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被批评1400年的昏君,打了一场功在万代的仗,现代人几乎忘了

有历史深度普及 2024-08-02 04:07:08

隋朝又继承北周政权,其疆域之西,最初与北周政权的西界大体相似。北面、西面的广大地区,被突厥和吐谷浑占据。广袤的天山南北的地域,被突厥和吐谷浑遮断了。

吐谷浑这个部族政权,最早源流还要追溯到十六国时期。吐谷浑的始祖名叫吐谷浑,原是慕容部鲜卑的王子。吐谷浑之父乃是徒河涉归,其弟是慕容燕开国始祖若洛廆,即慕容廆。慕容鲜卑汉化很深,部落酋长按照中原王朝的嫡长制传承。若洛廆是嫡子,吐谷浑是庶子,徒河涉归死后,王位便传给了若洛廆。

吐谷浑本就嫉妒弟弟,又时常发生矛盾,根本无法共处。有一次吐谷浑的马群与若洛廆的马群相遇而斗,若洛廆的马受,他便拿出酋长的架子训斥哥哥。此事据说成为兄弟决裂的导火索,吐谷浑又恼恨父亲偏心,一气之下,率领自己的部众出走。

这位吐谷浑气性也是挺大,一直向西迁移,从辽水之西,穿越代北大漠,进入黄土高原,又越过陇山,来到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在青藏高原东部的枹罕(今甘肃临夏)定居下来。

彼时河西和青海湖部族以羌人、鲜卑人和匈奴等杂胡为主,势力都很弱小,天高海阔,任你发展。吐谷浑部落很快发展成准汗国,以其名为国号,吐谷浑之名,也就世世延续下来。后来吐谷浑逐渐被当地羌族同化,失去了鲜卑族的民族属性,越发扎根于青唐一带。

从吐谷浑开始,一连传了十四代酋长,传到一位叫作吕夸的酋长手中,《周书》其为夸吕,《隋书》称其为吕夸,不知孰是孰非,且按《隋书》的说法称呼。吕夸是个不世出的天才,他效仿突厥自称可汗,吐谷浑的实力愈发强大。

其国都迁到枹罕之西,在青海湖之西十五里,号为伏俟城。但吐谷浑部落早已不是当年慕容鲜卑半牧半农的农业生态,而是习惯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虽有都城也不居住,四季随着水草迁移而来回转移,即便是夸吕可汗,也都住在帐篷里。

吐谷浑国中习俗也突厥大致相同,没有编户齐民和赋税制度,杀人者和盗马者处以死罪,其他罪状则以缴纳财物抵罪。吐谷浑政权有王公、仆射、尚书、郎中、将军等,深受中原王朝的影响。吐谷浑的农作物有大麦、粟和豆,出产铜、铁和朱砂。国家的中心区域沿青海湖周围分布,青海湖周长约一千多里,湖中有小山,吐谷浑部民每年冬天都把小马拉到小山上仍其驰骋,俗称得龙种。后来吐谷浑得到一种波斯马,也放到青海湖小山上,与本地马交配,生出一种叫做青海骢的骏马,能够日行千里。隋朝在河西畜养的青海骢,就是从吐谷浑引接而来的。

吐谷浑的西部边界在鄯善、且末一带,即今天的南疆。西北全是大沙漠,夏季有热风,能热毙行人。每当有风有来,当地的骆驼能感知到,便引颈而鸣,然后聚集成堆,把口鼻埋到沙中以避风。当地人也学着骆驼的样子,用布遮住口鼻。

吕夸可汗在北朝末期势力强盛,不断与西魏北周发生冲突,多次发兵进攻河西重镇凉州。西魏的凉州刺史史宁发兵与战,击退了吕夸。吕夸不甘心失败,纠集兵力再度进攻,结果大败西魏军,杀了凉州刺史是云宝。西魏随即又遣宇文贵、贺兰祥这两个大将军级别的高级将领反击吕夸可汗,重创了吐谷浑主力。

到了北周时,吐谷浑发生内乱,势力大衰,吕夸可汗不得不向北周臣服,年年朝贡,双方相安无事了二十多年。到周亡隋兴,吐谷浑趁隋朝无暇西顾,治兵积谷,再度复兴起来,与西部突厥一起,频频向河西一带进攻骚扰,其兵锋遍及弘州、旭州、廓州、汶州等地,一度弄的河西生民不息、牛马被抢殆尽。

这样一个野性难化的部族,是万难与隋朝和平共处的,同时,因其势力范围波及西域,西域诸国与隋朝的交好,必将受到影响,如何处置吐谷浑,严峻地考验着隋朝。

隋文帝开皇之初,大约在581年,吐谷浑发兵进攻隋朝弘州。弘州在今甘肃碌曲县一带,人口稀少,本不足以支撑得起一个州的建制。北周当年在此设州,也是为了防范西北边患,以此州统领这一带的军队。

但实际情况是,本地人口、物资不足以维持军队驻防的开支,而从关中向这里运输成本又非常高,设州是件得不偿失的事。隋文帝便下令废除了这个州的建制,该属的县划归临近的州。

