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奔腾T77PRO:没有PRO的命,犯了PRO的病

电车研习社 2020-03-08 10:47:31

想想看,如今的汽车市场,是不是和手机市场越来越像了?

比如换代节奏,当年的诺基亚N系列高端机两年一换是常事,现在半年就要推陈出新,再看车市,不少车恨不得两年中期改款四年全面换代。而这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国产汽车品牌,用“下饺子”来形容推陈出新的热闹劲儿一点都不为过,以致于不少业内人士由衷的怀疑,自己从前掌握的八九年一换代的汽车制造规律是不是体育老师总结的。

再比如命名,以往车型进行加长处理之后,通常都会在命名后加上一个“L”来彰显变化,比如奥迪A4L;为了彰显性能提升,会加上各种R、S或者RS。而如今字母快用尽了,很多厂家开始在命名后缀上花了更多心思,比如在车型名称之后加上了MAX、PRO、Plus等等等等这类字面意思上就是更强更大更牛B的英文词组。

要不是篇幅有限... ...

你也不能抱怨车企这样做显得有些烂俗不够有创新精神,毕竟他们是做动辄十几万的高端消费品的,但凡有点愿景的车企更多的精力和创新首先一定是在提升产品的产品力上,他们没有太多心思去玩这类文字游戏。

不过按照行业的惯例,基础车型有强大的群众基础、继任车型实力陡增且定位明显高过基础车型的成功车型,才有底气去加上MAX、PRO、Plus这类词组。比如吉利博越、长安CS75、荣威RX5这类月销很少低过五位数的车型。

这个潜规则业内人士都知道,只有一汽奔腾在掩耳盗铃。

东施效颦的奔腾T77PRO

奔腾T77PRO和T77车身尺寸一点变化都没有,长得也没什么分别甚至不愿改一套外观套件,印象最令人深刻的还是与T77一致的密集恐惧症内凹中网。内饰呢?同样没丁点儿变化,二次元"全息小姐姐"还是乐此不疲地在中控台顶端跳舞。

看得到的地方都没变化,那么硬要套上PRO三个字,总得找一些不同吧?奔腾同样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面对如今日渐精明的消费者,奔腾又不够体面玩了一次文字游戏,在营销概念上动了歪脑筋。

和目前在售的奔腾T77全系1.2T发动机相比,昨晚推出的奔腾T77Pro唯一的显著区别就是1.5T发动机,这台型号为CA4GB15TD-30的1.5T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169马力,峰值扭矩258牛米,与之匹配的是7速双离合变速箱。和现款1.2T车型相比,新车最大马力增加了26Ps,峰值扭矩提高了54牛米。

CA4GB15TD-30发动机

除了零星几个浮皮潦草的配置更新,Pro版车型的变化仅仅是体现在动力上,在其他层面基本和现款车型保持一致。但是问题来了,行业规矩上单一车型动力高低搭配是常态,比如现售的宝马3系,一款2.0T发动机调出了三种动力水平,因此分为了320/325/330三种不同车型,但是人家也没把顶部的330独立分支出一个PRO车系来。

升级配置?不存在的

至于我个人,对T77的二次元小姐姐并不感冒,作为汽车从业者我对硬件非常敏感,T77PRO最值得一提的1.5T引擎参数并不亮眼,与奇瑞1.6T发动机197匹290牛米相比有些落后,仅处于1.5T发动机中间水平、它的扭力梁同样寒碜,它的品牌附加值太低,再加上售价区间为10.58-13.88万元的价格,实在想不出什么推荐它的理由。

但是动力确实升级了呀?非常抱歉,我还是觉得原版1.2T车型动力实在过于孱弱,1.5T+7速双离合的动力总成本来就应该是奔腾T77的计划选项,不能称之为“升级”,更谈不上“PRO”。

同级优势?几乎没有,长安CS75PLUS、吉利ICON、欧尚X7、比亚迪宋Pro、传祺GS4、哈弗H6、吉利博越等等等等,我闭着眼睛挑,哪个不比你香?

谁给奔腾T77下达了PRO的任务?

紧凑型SUV市场向来是品牌必争之地,更是强者才能生存的市场,众多紧凑级SUV都在这里做高低搭配攻城略地,成绩似乎都还不错。所以毫无疑问,一汽奔腾同样想借助自主SUV产品力升级的风口,让自家产品也MAX、PRO、Plus。

去掉车牌,T77/T77PRO分得清?

但是问题来了,它的基础车型奔腾T77都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本就不具备群众基础,品牌底蕴和群众基础都非常薄弱,初来乍到的奔腾T77Pro更是在很多地方都不具备与位于第一梯队车型同台竞技的资本,注定无缘销量排行榜前列,如此揠苗助长真的好吗?

笔者不是做政治工作的,但如果拿基本原理来解释,似乎奔腾在着急上火达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了本本主义的问题,不分析事物的变化、发展,不研究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只是生搬硬套现成的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新奔腾品牌在上行的过程中并没有符合自身发展独树一帜的清晰路线,而是随大流拿着别人的成功经验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丝毫没有注意到自身存在的现实问题。

长安CS75PLUS,“加强版”的标准答案

这个问题难道奔腾自己看不出来么?

奔腾当然知道,他甚至比谁都清楚,因为数据不会骗人。奔腾旗下的三款SUV,T33、T77、T99的销量都非常惨淡:T33月销不足千台几乎被市场遗忘;新晋上市的T99在转化完最初的四千台订单之后销量也即将面临快速下滑,相比之下T77是C位,但上市之后迅速消化掉初期订单之后,如今不论怎么搞营销月销量都无法突破四千台,这样差强人意的表现,竟然还占据奔腾品牌2019总销量的38%。

很显然,哪怕是装饰材料土豪气息十足,奔腾核心部件的水平还是摆在了这里,它曾经打动了一部分人,但是无法持续打动更多人。

在仅有的三部车都没有身处主流市场的客观前提下,奔腾还是要强行给自己加码,那谁来干这件事?思来想去,也只有本就处于紧凑级SUV序列、矮子里拔高个儿招徕T77担当此任,生搬硬套PRO强行给自己贴金。

但是谁的品牌都要向上走,哪怕底气不足的奔腾,既然大路走不通那咱就换种非主流方式,在最得意的产品上搞花样,哪怕是卖不动,最后还是能落个不成功便成仁的好名声。

但最大的问题是,奔腾T77的低品质问题,在网上随便一搜都是一大堆:

奔腾T77PRO作为新增车型较T77升级幅度之小行业罕见,如上的问题大概率还会出现在T77PRO身上。连T77都造不好,还好意思让我买T77PRO?

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家庭成员,奔腾曾经被打上“小红旗”标签被人给予厚望。历经几年沉寂之后,一汽奔腾力图扭转颓势,他制定了激进的5年发展规划,力争2025年销量将突破150万辆。而T77车系毫无疑问是实现理想的关键棋子,某种意义上,它甚至能够决定奔腾这个品牌未来几年的走向。

但非常遗憾的是,此番T77 Pro并未达到人们的可观预期。

产品力升级极小、噱头大于实力,要想拿它来翻盘,难度真的太大了。

0 阅读:6

电车研习社

简介:看你想看的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