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的自救,为什么还在深水区?

买房有策略 2025-03-20 12:51:13

如今,2025年3月份已过大半!

不幸的是,资产抛售风险正不断加剧。

近来,重庆、武汉、南昌、银川、青岛等诸多城市,部分住宅小区物业费出现下调,统计显示降幅达20%-30%。同时,空置房屋物业费打折政策,从青岛扩展至江苏,甚至甘肃等地。

为何一些城市的部分小区会降低物业费,空置房屋物业费还打折呢?这并非物业良心发现,觉得服务配不上收费,而是为了降低房产持有成本。

通常而言,房屋持有成本中,房产税应是占比最大的部分。在已征收房产税的部分发达国家,房产税属于地方税种,主要用于补充地方财政。以美国为例,低房价与高房价社区的房产税差异显著,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日常养护精细度,乃至公共治安投入如警力配置力度等,也都存在较大差距。

可以说,房产税“取之于房,用之于房”,常被用于当地公共服务,如学校、治安、基础设施建设等,所以高房产税社区往往享有更好的公共资源。相较美国等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我国房产税长期缺失。

这一缺失与地方财政的土地金融模式、城镇化提速带动房价在过去十几年高速上涨的情况,相互交织、相辅相成。

这种缺失使得“投资”房产的成本,少了一大块硬性税费支出。投资客只需考虑贷款资金成本与物业费等费用,便能安心持有房产,等待合适时机套现。

房产税缺失,一方面是相关政策制度未及时跟上,另一方面也是为配合地方土地财政发展。若存在房产税,投资客进场成本将大幅提高,房产持有时间和难度也会显著增加。

而房产持有时间与难度,又直接影响新房市场及背后的土地财政。

所以,房产税的“缺席”极大降低了投资客成本,个体房产持有成本则关乎未来新房市场能否保持稳定繁荣。因为较低的持有成本,能让更多投资客持有多套房产,并使这些房产长时间留在持有人手中,而非迅速流入二手房市场。

在房地产上行阶段,楼市需要投资客大量借助高杠杆,消化房企持续推出的新房。新房去化速度加快,房企回款迅速且规模可观,金融机构才会放心提供融资,房企才有资金在土拍市场一掷千金,为地方财政间接贡献力量。

但当房地产进入下行通道,资产泡沫逐渐破裂。此时,楼市又需要这些房产稳定在投资客名下,避免集体抛售,以免争夺新房市场稀缺的购买力,影响土地财政。而房产税的缺失,在楼市上行与下行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行时,投资客无需担忧房产税增加持有成本、侵蚀收益,敢于用高杠杆购置多套房产;下行时,投资客因房产税缺席,对房产价值缩水的持有压力减小,多了等待市场回暖的耐心,可能选择继续持有而非立即抛售止损。

因此,房产税兼具催化剂与稳定剂的作用,既促使更多新房被投资客购买,又延迟了这些房产流入二手房市场的时间,而延迟二手房挂牌出售的压力和时间,正是关键所在。

此前文章提到,新房售出并非终点,房子在物理层面依旧存在,只是归属权发生改变,从房企商品变为私人不动产。

但这不动产并非会一直归属于购房人,尤其是投资客,房子在其手中的时长,取决于房产增值速度与持有成本的计算结果。

若扣除成本后收益丰厚,房产会继续持有;若收益微薄甚至亏损,出售房产则大概率成为选择。

所以,相当一部分已售房子只是暂存在投资客手中,一旦他们认为收益不再可观,对未来房产增值不抱希望,就会挂牌寻找下家。

2024年,从一线到二三线城市,二手房房源数量暴涨,便是明证。

为何集中在这一年卖房?并非所有二手房业主同时缺钱套现,而是大家普遍认为,继续持有当初以投资为目的买入的房产,意义不再。

于是,大量挂牌出售现象集中涌现,二手房源堰塞湖在许多二三线甚至一线城市出现。随着房源数量增加,堰塞湖溃坝风险也逐渐增大。正如之前所说,二手房离场赛道一旦拥堵,价格战必将爆发。

因为套现离场赛道宽度取决于潜在购房个体数量,潜在购房群体越多,赛道越宽,套现离场难度越小、速度越快。

简单来讲,有效需求方数量越多,供给方“销货”难度越小。

但楼市供需关系已发生重大变化,2024年官方多次提及“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表明楼市供需早已失衡,呈现一边高一边低的畸形状态。

