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温阳利水消阴法
若心阳虚衰,坐镇无权,不能降伏下阴,下焦水寒之气即可能乘虚上冲心胸,尤其是在脾肾阳气同时虚弱的情况下,下焦水寒之气上冲更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心脏病又多见水气上冲之证,刘老名之为“水心病”,临床多见:胸闷、胸痛,心悸,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舌质淡、苔水滑,脉弦或动而中止等。治宜温养心脏之阳以治其本,而降逆下气、利水消阴以治其标,刘老常用苓桂术甘汤治之。
本方在《伤寒论》中用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金匮要略》中则用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水气凌心射肺的病证。方中茯苓作用有四:一是甘淡利水,二是养心安神,三是助肺之治节之令,四是补脾厚土,为本方之主药;桂枝作用有三:一是温复心阳,二是下气降冲,三是通阳消阴,亦为本方之主药;桂枝与茯苓相配,则温阳之中以制水阴,利水之中以复心阳。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白术补脾,助茯苓以制水,炙甘草温中助桂枝以扶心阳。药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尤治“水心病”一证,可谓独树一帜。
临床常用加减法:若头晕较甚,舌胖大者,是为水湿阻碍清阳,则在本方基础上加泽泻,取法《金匮》泽泻汤之意;若胸闷脘痞、呕恶、苔腻,此属痰湿内阻,加半夏、橘红,则二陈汤已寓其中;若肝气激扬,气冲作嗳,头晕目胀,可加白芥子、夏枯草疏肝下气;若血压偏高,头目胀痛,此为肝阳引血上逆,加夏枯草、益母草、龙胆草(此为“三草降压汤”。
刘老临床习用此汤治疗高血压具有肝火之特征者,以降气血之逆;若胸闷较重,舌苔白润,此为寒凝突出,当加重桂枝用量,甚者加附子以温通阳气;若心悸明显,胸闷短气,入夜尤甚,则加炮附子、人参;烦躁者,加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冲气突出者,亦须加重桂枝降逆平冲;少气明显者,加用党参(或太子参),如果同时见有血瘀征象,则再加入沙参、丹参,这便成为“苓桂三参汤”,此方对于水气上冲性心脏病合并有明显气虚血瘀病机者,效果甚佳。
总之,刘老治疗上述之“水心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诊治特色,他将“水气上冲”的特征归纳如下:
(1)水舌:舌质淡嫩,舌苔水滑。这是由于阳气虚弱,水饮从下而上,津液不化在舌象上的反映。
(2)水色:即面色黧黑或面见“水斑”。所谓“水斑”,即见于额部或面颊、目下、颧部、下颌部位的褐色斑点,其色黯滞。由于水之色黑,水邪为患,故面色黧黑;水寒久客,而心不华面,荣卫凝涩,故面生水斑。这种表现在临床上往往被认为是瘀血所致,而多用活血化瘀之法,但刘老认为此是阳虚水气上冲的确切特征,用温阳化饮方法治疗,效果甚佳。
(3)水脉:脉沉弦。脉沉主水,弦主饮,二者皆属阴脉,反映水寒为病。
(4)水症:水气凌心则悸,阻闭心胸之阳则胸闷短气,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等。因水为阴邪,阳虚则阴病,夜晚属阴而阳气渐退,故胸闷等症有夜间加重的倾向。若水气上冲,则病人有时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上冲于头则头晕目眩、咽噎耳鸣、脸面浮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