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号玩家》到周星驰入驻web3,元宇宙风口吹向电影产业,电影业未来的答案是元宇宙吗?

探我元宇宙 2023-10-08 16:17:46

元宇宙的走红,始于2021年3月10日Roblox在美上市,这个和现实世界相平行又相交叉的虚拟世界开始引起市场的注意,并迅速风靡全球。

虽然现在关于元宇宙的探索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务实的阶段,但其实在元宇宙爆火初期,却很少有人能够描述清楚究竟什么是元宇宙,直到两部电影的出现。

2018年的电影《头号玩家》与后来上映的《失控玩家》,这两部影视作品都创造性的将元宇宙元素融入内容,透过「绿洲」和「自由城」,原本虚无缥缈的元宇宙概念开始有了实体。

影视文化产业和元宇宙的渊源颇深,牵绊却远不止于此。

当虚拟世界全面入侵现实生活,那些科幻电影里的种种桥段也变得真实可信起来,尽管影视作品没办法单独搭建起真正的“元宇宙”,但电影里的元宇宙元素却从不缺席。

诞生于19世纪末的电影行业,与现代科技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技的进步数次引领了电影从外在的技术到内在审美的演变,甚至带动了理论界对何为电影本体的持续追问,至今仍无定论。

在互联网与科技发展进入新的转折阶段后,电影产业将发生怎样的革新?观众与电影本身的交互方式是否会发生转变?

元宇宙驱散“影视寒潮”

受到大环境影响,近年来电影行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出现了内容供应不足、市场不稳定、头部企业效益持续下降等连锁困难。

在每日经济新闻发布的《2022强影之路》电影产业白皮书中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总票房为171.73亿元,观影人次为397亿;上映影片为147部,放映场次为5150万场。

除了重要档期之外,每日经常性票房在千万元左右,而在疫情之前票房“日均亿元”则是常态。截至2022年10月31日,电影票房达到278.03亿元,与2021年同期相比,出现了大幅度下降。

在电影行业全产业链面临较大压力的大环境下,元宇宙概念的持续升温,为“影视寒潮”注入了热能。

在电影制作方面,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数字制作工会会长、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江海洋受到电影《攀登者》的启发,意识到高科技技术给电影制作带来了巅峰性的影响,但也给电影导演带来了可用的资源,大大丰富了未来电影的创作。

在观影体验方面,倍视传媒副总裁谢宁认为“元宇宙产品精度越来越高,逼真程度和沉浸感越来越强,终极目标就是创造一个和现实世界一样的世界。”

在电影宣发方面,过去,作为「市场探路官」的电影宣发停留在传统的电影院内,只能有限地触达用户。

随着5G的发展,传统的电影宣发也解锁了更多的「新玩法」,比如中国移动视频彩铃已与《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父辈》、《夺冠》等众多热门电影进行合作宣发,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主流媒体宣发平台。

这样来看,不管是从电影制作、观影体验,还是电影宣发环节,元宇宙技术都在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改变,从长期来看,或许能帮助中国乃至全球电影行业纾困解难,熬过疫情寒冬。

电影中的元宇宙已是现实

自电影诞生以来,人们一直把电影认为是“现实的渐近线”,通俗来说,就是基于现实世界,对现实世界进行加工,来源于现实,却不会脱离现实。

即使有了互联网和三维影像技术之后,电影的视听语言越发的精美,但在内容展现上,始终没有跨过现实同步的门槛。

与光学镜头相比,数字技术则呈现了更加逼真的视觉效果,也更具真实感,这或许能为电影产业带来超越视觉层面的新意义,那就是让影像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成为未来世界的组成部分。抱着这个想象,许多电影人开始探索虚拟世界与电影的关系。

在诸多电影中,元宇宙开始或隐或现地被展示出来,意味着电影开始关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统一。

而电影《头号玩家》的出现,让我们对未来元宇宙世界有了具体画面,影片具有完整的沉浸式游戏场景,使虚拟世界俨然成为另一个现实。

影片里,现实世界中的玩家与虚拟空间中的角色形成了对等关系,通过人物的主观性视觉引导,为观众塑造一个满足观赏诉求的新型主体。

科幻电影与元宇宙的关系向来密切,不仅是因为数字技术加持让科幻电影获得了视觉审美的张力,更在于科幻电影内容之中早就指向了元宇宙的技象想象和反面思考。

1999年的电影《黑客帝国》中,人们如果想从虚拟世界中脱离出来,需要在红色和蓝色小药丸中二选一并承受一番脱胎换股般的“折磨”,这是当时的技术背景下,电影人对于虚拟与真实的探讨。

