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CEO曾言:若失去中国订单,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基地不建也罢

江卿曻 2025-04-01 09:23:19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曻

前言

随着美国政府加大了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打压力度,目标明确,要通过出口限制等措施削弱中国在芯片领域的崛起。

然而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曾言:“若没有来自中国的订单,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基地也没必要建了。”

在过去的几年里,外界普遍认为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停滞,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美国制裁真能遏制中国半导体的发展吗?

英特尔CEO的发言

2023年的7月17日,多家媒体称美国的三大芯片巨头与美国政府高层展开了长达数小时的会谈。

而会议的重点,是呼吁拜登政府重新审视即将落地的对华半导体出口限制政策,消息一经披露,引发行业震动。

而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在会中发出的警告:如果没有中国订单,英特尔在俄亥俄州建设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基地的计划将“毫无意义”。

自2022年起,英特尔在美国本土启动的大型建厂计划,一直被视为美国“重振半导体制造业”的象征。

项目初期投资就高达200亿美元,未来总投资预计将突破1000亿美元,美国政府多次公开表示,这一举措将提升美国在全球芯片制造领域的竞争力,然而现实却远没有那么乐观。

从商业逻辑来看,这座被称为“未来芯片重镇”的工厂之所以可行,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持续、稳定且庞大的全球订单支持。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之一,一直是英特尔的重要客户,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占据了英特尔全球销售额的近三成。

如果失去这一市场,仅靠美国和欧洲的需求,很难撑起如此庞大的产能规划。

这也是为何,在那场闭门会议中,不只是英特尔,高通与英伟达的高层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

英伟达CEO黄仁勋早前在接受采访时曾指出,限制芯片出口,只会让中国客户转向其他品牌,长远来看对美国企业毫无益处。

高通在智能手机芯片领域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更甚,任何形式的出口限制都可能造成业绩的直接打击。

这场讨论并不是首次出现,自2022年以来,美国政府已经多次对高端芯片及相关设备出口中国施加管制。

从先进制程芯片到AI加速卡,限制范围不断扩大,而随着制裁影响持续蔓延,企业的不安情绪也逐步积累。

在芯片行业,研发投入往往以年为周期计算,若一家企业失去30%的市场份额,它所面临的,不只是利润下滑,更是整个生态链的重构风险。

英特尔在会议中明确表示:如果未来出口限制继续扩大,公司将不得不缩减部分在美投资计划,这并非要挟,而是现实压力使然。

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制造业回流增强自身安全感,而美国企业依赖中国市场维持全球竞争力,这种政策与市场之间的张力,是当前半导体行业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在美国政府逐步收紧对华芯片出口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中国市场不可替代”不仅是现实陈述,更是商业逻辑的基本出发点。

美国的制裁

早在2018年,美国政府便开始以“国家安全”为名,将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列入黑名单,禁止其获取美国生产的高端芯片和技术,这

一措施初衷是切断中国与世界顶尖技术之间的联系,防止中国在高端芯片领域崛起,然而美国的制裁并没有迅速见效,反而在一系列不断扩展的行动中,逐渐暴露出更多问题。

从2018年到现在,美国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不仅限制了高端芯片的出口,还联合其他盟友,比如荷兰、日本等国,封锁中国获得光刻机、芯片制造设备等关键技术的渠道。

荷兰的ASML公司,在美国的施压下,停止了对中国出口最先进的极紫外(EUV)光刻机,而日本也对向中国出口的光刻胶、刻蚀材料等关键半导体制造材料进行了限制。

然而制裁措施的效果远未达到预期,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在制裁压力下,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尤其是在成熟制程技术上。

2024年,中国成熟制程芯片的产量占全球市场的28%,预计到2027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增至39%,这一进展,表明中国企业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地位正逐步上升。

不仅如此,制裁还让美国自己陷入了困境,美国本土的芯片企业在面对中国市场的失去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美国应用材料公司、Lam Research等公司不得不下调营收预期,原因就是它们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被大幅削减。

此外像英伟达和高通等芯片公司,也因出口限制,失去了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半导体市场的关键订单。

数据表明,2024年,美国本土芯片厂商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超过了66%,这使得美国的制裁政策变得更加复杂。

更令人担忧的是,尽管美国政府的制裁行动对中国的高端芯片技术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中国企业的创新和快速发展却并未被阻挡,反而激发了中国科技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那么在这一持续升级的制裁压力下,中国半导体产业如何在逆境中迅速崛起并取得优势?接下来的发展又会走向何方?

