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王朝的历史上,朱元璋的儿孙们多有不争气之人,但是有一个人,在皇室里,是比较约束自我之人。这就是今天我所想写的那个人,第七任秦王秦简王朱诚泳。
秦藩,作为明朝的首藩,封地在西安,在大明王朝的历史上的地位非常特殊,第一任秦王朱樉,他被三名老妇人毒死后,在朱元璋给他的檄文里,朱元璋认为他死有余辜。
有的秦王,虽然也有蠢蠢欲动之心,但是在皇权压制之下,接受明朝皇帝的统治,享受一生的荣华富贵。像秦隐王朱尚炳,就是如此。
而有的秦王的寿命属于比较短,也很难说明白,在秦府,究竟发生了什么。
第五任秦王朱志邅,开始属于小心谨慎,老老实实,甚至把三护卫都主动辞了,但是明宣宗朱瞻基给他留了一护卫。但是等到了正统年间,从《明史》《明英宗实录》的记载看,他的小心思就起来了。
朱志邅诬奏镇守都御史陈镒,明英宗下书告诫朱志邅不要听信小人。
朱志邅死于景泰六年,他的儿子朱公锡继承秦王位,朱公锡秦王在《明史》的评价是以贤闻。他死于成化二十二年。
从前六任秦王的简单介绍里,能看出来一个王爷想要在富贵中,保持着自我约束,而不迷失自己,是比较难。
二第七任秦王,秦惠公朱公锡的儿子秦简王朱诚泳,他父亲以贤闻,朱诚泳继承了他父亲贤的那面,并且朱诚泳还是大明王朝的皇室子弟中,以诗篇留名于明代文学史的人。
如果按照正常的袭爵顺序来看,朱诚泳是没有机会继承秦王之位的。
天顺二年,朱公锡继承秦王位,他的秦王妃是王氏,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秦王之位的下一任应该是由王氏之子来继承,但是意外偏偏发生了,两人无子。
同是天顺二年,朱诚泳出生,他的母亲是杨氏。天顺三年二月,他被赐名朱诚泳。
有一个插曲是,天顺三年六月,永兴王辅国将军公锜之子也被赐名为朱诚泳。
王氏无子,在她死后,朱锡公又想迎娶嵇氏,根据《明宪宗实录》的记载,这是成化十年,也就是1474年的事情了,此时的朱诚泳已经17岁。
明宪宗认为朱公锡已经有后,于是授予了嵇氏继妃的称号但是不遣官册封。
朱公锡也确实是喜欢这个嵇氏,甚至又进金百两就为了册封嵇氏,但是明宪宗收了钱没办事。
三成化四年,朱诚泳被封为镇安王,弘治元年,朱诚泳成为明朝第七任秦王。此时的朱诚泳已经31岁。
在王府生活多年的朱诚泳,并没有变成一个锱铢必较,只懂得享受的人。虽然他继承秦王之位不容易,但是他的性情谨慎,对父母兄弟也比较友好。
从《明史》《国朝献征录》的记载来看,对于朱诚泳,就真是各种赞美之词,除了兄友弟恭,他还常常自我警示。
对于一些承诺,哪怕很小,都会做到,而他的行为也是非常谨慎,以免自己做出各种出格之事。对于王府的人,他也非常友善,就算王府之人地位比较低,他也能做到以礼待人。并且对待下人,也比较宽容。
不仅仅对王府之人宽容,对待军民,他也会理解军民的难处。碰到粮食收成不好的年份,他会减免租税。
而且,朱诚泳在文化上,也做出了贡献。
当时的长安有鲁斋书院,年久失修,原址半为民居,朱诚泳又选了地方修建正学书院。不仅如此,他还修建小学,选择军校子弟优秀的人入学。也正是从朱诚泳开始,秦王府的护卫才能得以入学。
普及文化,让王府护卫接受教育,让封地的百姓日子过得不是那么艰难,对于一个王爷来说,也算是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了。
但是就像前文说的,他是明朝的王爷里,能留名明代文学史的人。因为他不仅仅普及教育,他身体力行,他自己也是一个爱读书的人。
“喜读书,凡六经子史百家,无不遍阅一目悉记,善作诗,每遇花辰灯夕请藩臬及关中缙绅宴饮赓和,有经进小鸣稿行于世。”
这是《国朝献征录》里对于朱诚泳的一小段评价。六经子史百家,都读过,称得上熟读诗书,而且他自己还擅长写诗。
霜寒金气重,落叶覆苍苔。万木俱萧索,黄花独自开。
诗名《深秋》。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他的诗。
四明史的史料上,能对一个王爷给予这么高的去评价,从我看的史料来说,是比较少的,我们对明史王爷的印象,享受荣华富贵,大多不干人事,但是也有王爷是例外,就像本文写的朱诚泳。
关于史书朱诚泳的记载上,确实给了朱诚泳很高的评价,但是人生没有完美的,朱诚泳也有他的遗憾。而且这遗憾,又涉及到秦王位。
因为他没有儿子。他不是第一个没有儿子的秦王,秦僖王也没有儿子。朱诚泳死于弘治十一年,后来从弟临潼王朱诚澯的儿子朱秉欆继承秦王位,但是朱秉欆是短寿之人,他死于弘治十四年。
大明王朝的子嗣问题,引发了很多事情。朱厚照没有儿子,在朱厚熜当上了皇帝后,引发了明朝的大礼议之争,大礼议之争对于明朝的影响其实很大。不仅仅看起来的名号称呼之争,更是权力的再分配。
朱元璋有26个儿子,甚至他给子孙的字辈都已经想好了,但是明朝后来的皇帝,竟然有绝嗣之人。只能说,历史的发展是超出朱元璋的想象的。
史料参考:《明史》《明英宗实录》《明宪宗实录》《国朝献征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