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幅绘制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左右的《郾城县图》传于网络。该图是香港科技大学收藏的两幅高清河南古旧地图,据了解,该地图标明绘制于清道光十年左右,为纸本彩绘,图幅尺寸35厘米×33厘米,主要描绘了当时郾城县城及近郊的地理事物。
3月19日,记者从市档案馆查证后得知,该地图真实可信,展现了195年前的郾城布局。

资料图
记者在市档案馆对比馆藏《(嘉靖)郾城县志》中的“城池图”发现,此图与香港科技大学收藏的清道光《郾城县图》很相似。而后者是彩绘图本,字体工整,标注河流,更优于前者黑白影印本。

资料图
《郾城县图》中文字部分简要说明了当时郾城县疆域的“四至八道”,即与周边各县的边界位置和距离。“延九十里,袤七十里”说明彼时郾城县疆域东西长90里、南北宽70里。
记者注意到,此图用形象画法绘制出城墙、城门、衙署、坛庙、祠寺、学宫等主要建筑。城外标绘建筑14处,城内17处。城门5座,其中北、东、西三面城墙上各一座城门,南城墙上两座城门。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系教师贾东热衷研究家乡的人文历史。贾东告诉记者:“令人惊喜的是,这5座城门都标有名称。参阅市档案馆馆藏《(嘉靖)郾城县志》影印本,可知一些史料文章以及民间流传‘通汝门’‘永安门’等5城门为谬传。”
此古郾城县地图标注,北门为“望汴门”,西门为“通襄门”,东门为“涉礼门”,西、东两座南门分别为“溵江门”“歌薰门”。这张地图反映出,郾城在明清时期是一座具有五座城门、防御严密的城池,其城门名称与布局反映了当时城市规划和军事防御的需求。此外,图中下方用墨绿色绘出郾城县境内主要河流沙河,并标注文字“沙河,东至西华县界,西至襄城县界”。
“这幅承载着195年岁月印记的城图,其价值早已超越单纯的文献考据范畴。”贾东告诉记者,值得关注的是,地图中标注的几十处衙、署、祠、庙,构成完整的城市治理图谱,其中学宫与武庙的对称布局,恰是清代“崇文尚武”理念的反映。
贾东说,5座城门的准确名称还原了郾城的文化密码——比如“望汴门”寄托着北望汴梁的愿景,“歌薰门”化用《南风歌》典故,彰显着礼乐教化的精神追求。这些发现不仅终结了民间讹传,还让地方文化基因的修复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