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WTT新加坡大满贯赛的领奖台上,国乒包揽五金的辉煌战绩背后,一个扎心的数据却引发争议:双打冠军组合奖金仅8000美元,两人平分后每人仅4000美元,而单打选手哪怕一轮游(止步64强)也能拿到5000美元。更夸张的是,单打冠军奖金高达75000美元,是双打冠军个人奖金的18.75倍。
“拼死拼活拿双打冠军,还不如单打随便打一场?”网友的调侃直指乒坛奖金分配的荒诞。难怪国乒主力梁靖崑公开喊话:“双打奖金必须提高!”
本届新加坡大满贯赛总奖金池虽达150万美元,但分配严重倾斜单打。从规则看:
单打冠军独享75000美元,亚军37500美元,甚至16强选手(9500美元)的奖金已超过双打冠军组合总和;
双打冠军组合仅8000美元,亚军更低至4250美元,且需两人平分。
这种差异不是偶然。国际乒联近年推行“单打为王”策略,单打冠军积分与奥运会、世乒赛齐平(2000分),商业价值也更受品牌青睐。但梁靖崑一针见血:“双打对团队协作要求更高,奖金却连单打的零头都不到,谁愿意全力投入?”
笔者认为,国际乒联对双打的轻视,暴露了乒乓球商业化进程中的结构性矛盾:
1. 商业逻辑的“短视”:单打明星效应强,更易吸引赞助,但双打才是团队协作与战术创新的试验场。若长期“重单轻双”,项目多样性恐被削弱。
2. 运动员的“性价比困境”:国乒队员林诗栋、蒯曼等常身兼三项,体力和伤病风险激增,但双打回报微薄。网友“乒乓老炮”直言:“双打成了‘义务劳动’,高手自然不愿费力不讨好。”
3. 战略隐患:巴黎奥运周期,混双已成为正式项目,但若双打长期被冷落,会影响各国培养混双人才的积极性。
国际乒联并非毫无动作。WTT赛事成立后,单打奖金已逐年提升,但双打改革步履维艰,原因有三:
1.历史惯性:乒乓球历来以单打为“皇冠”,马琳、张继科等传奇均以单打成就封神,商业价值根深蒂固;
2.话语权分配:央视记者李武军曾透露,国际乒联高层更倾向维护传统强队(如中国)的单打优势,双打改革缺乏推动力;
3.赞助商偏好:单打赛事节奏快、明星聚焦度高,更符合商业传播需求。瑞典乒协官员曾坦言:“双打?那只是‘添头’。”
支持派:“@乒乓狂热粉”:“双打观赏性不输单打!看看王楚钦/孙颖莎的混双配合,比单打更燃!”
质疑派:“@理性看球”:“提高奖金?先让双打比赛上座率和转播率赶上单打再说!”
讽刺派:“@奖金算个球”:“建议取消双打,反正乒联也不待见。”
梁靖崑的呼吁,与其说是“讨钱”,不如说是对乒乓球运动生态的反思。若国际乒联继续将双打视为“二等公民”,这项运动是否会沦为明星选手的个人秀?当年轻球员因“赚不到钱”而放弃双打,乒乓球的团队魅力又将如何延续?
改革从来不易,但至少该有人喊出第一声。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