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坂坡上,张飞喝断当阳桥,曹操为何不让人放箭射死张飞

文史兄弟 2025-04-16 09:24:03
长坂坡之役:经典场景回顾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方势力逐鹿中原。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挥师南下,荆州成为他的重要目标。此时,荆州牧刘表病逝,次子刘琮在众人劝说下不战而降。屯兵樊城的刘备得知消息后,被迫带领军民向江陵转移。曹操担心刘备占据江陵获得军事物资,便亲率五千精锐虎豹骑,一日一夜急行三百余里,在当阳长坂坡追上了刘备。

在这场实力悬殊的较量中,刘备军迅速溃败。刘备无奈之下,只能抛下妻子儿女,仅率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走。为了给刘备争取更多逃亡时间,张飞奉命率领二十余骑断后。只见张飞横矛立马于长坂桥头,面对曹操大军,毫无惧色,大声吼道:“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其声如巨雷,震撼山谷。曹操大军听闻,竟尽皆股栗,无人敢上前迎战。

这便是著名的长坂坡之战中张飞叫阵的经典场景。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张飞的勇猛无畏,更成为了三国历史中令人难以忘怀的精彩瞬间。然而,仔细想来,曹操大军当时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且装备精良,其中弓弩更是重要的远程杀伤武器。在张飞叫阵时,曹军为何不用弓弩将其射杀,从而轻松解决这个阻碍呢?这一疑问,引发了后世无数人的猜测与探讨 。

原因一:曹操的多疑与误判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最为复杂多面的人物之一,生性多疑是他性格中极为突出的特点 。这一性格特点贯穿了他的一生,在众多战役和事件中都有明显体现。例如,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与陈宫一同逃亡至吕伯奢家中。吕伯奢本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对曹操等人热情款待,亲自出门买酒。然而,曹操却因听到吕家后院传来的磨刀声,以及一句模糊不清的 “绑起来杀了”,便误以为吕家人要谋害他们。在极度的恐惧和猜疑之下,曹操不顾陈宫的劝阻,手持利刃,将吕伯奢一家八口全部杀害。事后才发现,吕家人所说的 “绑起来杀了” 指的是要杀猪款待他们。即便如此,曹操为了防止吕伯奢回来后报复,竟然连买酒归来的吕伯奢也一并杀害,并留下了那句著名的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其多疑和心狠手辣可见一斑。

再如,曹操在与袁绍对峙于官渡时,许攸前来投奔。许攸本是袁绍的谋士,因不满袁绍的刚愎自用和对自己计策的忽视,转而投靠曹操。许攸向曹操献上了奇袭乌巢的计策,这一计策对于扭转战局至关重要。然而,曹操一开始却对许攸的身份和动机充满怀疑,迟迟不肯相信他。直到许攸详细地说出了袁绍粮草辎重的存放地点以及守卫情况,曹操才逐渐放下疑虑,采纳了他的计策。这一事件充分显示了曹操多疑的性格,即使在面对关键时刻的重要建议时,他也会先对对方的动机和可信度进行反复考量。

回到长坂坡之战,张飞在桥头叫阵时,曹操的多疑性格再次发挥了作用。当时,张飞不仅横矛立马,气势汹汹,还让手下的二十余骑在桥后的树林中往来驰骋,扬起漫天尘土,制造出一种伏兵众多的假象。曹操看到这种情况,心中顿时充满疑虑。他深知张飞勇猛无比,绝非等闲之辈,而诸葛亮又足智多谋,善于用计。在之前的博望坡之战和新野之战中,曹操就曾吃过诸葛亮的亏,被他的火攻之计烧得焦头烂额。因此,曹操担心此次张飞叫阵是诸葛亮设下的圈套,贸然下令放箭可能会引发伏兵杀出,导致曹军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曹操深知,在战争中,一个错误的决策可能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他不敢轻易冒险,生怕自己的一时冲动会让大军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在这种情况下,曹操选择了谨慎观望,试图从张飞的举动和周围的环境中寻找更多的线索,以判断是否真的有伏兵。正是这种多疑和谨慎的性格,使得曹操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错过了用弓弩射杀张飞的最佳时机。

原因二:赵云 “光环” 的延续影响

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的英勇表现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亮点之一。他单枪匹马,在曹操大军中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成功救出刘备的儿子刘禅和甘夫人 。赵云的这一壮举,不仅展现了他超凡的武艺和过人的胆识,更让曹操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招揽之心。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求贤若渴是他的一大特点。他深知人才对于成就大业的重要性,因此一直致力于招揽天下英才为己所用。在曹操看来,赵云如此勇猛善战,若能将其收归麾下,无疑将为自己的势力增添一员得力干将。于是,曹操在看到赵云的英勇表现后,当即下令 “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希望能够活捉赵云,将他招揽到自己的阵营中。

曹操的这一命令,对曹军将士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赵云突围的过程中,曹军将士因为这一命令而有所顾忌,不敢轻易使用冷箭射杀赵云,只能采取近身搏斗的方式试图活捉他。这使得赵云在面对曹军的围攻时,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充分发挥自己的武艺优势,最终成功杀出重围。

