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234 年,秋风萧瑟,五丈原上蜀汉军营一片肃穆。诸葛亮,这位蜀汉的顶梁柱,在与司马懿的长期对峙后,终于油尽灯枯,病逝于军中。本就严峻的北伐局势瞬间风云突变,而随之而来的,是一场蜀汉内部惊心动魄的权力纷争,其结果便是大将魏延的惨死,他的头颅被斩下,呈到杨仪面前,杨仪甚至还踩着他的头颅,恶狠狠地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 随后,魏延三族被诛,一代名将,竟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
魏延之死,犹如一颗投入历史长河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千年来人们对他的死议论纷纷。他到底死得冤不冤?这一问题就像一个谜团,吸引着无数三国爱好者、史学家去探寻真相。有人为他鸣冤叫屈,认为他是蜀汉的忠臣,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也有人觉得他性格高傲,行事冲动,死有余辜。那魏延的真实形象究竟如何?他的死亡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魏延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史诗。他并非像关羽、张飞那样,自刘备创业之初便追随左右,却在蜀汉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 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魏延以部曲身份随刘备入蜀作战。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魏延如同初露锋芒的宝剑,在战场上奋勇厮杀,逐渐崭露头角。建安十七年,刘备与刘璋决裂,魏延更是冲锋在前,与黄忠等将领一起,为刘备攻城略地。他参与平定广汉郡,在一次次激烈的战斗中,魏延凭借着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屡立战功,被刘备升为牙门将军,这无疑是对他军事才能的高度认可。
如果说入川作战只是魏延崭露头角的开端,那么镇守汉中则是他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击败曹操,进位汉中王。汉中,作为蜀汉的北大门,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谁来镇守此地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张飞是最佳人选,张飞自己也对此充满期待。然而,刘备却力排众议,破格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让他担负起镇守汉中的重任。这一决定犹如一颗重磅炸弹,震惊了全军上下。但魏延并没有让刘备失望,在刘备询问他如何镇守汉中时,魏延豪情万丈地立下誓言:“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份自信与豪迈,展现出魏延非凡的气魄和担当 。
在镇守汉中的十余年里,魏延精心布置防线,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御策略。他充分利用汉中的地形优势,在各个险要之地设置据点,构建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使得曹魏军队始终无法越雷池一步,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刘备的识人之明。刘备称帝后,魏延进封为镇北将军,后主刘禅继位,魏延又被封为都亭侯,他在蜀汉的地位愈发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终被东吴所杀;张飞在准备为关羽报仇时,被部下所害;黄忠、马超等老将也相继病逝。曾经人才济济的蜀汉,一时间面临着人才凋零的困境。而此时的魏延,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作战经验,成为了蜀汉军队中的中流砥柱 。
建兴五年(公元 227 年),诸葛亮为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进驻汉中,筹备北伐事宜,魏延被升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成为了诸葛亮北伐的得力助手。在北伐的征程中,魏延更是战功赫赫。建兴八年,他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在阳溪一带与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的大军狭路相逢。面对强敌,魏延毫无惧色,他巧妙地运用战术,指挥若定,最终大破敌军,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这场胜利不仅展现了魏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也让他在蜀汉军队中的威望进一步提升,因功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
在之后的北伐中,魏延始终冲在前线,他的勇猛和果敢让曹魏军队闻风丧胆。他曾多次提出自己独特的战略建议,其中最著名的当属 “子午谷奇谋”。他认为,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若自己能率领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必能出其不意,一举拿下长安,然后等待诸葛亮率领大军前来会合,便可一举平定关中。虽然这一计策最终未被诸葛亮采纳,但却足以证明魏延有着大胆创新的战略眼光,绝非一介莽夫。
