索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 2018.09.04 澎湃新闻
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