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发生的历史》

书海钓沉 2024-09-01 21:55:07

尼尔弗格森是西方历史学家,曾在多个著名大学任研究员,也是罗斯柴尔德研究权威,撰写过大量有关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著作,是国内大量自媒体断章取义、哗众取宠、“冷知识”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弗格森本人至今仍在媒体上时有发声,是舆论界又相当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人物。

《未曾发生的历史》(又译作《虚拟历史:另一种选择》)一书是尼尔弗格森主编,相关学者撰文的对几个关键性历史事件的另类分析,探索历史的另一种可能。他们都是成名的严肃学者,自然不同于穿越架空网文爽文,整书非常学究,行文晦涩又纠结,枯燥而无趣,大量饮用文艺复兴至现代多个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人物的话语和观点,偏偏对外国这些人又有很多闻所未闻,还要查阅了解,总之阅读体验非常糟糕。

另一方面,译者对书中提及人物、引用、事件的翻译和备注非常准确到位,功底深厚、实力超群,也是做了深入功课的,使得有心的读者可以挑战自己的耐心。

第一章:“没有克伦威尔的英国”

克伦威尔在英国式鼎鼎大名的历史人物,17世纪他带领议会军打败查理一世,砍了国王的脑袋,这是第一个欧洲君王被砍头。然后克伦威尔自封护国公,成立共和国,解散议会,统揽大权,“屠龙者最后成了恶龙”哈哈,简直就是英国的王莽。他执政期间做了不少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发展。

本节作者是约翰亚当森,题目为:“没有克伦威尔的英国”,果然几乎通篇没有出现他的名字。我的感觉是作者想表达的是:是否可以维持一个强势国王的体制?他的结论也很明确:似乎英国可以不要议会或者只需要一个无关紧要的图章,事实上克伦威尔就做到了这一点,作者是不是糊涂了?

怎样才能达到没有克伦威尔呢?作者先分析查理一世在进行苏格兰战争时的双方力量对比、政治经济情况、战略战术,他认为苏格兰没有什么优势,某些非必然的事件导致了英格兰早期的失利。因此如果这场战争早早以英格兰胜利结束,查理一世就不用陷入财政危机,并且认为即使如此,财政也能支撑国王几百苏格兰,也就不用重新召开议会(查理荒废议会很久了)争取经济支持,克伦威尔也就无法出人头地了,议会战争就不会发生,然后查理就能千秋万代。

我的感觉作者东拉西扯、牵强附会,好像是被尼尔弗格森硬拉入伙的应付之作。

第二章:“英国的北美”

十八世纪中期的北美基本是东海岸英国殖民地,中部是法国,南部是西班牙,西部还是印第安部落,后来英国夺取了法国的殖民地。英国同时因战争又导致财政问题,通过了印花税法案和汤森税法,引起殖民地反抗,导致了波斯顿惨案和倾茶事件。英国和殖民地矛盾逐渐不可调和,终于在1775年爆发莱克星顿伏击战,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在法国帮助下(其实主要力量就是法国)经过六年战争,英国经受沉重损失,政治经济上都难以继续,终于承认美国独立。

写这一章的作者是乔纳森克拉克,对于如何继续维持英国在北美的统治,他的主要观点是:1、北美殖民地的税并不高,其实也对,但问题是原来低,加了就是加了,殖民地不会总是忍气吞声,毕竟是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大事。“尽管民主与自由成了新共和国的口头禅,但这并不是引发独立战争的原因”。2、殖民地法律不应自缚手脚,使得管理层和驻军不能及时恰当处理各种事件和骚乱,助长殖民地的气焰。3、本地权贵不支持独立,其实类似富兰克林、亚当斯这些国父,都是大财主、奴隶主、资本家,确实也不一定非得闹到那一步,只是作者用他们在议会或者咨询时的说辞证明这一点,可知他们可能不过是在虚与委蛇,英国也没有很好利用殖民地的保皇派。4、战争的不确定性,英军也有机会击败美军,这个嘛,英国不是俄国,领土不赚钱,麻烦他们就不要了,要打赢开始还是可以的,但是法国参战之后就不好说了。

作者还展望了英国的北美的未来,涉及到印第安(独立后被美国种族灭绝)和黑奴(被压迫到近一百年后的南北战争)时,归英国比美国统治说不定会更好,可笑啊。

第三章:英国的爱尔兰

爱尔兰现在人种属于凯尔特人,跟苏格兰差不多,大多信仰天主教,一千年前被昂撒人入侵一直到现在。近一千年里,爱尔兰人被昂撒人压迫、剥削、屠杀,经历了无数的天灾人祸,可谓千年仇怨;特别是19世纪中叶因土豆患病绝收导致的爱尔兰大饥荒,人口几年内锐减四分之一,上百万人饿死,二百万人逃难(其中大部分去了新大陆,这就是美国有这么多爱尔兰裔并且具有相当大的政治影响力的原因),就连奥斯曼土耳其苏丹都捐钱一万英镑(英王说你能不能少捐点,一千好了,我才捐了二千。)要援助灾民,而当时世界第一强国,威播四海,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政府和爱尔兰殖民当局和大地主居然无动于衷,爱尔兰仍然出口大量粮食而没有救助灾民,你说好歹已经统治了几百年,怎么没有点感情,一直当殖民地,连狗都不如,近在咫尺的改土归流多好,真是伤透了爱尔兰人的心。直到一次大战才通过起义,武装斗争和议会等多种手段争取到独立,二战中保持中立,和德国不清不楚,英国威逼,美国利诱,硬是不肯跟英国站一起。希特勒自杀后,爱尔兰领导人闻讯还去德国大使馆吊唁,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二战后英国也承认了爱尔兰,国名改成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而英国移民最多的北爱尔兰仍在自己管辖之下,这个当年昂撒人深思熟虑留下的钉子正在成为英国的脓疮,不但长期处于政治纷争和恐怖主义的阴影下,就连脱欧也让英国欲仙欲死。

