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应该都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全民“集邮热”的疯狂。面对疯狂炒作的态势,数千万人都产生了强烈兴趣,据统计购买邮票当藏品的玩家,超过1700万。
一张一册一捆一箱,大批量的往家里搬。
如今随着80版猴票正式跌破万元大关,人们似乎也不再抱有希望能让市场重启热度。
有人说这都是因为人们不再信件往来,导致邮票无法消耗导致的市场崩溃。
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原因,古币银元不也早就退出流通了吗?文化价值的接受程度,是需要长期沉淀才能看到效果的。
真实的原因首先就是大量发行导致的数量膨胀,毕竟现代工业流水线的生产力不是盖的。只要某个品种,比如香港金箔小型张等邮票被恶炒,那么下次再发行类似的,就不加限制的生产,价格崩掉是必然的。
其实一时的“失控”并不会马上失去市场,只要后面稍微控制一下,热度依然能起来。但当年的经验毕竟不足,很多人缺乏理性,追涨追热,发行也没有节制。
炒到最后,如今拍卖会的主力。依然是黄永玉、齐白石、徐悲鸿等名家的作品,或者全国一片红、蓝军票、清代大小龙票等老面孔。
这期间,“黑马”确实有很多,但大部分都是涨得快跌得也快,昙花一现是常态。你在高位刚刚得到消息然后进场,别人就已经收割跑路了。
最关键的一点是,长期“快速收割”导致的后果:年轻人不玩了!
当年有1700多万的正式玩家,如今统计后骤减至70来万,十不存一!现存大都是上了年纪的“死忠粉”,市场如同一潭死水,少数年轻人被短暂的吸引过来。但题材打动不了他们,市场买卖模式也是一头雾水,然后又跑了。
真心喜欢邮票的收藏爱好者,哪怕不在乎盈利什么的,但是也希望能后继有人,让自己的心血得到关注。这需要无比的决心来改革,只能期待着后面能有缓过来的机会。
而集邮市场的整个发展历程,无时无刻不在警醒着钱币行业,不要搞“釜底抽薪”,这个庞大的市场需要“良心”来维护。
古币、银元的收藏规范化、学术化,要比邮票早得多,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成体系的扩展开来。直到今天依然如火如荼,“死忠粉”要比集邮群体大了好几个数量级。
这是因为历来有很多的大师学者,在帮行业分门归类,出书写传。方便了收藏爱好者,也指明了方向,让市场有了一些硬核的规矩。才让钱币圈子在这几年成了大众收藏的最佳选择之一。
但是很明显,记吃不记打。评级乱象、直播收割、造假、诈骗还在继续,有一类群体,最喜欢吃完饭再把锅给砸掉。
钱币市场会不会步邮票的后尘?我认为暂时不会,因为不管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广度,还是市场的接受程度,亦或者“高手”的数量,二者都不是一个级别的。
这一点不仅在中国,在欧美日韩等国家,都能体现出来,古钱币玩家就是比较大且稳定的群体。
但不代表以后不会,只要乱象持续且没有那种大魄力的人或者机构站出来改变,那么迟早有一天信心会丧失殆尽的。我当然希望这种情况永远不会发生,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这需要每个人的自觉性。
让他们自己玩死自己就算了!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就是你我他的想法[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