当张飞在长坂桥头叫阵时,曹操之前对赵云下达的 “不许放冷箭” 的命令可能在曹军将士的心中形成了一种执行惯性。他们下意识地认为,对于刘备阵营的猛将,不能轻易使用冷箭射杀,而应该采取活捉的方式。这种惯性思维的延续,使得曹军将士在面对张飞时,没有立即想到使用弓弩将其射杀,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攻击时机。

曹操对赵云的重视和特别命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曹军将士对张飞的判断。他们可能会认为,张飞与赵云同为刘备阵营的重要将领,曹操或许也有活捉张飞的意图。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曹军将士不敢擅自做主使用弓弩射杀张飞,只能等待曹操的进一步指示。而曹操由于自身的多疑和对局势的谨慎判断,始终没有下达放箭的命令,这就使得张飞得以在长坂桥头安然无恙地叫阵,成功为刘备争取到了宝贵的逃亡时间。

原因三:地形与战术的双重阻碍

当阳桥所处的地形条件,对曹军的行动产生了极大的限制 。当阳桥位于长坂坡附近,其地势狭窄,周围多为山林。这种地形对于兵力众多的曹军来说,并不利于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尤其是曹操的军队中,骑兵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在狭窄的桥面上和复杂的山林地形中,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根本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张飞深知地形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他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地形优势。张飞不仅占据了桥头的有利位置,还下令拆毁了桥梁,使得曹军无法轻易通过。这一举措进一步限制了曹军的行动,使他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曹军若要进攻张飞,就必须徒步过桥或者下河泅渡。然而,无论是哪种方式,都会使曹军在行进过程中暴露于张飞的攻击之下,面临极大的风险。

从战术角度来看,弓弩作为一种远程武器,其威力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条件。在当阳桥这样狭窄的地形中,曹军的弓箭手难以展开队形,无法形成有效的火力覆盖。而且,由于张飞占据了对岸的有利位置,距离相对较远,这对于弓弩的射击精度和杀伤力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即使曹军弓箭手勉强射击,也很难对张飞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张飞让二十余骑在桥后的树林中往来驰骋,扬起漫天尘土,制造出一种伏兵众多的假象。这一疑兵之计,不仅让曹操对张飞身后的兵力产生了误判,也使得曹军在战术决策上更加谨慎。在不确定是否有伏兵的情况下,曹军不敢轻易发动进攻,以免陷入被前后夹击的困境。这种战术上的不确定性,使得曹军在面对张飞时,更加倾向于采取保守的策略,从而错过了使用弓弩射杀张飞的机会。

原因四:关羽威慑与心理阴影

关羽,在三国时期可谓是威名远扬,他的英勇事迹和超凡武艺让天下人都为之敬畏 。在曹操的心目中,关羽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猛将。当年,关羽暂时归降曹操期间,为曹操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白马之战中,颜良作为袁绍麾下的大将,勇冠三军,他率领着袁绍的精锐部队,在战场上势如破竹,接连斩杀了曹操麾下的宋宪、魏续两员大将,还打得勇将徐晃节节败退。颜良的勇猛让曹营众将都心生畏惧,无人敢轻易出战。

就在曹操为此事忧心忡忡之时,关羽挺身而出。他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骑着赤兔宝马,如同一道闪电般冲入敌阵。颜良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关羽就已经来到了他的面前,手起刀落,瞬间将颜良斩于马下。关羽的这一壮举,震惊了整个曹营,也让曹操对他的武艺佩服得五体投地。曹操不禁感叹道:“将军真神人也!”

然而,关羽在曹操面前,却不止一次地夸赞自己的三弟张飞。关羽曾对曹操说:“我三弟张飞比我还厉害,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关羽的这番话,在曹操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曹操对张飞的勇猛产生了深深的忌惮。曹操深知关羽的武艺高强,既然关羽都如此夸赞张飞,那么张飞的实力必定非同小可。

曹操将张飞的名字记在了自己的战袍上,时刻提醒自己不可轻视张飞。当曹操在长坂坡看到张飞横矛立马于桥头,那气势汹汹的模样,不禁让他想起了关羽对张飞的夸赞。曹操心中暗自思忖:张飞如此勇猛,若真如关羽所说,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那自己若是贸然下令放箭,激怒了张飞,他不顾一切地冲过来,自己的性命岂不是危在旦夕?

曹操的这种担忧,也影响了曹军将士的士气。曹军中的许多将领都曾听闻过关羽的威名,也知道关羽对张飞的夸赞。他们亲眼目睹过关羽在白马之战中斩杀颜良的英勇场景,那震撼人心的一幕让他们至今都心有余悸。如今,面对张飞这样一位被关羽极力称赞的猛将,他们心中也充满了恐惧和疑虑。他们担心,一旦自己放箭攻击张飞,张飞会像关羽斩杀颜良那样,瞬间冲入阵中,取自己的性命。

在这种心理阴影的笼罩下,曹军将士们都不敢轻易地对张飞放箭。他们宁愿选择远远地观望,等待曹操的进一步指示,也不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挑战张飞。关羽对张飞的夸赞,以及关羽自身的威慑力,成为了曹军将士心中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使得他们在面对张飞时,始终不敢轻易地使用弓弩将其射杀。

我话说完,谁赞成?谁反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