需求方与供给方失衡,且供给方内部还存在竞争。新房与二手房都在争夺存量购买力,房企库存积压的新房、高位站岗人群手中不断贬值的二手房,都在拼命吸引购房者。

然而,二手房交易对地方财政贡献极小,主要是交易过程中的税费,且在过去两年刺激楼市止跌回稳的调控政策下,税费收取门槛不断降低,地方财政从二手房获得的收益越来越少。

新房则不同,其直接影响土拍市场冷热,关乎地方财政收入多寡与土地金融能否灵活举债。

所以,若二手房市场为止损套现大打价格战,新房市场购买力大概率被分流,进而土地市场也将受到冲击。

2024年,各大一二线城市二手房交易大增,甚至反超新房交易量,土地出让金同比持续下滑,清晰地呈现出这一因果关系。二手房交易蚕食大量存量购买力,新房市场份额减少,房企回款变少,拿地更加谨慎。

财务状况较好的房企只是拿地谨慎,而处于违约边缘的房企则直接停止拿地。可见,价格是抢夺购买力的关键因素。

那么,如何降低二手房抛售行为呢?只能通过降低费用来安抚。由于我国楼市长期缺少房产税(上海、重庆试点情况特殊除外),于是,降低物业费成为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降低物业费,甚至涵盖完全空置房屋。

在房产税缺失的情况下,降低物业费,尤其是空置房屋物业费,从逻辑上看,与“房住不炒”的住房市场宣传主基调相悖。

空置房屋物业费降低,几乎等同于明示这是投资行为。买来房子既不住也不租,空置着,显然是投资。为投资行为降低持有成本?这是否算变相减轻炒房负担暂且不论,但可以明确,这并非为降低普通民众居住成本。

若真为减轻个体经济压力,为何不在房价最高的2020年和2021年降低物业费呢?那时刚需人群正承受着耗尽储蓄支付首付和高额月供的压力,难道不是最需要通过降低物业费等方式化债减压的时候吗?

部分城市主动下调物业费,甚至对空置房屋物业费减半,这些降低房产持有成本的措施和政策,恰恰出现在楼市下行阶段。

不难理解,在房产税缺席的背景下,物业费、供暖费等所有房屋持有可能产生的费用,都可视为“房屋持有税”的变种。

所以,降低物业费,尤其是空置房屋物业费,完全是一种安抚性政策。其目的只有一个,安抚躁动的二手房市场,最大程度降低二手房套现离场频率,为新房市场争取更多喘息空间。

或许有人质疑,物业费这点小钱能影响卖房决策?在当下,对于资产价格持续贬值、现金流被债务不断吞噬的业主而言,过去看似微不足道的物业费,极有可能成为他们最终决定抛售的关键因素。

毕竟,压垮骆驼的往往是最后一根稻草。物业费降低可能只是开始,在楼市上行迹象不明朗的当下,为稳住二手房市场抛售态势,后续可能还会出台其他措施。

因为若不将二手房泡沫“按”在个体手中,它就会冲击新房市场。去年多个城市二手房交易量远超新房的数据表明,脆弱的新房市场已难以承受这种冲击。

楼市过去的辉煌如今成了枷锁,曾经创造历史新高的新房销售量,如今以二手房的形式,给当下楼市带来巨大压力。

在这种充满“历史轮回”意味的背景下,楼市要实现二手房与新房“携手”软着陆,目前看来还为时尚早。

0 阅读:48
评论列表
  • 2025-03-20 20:26

    价值规律对房价起决定性作用,富人已经买了好几套,已经包含了它的子女所需。只剩下广大劳动者未买,算一下劳动者平均收入,支付了吃、穿,养子女及教育、医疗等等生活必需支出,还有旅游、休闲等支出后剩余多少钱就是买房的合理价格,也就是房子的价值。所以中大城市超过一万元都是泡沫,县城应更低很多、

  • 2025-03-20 20:23

    要么提高结婚率 要么造机器人打工买房[笑着哭]

  • 2025-03-20 20:13

    整套买卖,想买的买不起,想卖的卖不掉,按小区成立房子基金,你买一个平方 两个平方都可以,彻底解决断供问题。

  • 2025-03-20 22:10

    本来就奄奄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