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圈社&道哥说车 麻建宇】2月14日,极氪、领克完成合并,宣告极氪科技集团成立。从去年11月14日宣布整合计划开始计算,这起2020年以来全球最大的汽车主机厂合并项目,用时仅92天。
“项目的快速高效推进,体现了公司和各股东的推动决心和力度,也得到了资本市场投资人、小股东、以及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对于项目推进速度,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是这么说的。
由此来看,极氪和领克的整合某种程度上也算众望所归。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格局下,统一协同已经成为行业趋势,从上汽系飞凡回归荣威,到长城系的哈弗、欧拉亮起“整合”信号,再到东风、长安的重组传闻,都证明了这一点。
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大约三四年前,国内车企还正在扩大品牌或者子公司的阵容,如今整合领克的极氪、回归荣威的飞凡基本上都是那个时间段单飞的。那么如今,汽车行业怎么就到了“整合”时代了呢?“成本和技术是未来新能源行业竞争的核心”,安聪慧的这句话基本可以作为答案。
极氪和领克合并的目的之一也很明确,就是降本增效。根据官方消息,双方合并能达到的效果是:产品研发协同预计效率提升15%以上,"大制造+大质量"一体化管理预计效率提升20%以上,构建"双品牌价值金字塔"用户管理体系,并以AI驱动企业管理质变,实现企业整体运营效率提升20%以上。
而这除了有助于提升极氪科技集团竞争力之外,现时代的意义还有提升盈利能力,如安聪慧所说,“我们的盈利转正速度肯定比整合前大大加快。我们对实现比较好的财务表现充满信心。”降低成本、增加盈利,卷技术也就有了资本,按照官方的说法,接下来极氪科技集团将在超级电混、全链AI和全域安全三方面进行突破。
极氪和领克合并的目的之二则是避免品牌内耗,并形成合力。安聪慧用“极氪向上,领克向宽”明确了各自的市场定位,其中极氪主攻30万元以上的豪华市场,领克专注20万元以上的市场。媒体再也不用盯着两个品牌的内耗洋洋洒洒的评论。至于品牌层面的合力,更多在于渠道上的互补,极氪的渠道主要在一、二线城市,合并之后,极氪会在三四五城市借用领克的渠道投资商资源,以及在后台上共享领克售后服务体系,渠道扩张成本进一步减少。
但无论是降本增效还是避免品牌内耗,极氪和领克的合并本质上和飞凡回归荣威、哈弗、欧拉整合没有区别,那么,极氪和领克合并的特殊性在哪呢?在《财圈社&道哥说车》编辑看来,它们合并的特殊性在于主动性。
与上汽系的荣威+飞凡组合,长城系的哈弗+欧拉组合不同,极氪+领克的组合并不存在某一个品牌弱到难以应对激烈的竞争,市场表现差到不得不寻找生路。甚至,极氪和领克在各自独立的路上混得还可以,根据去年的交付数据,领克全年销量超过28万,极氪全年销量超过22万,并且增长率分别达到30%和87%。
也就是说,极氪、领克这次合并不是“穷则思变”而是“主动革新”,甚至是“未雨绸缪”。说得残酷一些,最近几年分化的品牌鲜有好结果,极氪和领克的合并在“下雨”发生之前。
所以,极氪、领克合并也就衍生出了另一层特殊的意义,其一是民营车企的决策果断性、执行效率,其二则是吉利控股集团对市场和产业趋势的预判非常精准。而这一层特殊意义,或许说明了吉利控股集团以及极氪科技集团在激烈竞争中存活、发展、做大做强的概率更大。
按照官方消息,极氪科技集团新一年的销量目标是75万辆,两年内打算成就百万辆的豪华车企,且看它能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