那么如何应对吕夸可汗的骚扰呢?隋文帝决定从关中调集府兵出击,任命上柱国元谐为行军元帅,率步骑数万进击吐谷浑。

元谐是何许人呢?此公出身鲜卑皇族,西魏北周之时仍然是贵族身份。少年时与同是贵族的杨坚在国子学成为同学,元谐性格豪爽,杨坚大气沉稳,两人关系较好。杨坚篡周之时,拉拢时任大将军(北周的一种军号,并不是实指总管全国兵力的大将军)的元谐投入他的相府,这大概也是拉拢鲜卑贵族的手段之一。

元谐对杨坚说,你虽然夺了相权,但素来没有什么党援——杨坚之父杨忠在北周时遭到大冢宰宇文护猜忌,加之其岳父独孤信因为谋划政变事泄被赐死,其家族在北周一直抬不起头,元谐故有此言——你就好比大水间的一堵高墙,形势很危险,你可要好自为之。

后来杨坚平定尉迟迥之乱,有惊无险地夺取了帝位,笑对元谐说:“水间墙竟何如?”不无炫耀之意。当然这段小插曲表面看似乎没有影响君臣之间的关系,但若有若无地拉开了一道间隙,似乎与后来元谐被隋文帝无故冤杀有一定潜在联系。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元谐大军出动前,隋文帝专门对元谐下敕说,你率兵出战河西,主要目的是安辑边疆、安定百姓,保卫西界的安全,而非贪图吐谷浑的荒凉无用之地。他还特意提醒,“王者之师、意在仁义”,如果吐谷浑军队来到大隋界首,那就晓之以理,教之以德,让他们返回即可。

此言可见隋文帝不愿与吐谷浑彻底闹僵,还希望有和平的一线之机,毕竟隋朝当时立足未稳,还有很多麻烦事要处理,还有吐谷浑危险得多的敌人。

但隋文帝所说的方法未免有些天真,自古哪有说几句话就能把敌人的军队吓退的?吐谷浑又不是《三国演义》中的王司徒。和平都是打出来的,这话,元谐可能心里明白,但表面上并没有说出来。

元谐率数行军总管贺娄子干、郭竣、元浩等人出兵河西,这是隋朝第一次大规模出兵进击,比北周历次作出兵动静都大。吕夸可汗不敢轻视,把国中全部军队都调动起来,倾巢而出,从曼头城(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到树敦(共和县曲沟乡附近,系吐谷浑旧都),都是全副武装的甲骑。

吕夸可汗任命其河西总管、定城王钟利房,率三千骑兵迎战元谐。为壮大其声势和力量,吐谷浑还结连党项人,一同出兵来战,一时间,吐谷浑与隋都拉开了架势,似乎要打一场终极决战。

元谐率兵直插鄯州(今青海乐都),一路向西,意欲奔袭青海湖,直取吐谷浑首都,断其大军归路。钟利房慌忙撤军回追,双方在丰利山(在青海湖东)遭遇。彼时钟利房手下骑兵已达二万多,大概是撤军途中已与其主力会合。隋军尽锐而来,一场大战,将钟利房打的无力招架。

这场大战吐谷浑之所以失败,大抵是太过小瞧隋军战斗力,战略战术上的准备都不够充分,一上来就中了元谐疲兵之计,使其来往奔突,变主为客,在吐谷浑腹地,反被隋军打得找不着北。

吕夸可汗接着又派其太子可博汗率五万精锐骑兵救援钟利房,元谐乘胜进击,在路上截住可博汗,一战又将其击败,俘斩吐谷浑一万有余。

这两场战役隋军打得干净利索,占尽主动,把大隋王师的气势和兵威展现的淋漓尽致。吕夸可汗又想起当年被西魏北周痛击的噩梦,看来这支全盘继承北周军队的隋军,战斗力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更胜于往昔。

吕夸可汗感到青海湖腹地难以保守,率其亲兵远远向西逃窜。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吐谷浑部众不可能说跑就跑。元谐没能追上吕夸可汗,便向其余各部首领下书,劝他们归顺大隋。吐谷浑各部酋长、名王十三人,各率其部落来降。

有人不免质疑,以吐谷浑三千余里的广袤土地,怎么七万人战败,立即就兵败如山倒,骄傲自大、野心勃勃的吕夸可汗就这样闻风而逃了?

我们无法推断吐谷浑到底有多少部众,但经此一战,对吐谷浑的军力虚实,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其能动员的总兵力,大概也就这些。毕竟西北荒凉之地,吐谷浑生产水平又远远不如内地,根本养育不了太多人口。七万人是个不小的数字,主力一败,吕夸基本上就没什么本钱了。

隋朝收拾吐谷浑,还远远没有到尽头,没过几年,吐谷浑居然又莫名其妙地壮大起来,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而这场仗,正是那位被骂了1400年的所谓昏君隋炀帝,替他父亲完成的。未完待续。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