20年后,《头号玩家》的男主角在游戏中复制出了与现实完全相同的场景,成功骗过反派,让他把游戏世界当成了现实。

这一幕无疑具象化了元宇宙时代人们在面临现实和虚幻世界时的困惑,当元宇宙技术真的能够成为现实时,未来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该如何平衡?

电影行业算是最早探讨人类虚实关系的领域之一,元宇宙的形态很早便出现在了镜头与电影人的想象中,从现实意义上来说,电影或许是元宇宙技术反思的一个良好窗口。

技术加持沉浸观影与资产沉淀

一直以来,影片制作者一直希望观众能够尽可能地沉浸在影像所描绘的故事中去,但不得不面对电影本身的局限性,毕竟在观看电影时,是需要有一个银幕的,这就导致观众会直观的感受到一定的物理距离,而无法真正的沉浸到电影中。

为了能够消除这样的距离感,新技术层出不穷,2D、3D到如今的4D、120帧电影,都在不断地刷新电影创造的“幻觉”功能,让观众能够更加沉浸于电影所创造的“乌托邦”中。

人工智能、AI等底层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也为观众的沉浸式体验、传播平台的交互、影像修复等领域,带来了全新的突破。

电影的沉浸式体验可以理解成在图像、声音等建构的“仿真”世界中,观众能够感知和操控虚拟世界的“分身”,实现自由地移动、分享、交流,以及由此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VR眼镜、触觉手套等可穿戴设备的普及,能够有效传达临场下的感官信息,最大限度地激发用户在虚拟世界中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五感体验,调动用户身体的积极参与,凝聚用户的注意力,从而产生“我是电影角色”的沉浸感。

除了观影体验的革新外,元宇宙技术还未电影产业资产的保存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

从影像保护与修复的角度来看,元宇宙概念中的“数字孪生”是一把“利器”。

所谓的“数字孪生”是指将现实世界中的物品复制到虚拟世界中,并在虚拟世界中具备唯一性与价值。

对电影来讲,通过对老电影进行数字化的孪生拷贝,无疑能让湮没于影史中的经典作品重焕生机,并能够将其永久保存下去,成为行业发展的见证。

不仅如此,区块链技术的加持下,电影或许会被赋予全新的版权价值,有效地规避电影在传播过程中的盗版放映、未授权剪辑等乱象,让电影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国外,电影人已经在探索虚拟世界与电影的关系,而国内才刚刚开始,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优质元宇宙项目落地中,透过电影产业,我们看到了技术这一「硬实力」和文化这一「软实力」兼顾的重要性。

一方面,立足于元宇宙以虚促实的价值导向,通过在电影、文旅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以“文化+科技”的力量,推动传统文化的数智化发展。

比如在元宇宙AR秀中,我们可以看到茶道、日光岩、八卦楼、郑成功雕像等厦门地区代表性元素,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色的虚实结合,让鼓浪屿文化走向全球。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和文化的深度融合,优秀元宇宙项目的长期价值有望得到进一步的释放。

例如之前,向来低调的周星驰开通了自己首个社交媒体账号,他的第一条动态竟是面向全网招聘Web3人才。

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加导演,不得不令人猜测周星驰先生是否想在尝试“元宇宙+电影”,但这个动作也向外释放了一些信号。

在电影行业的演进上,无论是通过技术使电影更接近现实,还是制造更完美的“幻境”,都是对电影本身的拓展和丰富,能够与观众建立认知与情感的共振,最终实现深度的沉浸式体验。

然而,“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电影如何把握沉浸的尺度,呈现实现适度的沉浸效果,仍需行业进一步的探讨和规范。

未来已来,你期待在元宇宙世界中化身电影男主角,来一场华丽的冒险吗?

0 阅读:0

探我元宇宙

简介:探索无尽宇宙,发现非凡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