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亚夫身为绛侯周勃次子,在汉文帝六年,匈奴入侵边关时,因其在细柳营的严谨治军而初露锋芒。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文帝至,不得入,后持节诏将军方得入。周亚夫以军礼见文帝,天子未动。然而,此行为虽展现其治军严谨,却也埋下隐患。在皇帝至上的封建王朝,他的举动易被视为对皇权的挑战。细柳营之事,让文帝看到他的才能,却也让文帝对他的刚直产生疑虑,为日后的命运埋下伏笔。
二、平乱之功与危机
西汉景帝时期,吴楚等七国发动叛乱,周亚夫临危受命。这场战争持续了三个月,周亚夫以超凡的军事才能迅速平叛,声名大振。
他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策略,首先是 “先声夺人”,在战争初期通过谋略使叛军在心理上产生恐惧,动摇其军心。接着 “分而治之”,分散兵力逐一击破,避免正面硬碰硬的损失,削弱叛军力量。然后 “以逸待劳”,保持军队充足的休息和补给,使其始终保持旺盛战斗力。最后 “以退为进”,在关键时刻暂时撤退,诱使叛军深入后集中兵力反击。

周亚夫不打算从正面与叛军冲突,在睢阳牵制住敌兵进行拉锯战,同时派遣轻装部队切断吴楚联军的兵站线。粮道被切断的吴楚联军因缺乏粮食士气急速降低,陆续出现逃兵。三月,联军为挽回败势包围周亚夫所在的昌邑,周亚夫早已看透敌军意图,在西北方集结大军迎击,一举击破叛军。吴王在数千士兵保护下逃脱,后被东越人杀害,楚王自刎,叛乱主力军宣告溃灭。七国之乱只用了三个月就被平定,周亚夫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但也因此埋下了功高震主的种子。
(二)得罪梁王埋祸根在平定七国之乱的过程中,周亚夫因战略考虑没有救援梁王。当时吴楚联军正在攻打梁国,梁王多次向周亚夫求援,但周亚夫按兵不动,将军队拉到昌邑,深沟高垒进行防守。梁王无奈上书汉景帝,景帝派人传令周亚夫救援梁国,然而周亚夫以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为由,坚守营垒,派遣弓高侯等人率领轻骑兵切断吴楚联军后方运输线。虽然最终周亚夫成功平定叛乱,但此举得罪了梁王刘武。此后,梁王多次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坏话。而窦太后对周亚夫的人品也产生了怀疑。这为周亚夫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三、政治之误致末路
汉景帝在废立太子一事上,周亚夫竭力反对。在景帝看来,废立太子乃皇家之事,周亚夫作为臣子不应过多干涉。然而,周亚夫坚持认为刘荣是长子,又无过错,景帝因不满栗姬而废刘荣之位难以接受。此举惹得景帝怒不可遏,对周亚夫心生不满。
在封侯问题上,窦太后提议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景帝本不同意,但为应付窦太后,找周亚夫商量。周亚夫以汉高祖 “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 为由反对,将王家人、薄家人、窦家人全都得罪。后来,匈奴人投降汉朝,景帝准备封侯以吸引更多匈奴人叛逃过来,周亚夫又不同意,认为此举会让以后无法管教不守气节的大臣。景帝对周亚夫屡次抗命极为不满,认为他不识时务,从此君臣关系越发紧张。
(二)不懂政治终被弃周亚夫只懂军事,不懂政治。在废立太子和封侯等事件上,他只考虑国家利益,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得罪皇帝和太后。他的耿直性格让他在政治场上处处碰壁。汉景帝认为他虽然有才能,但桀骜不驯,居功自傲,不是一个能辅佐少主的人。在一次宫中设宴中,景帝故意只给周亚夫一大块肉,不给他筷子,想试探他的脾气是否改好。周亚夫却未能领会景帝的用意,找侍者要筷子,惹得景帝冷笑道:“这样还不能满足你吗?” 周亚夫脱帽请罪后,景帝刚说了个 “起” 字,他就马上站了起来,转身就走。景帝看着他的背影,断定他不能辅佐少主,对他彻底失望。
(三)儿子之过引灾祸周亚夫的儿子见父亲年老体弱,便为其准备身后事。他私自购买了五百副铠甲,打算作为陪葬品。然而,铠甲之物属于军用,禁止私人建造。周亚夫的儿子因嫌工人制作粗糙而压价,工人心怀怨气,告发周家偷买甲盾,意图谋反。汉景帝得知此事后,命廷尉严查。廷尉审问周亚夫时,周亚夫根本不知情。廷尉却讥讽道:“你就是在地上不造反,恐怕到了地下也会造反。” 周亚夫一生清白,正直不阿,如今却被人如此侮辱,他不堪受辱,绝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一代名臣就此陨落。
四、周亚夫之死的思考
周亚夫性格刚直不阿,不懂变通,这在封建社会的政治环境中无疑是致命的。从细柳营治军严谨却无视天子权威开始,就为自己埋下了隐患。在平乱过程中,他不顾梁王求救,坚持自己的战略,虽最终成功平叛,但也得罪了梁王和窦太后。在政治事务中,他屡次抗命,不顾皇帝和太后的感受,只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原则。这种性格使得他在政治场上孤立无援,一旦皇帝对他产生不满,便无人为他求情。
(二)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封建社会,功臣往往容易受到皇帝的猜忌。周亚夫功高震主,手握重兵,成为了汉景帝心中的潜在威胁。汉景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为少主刘彻铺平道路,不得不对周亚夫下手。周亚夫在政治斗争中成为了牺牲品,他的死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权力斗争的残酷写照。
(三)历史的感慨周亚夫的一生令人感慨万千。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正刚直的品德,为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最终却落得个绝食而死的悲惨结局。这既反映了他自身性格的缺陷,也凸显了封建社会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周亚夫的死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懂得变通,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玩权利的游戏而不懂人情世故,当你权利盖过上位时,也就离死不远了!刚正大多数是褒义,但在权利斗争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利益而已,谁在乎你是否是好人呢?所以刚正往往在政治家眼里视为傻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