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盛顿邮报》4月20日报道,受够了特朗普的所作所为,美国3位前总统,采取了史无前例的行动,对特朗普公开发起了诘难,这三位前总统究竟做了什么呢?特朗普此番又将如何应对呢?这3位前总统选择此时行动又有何深意呢?

距离特朗普上任还不满100天,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将自己送上美国社会舆论的众矢之的,将国内各个方面搅成了一摊浑水,短短半个月时间里,受到美国在世的3位民主党籍前总统的公开指责。
第一位公开指责特朗普的前任总统是奥巴马,他在4月3日在美国知名院校发表讲话,称“反对特朗普政府对美国高校以及其他机构的攻击行为”,同时补充道“解决问题要靠我们所有人”。

奥巴马强调,美国社会的繁荣和进步离不开高效的贡献,而解决美国目前面临的困境更需要社会各个领域上下共同努力,同时呼吁美国人民团结起来应对挑战,而不是依靠攻击和打压转移矛盾。
奥巴马的这一发言不仅仅表达了对特朗普政府的不满,更是对美国民主价值观的捍卫,毕竟美方一直强调的就是“自由、民主”,而今天特朗普政府将要破坏这种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而将美国社会推向分裂的深渊。
紧接着,4月15日,拜登又在芝加哥发表了卸任后的首次公开讲话,在此次讲话中,他公开批评了特朗普政府的联邦机构削减行动,给美国造成了“如此巨大的损害和破坏。”

拜登政府在任时,想方设法推进改革,促进美国民生领域的发展,然而特朗普一上任,就对健康医疗领域挥刀,将卫生与公共服务部作为推进联邦政府削减开支和人员的最新目标之一。
拜登对特朗普此次削减行动非常不满,认为这场削减行动不仅损害了美国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对美国的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等领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或将损害美国的国际形象。
最后一位出面公开斥责特朗普的是克林顿,他4月19日在俄克拉何马城发表讲话,用这座城的团结与特朗普统治时期的美国当下社会的社会分歧进行了对比,并表达了对相关服务人员的认可。

克林顿认为特朗普在政时期实行的相关政策会加剧美国目前国内的社会分歧,比如说移民政策、贸易政策方面所持有的强硬态度,就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和抗议。
有历史学家表示,“很少前总统对现任总统的政绩进行公开批评,而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3位前总统还能前后几乎同时这样做更是‘前所未有’。”特朗普也算是若干年头一份的待遇了。
尽管3位总统在讲话中并未明确提及特朗普的名字,但是谈话的焦点都直指美国现任当政总统特朗普,他们对特朗普当政时期的混乱局面表示不满,并通过公开场合发言向特朗普政府发出了警告。
众矢之的3位前总统为什么默契地选择在这一时间发声呢?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深意呢?特朗普政府又会选择如何应对这次“墙倒众人推”的局势呢?这会对特朗普的职业生涯造成困扰么?
首先是3位前总统选择的时机,是美国面临双重矛盾加剧的非常时期,第一层矛盾就是美国国内两大政党之间的政治斗争愈加激烈,其次就是美国国内的社会矛盾也趋向激化,而特朗普实行的政治主张并无法真正缓解这些矛盾。

一方面或者是对特朗普表达不满,进行警醒,希望特朗普政府能够不要再执迷不悟,通过政府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另一方面是希望民众能够通过他们的呼吁,能够相互团结起来,共同应对这次难关。
3位前总统的发声不知是否会触动特朗普,但根据此前的经验来看,大概率是特朗普是不会在意这些“闲言碎语”,继续走自己的老路,又或者是想出一些抚慰鼓励式的话语进行搪塞,比如说“坚持下去,我们会好起来的”等等。
3位前总统并不是公开反对特朗普的特例,此前因为农产品方面的关税问题,美国的大豆协会也曾出面公开喊话特朗普,一方面表达不满,另一方面则是呼吁其尽快解决关税问题。
除此以外,美国民众因为特朗普此前宣布加征关税的问题,而面临生活成本上涨的困境,也是在美国爆发了多次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来反对特朗普“高高在上”不顾民间疾苦发号施令的行径。

更糟糕的是,因为关税政策受损颇多的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的州长,此前还就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的问题对特朗普政府提起了控诉,称“必须要为加州民众挺身而出。”
一时间,特朗普几乎“众叛亲离”,站在了美国社会的对立面,站在了民众社会批判的风口浪尖,成为了社会舆论的众矢之的,这几乎是当众宣告了特朗普当政时期的失败。
历史上罔顾民生的政府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特朗普如今置社会民生于不顾,将政治舞台作为自己谋求政治私欲的“表演场”,将美国反对的呼声当做执政时期的耳旁风,势必会为自己的一意孤行付出代价。

据了解,特朗普如今在美国的支持率在急剧下滑,早在关税战爆发后,其支持率就跌倒一半以下,近期特朗普又在美国政治舞台“大展身手”,选票或将趋向更低。
诚然,美国民众之所以将选票投给特朗普,就是希望在特朗普在政时期,美国的各项民生领域的矛盾能够趋向缓解,但是每一个矛盾经过特朗普调节之后,都还不如调节前的状态,这就不得不让民众对特朗普的执政水平产生怀疑了。
信息来源:
环球网丨美国政坛出现罕见一幕:三位前总统接连公开谴责特朗普政府及其政策
2025-04-20 19:51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