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加码停不下来的原因,书记们都清楚,但他们也没有办法

办公室小语 2024-03-02 02:05:28

减轻基层负担,年年都在说,年年做不到。有记者曾经体验了几次乡镇迎检活动,总体感受就是三个:基层考核真严、工作考核真细,评估检查真多。

他认为细致而严厉的考核是造成基层负担重的原因。

可我认为这只是表象,为什么会有细致而严厉的考核?根本原因在于四个字,层层加码。

所谓层层加码,就是越往下走,标准会越高,要求会越多,责任也越大。

在这方面,定GDP指标是最明显的,当中央定了一个经济增长目标后,它会沿着地方政府的层级而逐级加码和放大。

省下给市,市下给县,每一级政府都在既定目标上不同程度地进行加码,不仅需要在制定计划阶段竞相做出“高姿态”,立下“雄心壮志”,在兑现阶段还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超额完成。

比如中央将GDP增长率目标定为5%,A省要求本省今年目标增长率8%,省会A-1要求本市今年目标增长率10%,到了A-1管辖的区里要求本区今年目标增长率12%。

区和区之间要比赛,同省的地级市要比赛,省和省之间也要掰手腕,比排名。

就像在一个很大的电影院里面,大家都是坐着看电影,大家都能够看到屏幕上面的演绎的电影。

看得比较尽兴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站了起来,直接把周围观众的视线全部都挡住了,导致了后面的观众没有办法,只能够站起来,慢慢地站起来的人越来越多。

本来看电影都是坐票,但是站起来的人越来越多了,然后就变成了站票,看电影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慢慢大家都站起来了。

但是因为身高的原因,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直接看清楚屏幕。

有人感觉到自己的身高不够高,所以直接站在了椅子上,旁边的人看到了之后会效仿他,椅子不够了,就用梯子。

这样看电影的成本越来越高,体验却越来越糟糕。

体制内工作也是这样,当中央确定某个重要的施政目标,各级地方政府按照“逐级传达,层层动员”的模式,对上级政府做出承诺,对下级政府直接问责,最后是基层承担了一切。

有没有官员拒绝这种层层加码呢?

几乎没有。

体制内的晋升之路就如同政治锦标赛,一轮一轮淘汰,只有少数人才能晋级下一轮的竞争。为了晋级,必须保证本轮的优胜,一旦因为某种原因“出局”,就意味着未来机会的彻底丧失。

由于晋升的机会总是有限的,上级政府在考核下级的绩效和表现、决定提拔谁的时候,必然采用某种程度的“相对绩效评估”,看的就是政治成绩单和目标完成率。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实际上是一种分层级的“压力型体制”,这种体制的优势是执行效率高、动员能力强,事权、财权和干部任免权主要由上级部门主导,这就在实践中形成了“对上不对下”的分层级权力体制。分层级的压力传导体制,直接载体就是“层层加码”的工作方式。

所以领导们知道下的目标不合理,但他们还是选择把压力一级级传导,不会考虑下一级的具体需求,承受能力。

0 阅读:0

办公室小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