“谋反” 疑云:真相探寻(一)与杨仪的权力争斗魏延之死,与一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人就是杨仪。杨仪与魏延,一个是掌管丞相府事务的长史,心思缜密,善于筹划;一个是蜀汉的大将,勇猛善战,战功赫赫 。两人本应携手为蜀汉的大业贡献力量,然而,性格的差异和权力的争夺,却让他们成为了水火不容的冤家。
杨仪为人机敏,处理事务井井有条,深得诸葛亮的信任,在丞相府中,他负责规划部署、筹措粮草等重要事务,为诸葛亮的北伐提供了有力的后勤支持。然而,他的性格却十分狭隘,自视甚高,容不得他人的半点质疑。而魏延则性格豪爽,勇猛过人,对待下属宽厚仁爱,在军中威望颇高,但他也因此恃才傲物,行事风格直来直去,不懂得迂回婉转,这使得他在朝中得罪了不少人 。
两人的矛盾早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就已初现端倪。每次讨论军事策略时,魏延总是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渴望能够独当一面,像韩信那样,带领一支军队,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战场。而杨仪则常常以丞相的决策为由,对魏延的建议加以否定。这种理念上的分歧,让两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紧张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三国志》中记载:“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 每次两人一同议事,往往会因为意见不合而争吵得面红耳赤,魏延甚至会愤怒地拔出刀来,做出要砍杀杨仪的举动,而杨仪则吓得涕泪横流,跑到诸葛亮那里哭诉。诸葛亮对这两人的矛盾十分头疼,他深知两人都是蜀汉的重要人才,缺一不可,因此常常从中调解,试图缓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效果甚微 。
诸葛亮在世时,凭借着自己的威望和智慧,还能勉强压制住两人的矛盾,让他们在北伐大业中各司其职。然而,诸葛亮一去世,失去了制衡的两人,矛盾彻底爆发,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争斗就此拉开帷幕 。
诸葛亮临终前,秘密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参与会议的有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却唯独没有让魏延参加。在这次会议上,诸葛亮做出了撤军的决定,并安排杨仪率领大军先行撤退,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大军便自行撤退。这个决定无疑将魏延置于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也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
诸葛亮去世后,杨仪按照他的遗命,开始安排大军撤退,并派费祎前往魏延军中,告知他撤军的决定。魏延得知后,勃然大怒,他认为诸葛亮虽死,但自己还在,北伐大业不应就此中断,他强烈反对撤军,并对费祎说道:“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在魏延看来,自己才是蜀汉军队的中流砥柱,如今却要听从杨仪的指挥,担任断后将领,这是对他的极大侮辱 。
费祎见魏延情绪激动,深知此时不宜与他正面冲突,于是便假意劝说魏延,让他冷静下来,自己则趁机逃离了魏延的军营。回到杨仪军中后,费祎将魏延的态度告知了杨仪,杨仪心中大惊,他深知魏延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决定按照诸葛亮的遗命,率领大军先行撤退 。
魏延得知杨仪已经率军撤退后,更加愤怒,他认为杨仪这是在故意排挤他,想要趁机夺取军权。于是,他率领自己的部队,抢先一步,沿着褒斜道南下,并烧毁了沿途的栈道,试图阻止杨仪大军的返回。杨仪见状,也不甘示弱,他一边率领大军砍伐树木,修复栈道,一边上书后主刘禅,指控魏延谋反 。魏延也不甘落后,同样上书刘禅,称杨仪谋反。一时间,蜀汉朝廷收到了两份互相指责对方谋反的奏章,后主刘禅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
魏延拒绝断后、烧毁阁道等行为,看似是公然违背诸葛亮的遗命,有谋反的嫌疑,但深入分析,却发现其中或许另有隐情 。
从魏延的性格和过往经历来看,他是一个对北伐事业充满热情和执着的人。他跟随刘备多年,历经无数次战斗,始终坚定地支持着蜀汉的北伐大业。在他心中,北伐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更是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 。诸葛亮的去世,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北伐的信念。相反,他认为自己有责任继续完成诸葛亮未竟的事业,带领蜀汉军队与曹魏继续战斗。因此,他拒绝撤军,很可能是出于对北伐事业的执着,而并非是想要谋反 。
再者,魏延与杨仪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他对杨仪的为人和能力十分不屑。在他看来,杨仪不过是一个只会耍嘴皮子的文官,根本没有资格指挥军队。如今,诸葛亮却安排杨仪率领大军撤退,而让自己担任断后的任务,这让他感到无比的屈辱和愤怒。他烧毁栈道,或许只是想要阻止杨仪的大军返回,以发泄自己对杨仪的不满,而并非是想要背叛蜀汉 。