在压迫下迅速发展的中国芯片产业

事实上,这场“芯片围堵”反而成为中国芯片加速崛起的催化剂,从基础制程工艺的改进,到创新路线的探索,中国企业一步步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技术突围路径。

2018年制裁初期,中国在芯片制造领域仍存在明显短板,以制造工艺为例,28纳米芯片的良品率当时不足70%,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显著差距。

但到2024年,这一局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数据显示,14纳米工艺的良品率已经突破95%,基本能够满足大多数工业、汽车、家电等领域的使用需求。

虽然在5纳米、3纳米等尖端制程方面仍需努力,但在成熟制程领域,中国已拥有相当规模的稳定产能。

技术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良品率,更重要的是结构性创新的突破,华为旗下芯片团队推出的堆叠技术芯片。

通过调整芯片架构来实现性能提升,这种绕开先进制程限制的做法,被多家海外科技媒体称为“打破摩尔定律的奇招”。

在既有物理限制难以进一步突破的背景下,这种另辟蹊径的技术路径为国产芯片赢得了时间窗口。

而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企业同样迅速追赶,2024年,国产AI公司“深度求索”推出的语言大模型DeepSeek,引发全球关注。

该模型依靠算法优化,在不依赖高性能英伟达GPU的前提下,达到了相近的推理和训练效率。

它的出现不仅提升了国内AI领域的独立性,也对英伟达等美国科技公司的市场信心造成冲击,据统计,在该产品问世后的一个月内,英伟达市值一度蒸发超过万亿人民币。

技术进步的背后,是市场政策的有力支撑,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大幅削减芯片进口额,直接减少了3500亿元。

这一举措从表面上看像是“壮士断腕”,实则是为国产芯片腾出发展空间,在政策引导下,众多本土企业加快扩产,尤其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迅速形成规模化产能。

中国芯片产业的快速扩张也开始影响国际市场格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成熟制程芯片产能已占全球的28%,预计到2027年将增长至39%。

依托完整的产业链、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较低的制造成本,中国企业具备明显的价格优势。

例如Wolfspeed的碳化硅晶圆单价高达1500美元,而中国同类产品价格仅为500美元,这种价格差导致欧美芯片厂商在利润上遭遇严重挤压。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连锁反应,美国Wolfspeed股价三年暴跌96%,意法半导体、恩智浦等传统厂商接连裁员,为保持竞争力不得不被迫加入价格战。

中国在光刻机领域也在稳步推进,虽然目前尚未达到ASML最先进技术水平,但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已经进入测试阶段,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

一旦量产稳定,将极大提升中国在半导体核心设备上的自主能力,为日后的更高制程技术奠定基础。

虽然外界仍对中国芯片产业存在疑虑,例如是否会因扩产过快导致成熟制程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问题,但就短期而言,这一策略是符合现实需求的。

面对美国的全面压制,中国企业选择的是先稳住基本盘,在此基础上逐步向高端技术进发,随着国产芯片在多个领域的落地应用,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回应外部的质疑。

结语

英特尔CEO所说的“没有中国订单,芯片基地毫无意义”,道出了当前全球科技生态的核心矛盾,中国芯片产业在压力下奋起,在自主研发、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下快速成长。

这不仅是对外部制裁的回应,更是推动国家技术自立的关键一步,未来,只有在合作中寻求共赢,全球科技发展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章

观察者网2023-07-22《英特尔CEO:若没有中国订单,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基地也没必要建了》

中国日报网2025-02-05《DeepSeek火爆全球 彰显中国智慧》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

8 阅读:4605
评论列表
  • 2025-04-01 23:17

    失去中国市场,国外那么多芯片造出来炒莴笋吗?

  • 2025-04-02 17:11

    美帝的话,一个字都不能信!全要反着听!

  • 2025-04-02 15:18

    有人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美国的禁售不仅仅是失去一个中国巿场那么简单的问题,这会导致中国在反封锁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芯片生产能力并向外出口抢原本属于美国的市场。去年中国已经大批量向外出口较低制程的芯片了,未来也会向高制程发展,美国最后可能会看到自己玩的把戏是如何弄巧成拙的。

  • 2025-04-02 20:12

    占世界人口25%,美国要断交,由他们去

  • 2025-04-02 09:10

    可以卖给啊印度啊[笑着哭]

    用户15xxx07 回复:
    可以小看棒子和越南毕竟人口规模摆在那里,但绝对不能小看阿三,人家的国家潜力是明牌

江卿曻

简介:道不完的历史,讲不完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