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保护与城市建设相得益彰 卢 旭 摄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过去的一年,我国文物事业日新日进,焕发时代华彩。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等15处遗产构成要素分布其上。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了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为探索古代都城保护理念与做法、妥善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提供了中国案例和中国经验。
截至目前,我国已拥有世界遗产59项,总数位居全球第二位;世界文化遗产总数位居全球第四位,遗产构成要素超1600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我国参与世界遗产国际治理体系建设,贡献遗产保护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24年8月,“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甘肃敦煌举行;近期,我国积极推动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道跨国联合申遗,获得国际组织和各国广泛关注、支持,为服务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贡献了中国案例、中国经验和中国力量。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扎实推进
穿行乡间田野、高原荒林,跋山涉水不畏难,文物普查员在摸清文物家底的路上步履不停。
2023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明确于2023年11月起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全面掌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情况。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按照《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普查实施方案,扎实推进普查工作。
湖北探索“东西互检”工作,以“查问题、找差距、抓整改、促提高”为目的,既查找外业田野调查和内业数据填报中的问题,又在交叉检查中互相学习好的经验做法。重庆“四普”宣传形式丰富、效果明显,万州区、奉节县等10余个区县充分利用“村村响”广播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围绕“四普”知识、不可移动文物线索征集等主题编写宣传语,通过农村应急广播系统播放,用老百姓听得懂、接地气的方式宣传“四普”和文物保护工作。
与高校、社会力量携手,缓解人员不足的压力;引入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各地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四普”工作提质增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公布
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文物保护法是我国文物领域第一部专门法律。自1982年颁布实施以来,历经2次修订、5次修正。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共8章101条,将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纳入法律。
此次修订文物保护法,将我国文物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上升为法律,进一步完善文物法律制度框架,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
2024年12月25日,宣传贯彻文物保护法座谈会召开,进一步推动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全面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