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文|千古史记
编辑|千古史记
谈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这两支部队以其英勇善战的事迹成为抗战史中的经典形象,但是在漫长的抗日战争中,还有一支鲜为人知但同样令人动容的队伍——东北抗日联军。
这支部队不仅活跃在白山黑水间长达十四年,还发展至十一军,兵力达到三万余人,牵制了日本关东军的主力,成为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翻开这段被尘封的历史,细看东北抗联的艰难与辉煌。
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要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说起,随着东北三省迅速沦陷,日本扶植伪满洲国,试图将这片土地完全殖民化,在这种民族危机空前严峻的情况下,东北地区的爱国志士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掀起了对日武装斗争的第一波浪潮。
义勇军人数众多,规模一度达到数十万人,但因为缺乏统一指挥和明确目标,斗争很快陷入低潮,面对这一困局,中国共产党派出杨靖宇、赵尚志等党员深入东北,在白山黑水间展开了艰苦的组织工作。
1933年,中国共产党整合抗日义勇军和地方武装,建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这支部队在1936年正式更名为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的核心力量,抗联从成立之初就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他们没有像八路军、新四军那样相对稳固的根据地,完全在日伪占领区活动,日军不仅对抗联进行持续的军事“讨伐”,还切断其与民众的联系,通过严厉的“粮食统制”政策,使抗联孤立无援,但是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支部队依然展开了大规模的游击战争。
东北抗联的战斗智慧令人敬佩,他们深谙敌强我弱的战场形势,提出了灵活多变的战术原则,杨靖宇曾总结出“四快四不打”的作战原则,即“快集中、快分散、快打、快走”,以及“情况不明不打,准备不好不打,没有把握不打,硬仗不打”。
这些战术充分发挥了游击战的特点,多次给日军以重创,例如,在辉南县的一场奇袭战中,抗联部队凭借出色的奔袭战术,一举消灭了驻守日军。
东北抗联不仅在战场上展现了坚韧,还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展现了令人敬仰的牺牲精神,抗联将士的密营,藏在白山黑水深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地。
但是叛徒的出卖使许多密营被毁,一些领导人如杨靖宇、赵尚志因此被围困,在最后的战斗中,杨靖宇胃中仅有枯草和棉絮,依然坚持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样的场景震撼了在场的敌人,也让后人久久难忘。
1940年冬,因抗联损失惨重,为保存有生力量,部队陆续转移至苏联远东地区进行整训,他们并未就此放弃抗日,期间不断派出小分队回国侦查作战,并为苏联红军提供了大量关东军的军事情报。
在1945年苏联出兵东北后,抗联以侦查、向导的身份协助苏军,最终与其他抗日力量一起解放了东北,至此,抗联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他们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一地一隅,而是为整个中国抗战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东北抗联的十四年抗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部分,但也有其独特的意义,相比八路军和新四军,他们的斗争环境更为艰苦,资源更为匮乏,却在最危险的敌后战场与强敌周旋多年。
他们从白山黑水间的游击战,到后期配合苏联红军的大战役,每一步都写满了血与火的印记,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胜利的旗帜不仅飘扬在正面战场,也高高悬挂在敌后的丛林深处。
这支兵力高达十一军的部队,不是八路军,也不是新四军,但他们同样不朽,东北抗联虽不为许多人所熟知,但他们的精神却早已镌刻在中华民族抗战的史册之上,他们的英勇和牺牲,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永久的记忆。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