此外,从魏延的行动来看,他在得知杨仪撤军后,并没有选择投降曹魏,而是率领部队南下,试图回到蜀汉。如果他真的有谋反之心,完全可以直接投降曹魏,借助曹魏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他并没有背叛蜀汉的意图 。
然而,魏延的这些行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却很容易被误解为谋反。他拒绝断后,导致大军的撤退计划陷入混乱;他烧毁栈道,更是给杨仪大军的返回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众人眼中,他的这些行为无疑是对蜀汉政权的公然挑战。再加上杨仪的刻意渲染和抹黑,使得魏延在这场权力争斗中逐渐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
后主刘禅接到魏延和杨仪互相指责对方谋反的奏章后,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的意见。董允和蒋琬都表示相信杨仪,怀疑魏延谋反。在这种情况下,魏延在朝廷中的处境变得极为不利 。而杨仪则率领大军继续前进,在南谷口与魏延的部队相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魏延的部队因为人数较少,且缺乏后援,逐渐陷入了劣势 。最终,魏延兵败,带着儿子和少数亲信逃往汉中,却被马岱追上斩杀,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
在魏延与杨仪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争斗中,蜀汉朝廷的态度对最终结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后主刘禅,这位身处蜀汉权力巅峰的君主,在接到魏延和杨仪互相指责对方谋反的奏章时,无疑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他需要在两位蜀汉的重要人物之间做出判断,而这个判断,不仅关乎两人的生死,更关乎蜀汉政权的稳定。
侍中董允和留府长史蒋琬,作为刘禅身边的重要大臣,他们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刘禅的决策。《三国志》中记载:“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董允和蒋琬都表示相信杨仪,怀疑魏延谋反。他们的这种态度,并非毫无缘由 。
从魏延的性格和行事风格来看,他的高傲和刚愎自用在蜀汉朝廷中早已不是秘密。他自恃军事才能卓越,常常不把他人放在眼里,与许多大臣的关系都不融洽。这种性格使得他在朝廷中树敌颇多,缺乏支持他的力量 。而杨仪则不同,他长期在丞相府中任职,负责处理各种政务,与朝廷中的文官集团关系密切。他善于揣摩人心,懂得如何拉拢人心,在朝廷中拥有一定的人脉和支持 。
此外,魏延与杨仪之间的矛盾,众人皆知。在诸葛亮在世时,两人就常常争吵不休,甚至到了拔刀相向的地步。如今诸葛亮去世,两人的矛盾彻底爆发,朝廷中的大臣们自然会根据他们以往的表现和关系,来判断谁更有可能谋反 。在这种情况下,魏延的劣势就更加明显了。他的冲动和不理智,让他在这场政治博弈中逐渐失去了优势,而杨仪则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成功地获得了朝廷的支持 。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延之死成为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后世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
一部分学者认为,魏延死有余辜。在他们看来,魏延的性格缺陷是导致他死亡的主要原因。他的高傲和自负,使得他无法与同僚和谐相处,在蜀汉朝廷中孤立无援 。他多次违背上级的命令,擅自行动,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军队的纪律和秩序 。在诸葛亮去世后,他拒绝断后,烧毁栈道,与杨仪发生冲突,这些行为都被视为对蜀汉政权的背叛 。从这些方面来看,魏延的死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他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
然而,也有许多学者为魏延鸣冤叫屈。他们认为,魏延是蜀汉的忠臣,他对北伐事业的执着和忠诚是无可置疑的 。他提出的 “子午谷奇谋”,虽然冒险,但却展现了他独特的战略眼光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在诸葛亮去世后,他拒绝撤军,是因为他不想放弃北伐的大好时机,想要继续完成诸葛亮未竟的事业 。他与杨仪的冲突,本质上是权力争斗的结果,杨仪为了夺取军权,故意陷害魏延,给他扣上了谋反的罪名 。而蜀汉朝廷在没有充分调查的情况下,就轻易地相信了杨仪的指控,处死了魏延,这是对魏延的不公平对待 。
著名史学家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就对魏延之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魏延 “既没有反心,也没有反迹”,他的死是一场悲剧,是蜀汉内部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这种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也引发了更多关于魏延之死的讨论 。
我话说完,谁赞出?谁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