作者阿尔文杰克逊指出:英国确实有机会将爱尔兰吞并,昂撒人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但是爱尔兰自治议案却三次被搁置,最后一次是1912年,耗尽了爱尔兰人的耐心,因此引发1916年起义,一批直到今天仍在政治生活中呼风唤雨的政党从此崛起,比如统一党、新芬党等。最后作者也比较悲观,认为即使自治,也就比波黑好点。

通观前三章有关英国的烂事,理由千奇百怪,琐碎纷繁,归根到底,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钱”:为钱打仗,为钱不打,没钱了不打,打了没钱,打了也赚不了就不打。

第四章:德皇的欧盟

1914年至1918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后期加入等同盟国为一方,英法俄、塞尔维亚,美国后期加入等协约国为另一方,主要战场在欧洲,其他战场在亚非拉殖民地和近东。关于一战的资料汗牛充栋,在此不作赘述。一战爆发简单脉络是:费迪南大公被刺,德国怂恿奥匈对塞尔维亚开战,俄国自认斯拉夫保护者对奥宣战,德国根据与奥匈的同盟对俄宣战,法国根据与俄国的同盟对德奥宣战,德国要求比利时借道进攻法国被拒绝对比宣战,英国根据与比利时的保护协定对德奥宣战,奥斯曼土耳其被德国拉拢,还送了艘逃跑到它那里的戈本号战巡,意大利看了几个月风头后背叛同盟国对德奥宣战,美国看大家打得差不多了,以无限制潜艇战和齐默尔曼电报为理由向德奥宣战,最终以协约国惨胜结束,

尼尔弗格森设想德国获胜的主要原因是英国不参战,英国陆军自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是海军却执世界之牛耳几百年,自是非同小可,体量是德国的近两倍,一战中将德国公海舰队死死压在北海,只好派潜艇出来偷鸡摸狗,还把德国的游击军舰赶得满世界乱跑,斩尽杀绝。如果剩下法俄对付同盟国,估计凶多吉少,最终的停战协议必然是德国势力得以大大增强,大陆恐怕成就前所未有的统一局面。作者认为起码比如今的欧盟强,如此一来,美国也没有机会插手欧洲事务,无法建立金融霸权,只能继续蜷缩在世界的角落猥琐发展;希特勒也无出头之日;英国呢,则维持光荣孤立的现状,成为一个不能阻挠德国发展的次强国。其实,英国作为资深搞屎棍,怎么会忍住不插手大陆事宜呢?

第五章:希特勒的英国

架空历史在全世界政治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都有很大市场,英国历史界对二战也有类似的反事实假设。当然,与国内众多的德粉不同,英国人更倾向于战前实行非绥靖政策,以期阻止纳粹德国早期的领土野心并在即将来临的战争中占据有利态势。然则我们知道,除了处于主导地位的德国领土主张,三十年代的中东欧小伙伴大分蛋糕的热情也非常高涨,错综复杂的历史,混乱的局势,旁观的列强,虚妄的民族情绪,都促边界重新划分进入不可逆进程。小国寡民恨不得从邻居身上撕下一大片肉,哪怕下一刻自己也变成群狼口中的猎物。英法奉行绥靖政策是因为国民对一战的惨烈心有余悸,经济上萎靡不振,国防开支始终上不去,采取主动姿态确实力不从心。

但本章的假设却有不同,设想一个被希特勒征服的英国。如果在敦刻尔克德军装甲没有停止进攻,如果海狮计划提前实施等等。事实上这种假设确实也难以让英国完全失败。滩头33万远征军孤立无援,发电机计划损失惨重,高歌猛进的德军何尝不是强弩之末,至于强渡英吉利海峡,德国别说提前,而是一直到最后也没有做好准备。那么假如真的英伦三岛沦陷,英国也有转移财产和军政机构到殖民地,并继续与德国死磕的计划,并已经开始实施。但失去近在咫尺的前进基地,盟军的第二战场没那么容易开辟。

六:纳粹的欧洲

假如纳粹德国打败了苏联,那么欧洲大陆将不再有可以抗衡它的力量,但是这种假设在什么事实改变才能成立呢?得益于欧美大萧条的产能转移,苏联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体量仅次于美国,并在战争开始后早早进入动员状态,所有主要装备的产量均超过轴心国,人力资源动员能力更非德及其仆从国可比拟,大量工厂从西部向乌拉尔转移。这些并非社会主义的才能做到,美国参战后同样转入战时模式,武器产量超过其他国家总和,军队动员了一千多万,在内陆建设了波音等装备工厂以避开东西海岸可能的威胁。而号称工业强国的德国拖拖拉拉直至44年大厦将倾都未能全面动员,怎么可能比的过。

作者设想的一个可能措施是开展广泛的反苏统一战线。毕竟慈父的铁腕下积累着苏维埃三十年的尖锐矛盾:资产阶级的白军、灭族的皇室、乌克兰饿死的农民、离心离德的加盟民族矛盾、大清洗中的冤魂,甚至托派。事实上在占领地区确实有不少各式各样的仆从武装,但如同汪伪、李承晚、南越等等一样,这些废物伪军从未发挥期望的作用。

奇怪的是作者似乎没有把德粉引以为傲的战略战术艺术和单兵素质算作可以改变事实的要素。这其实是相当客观的,在有足够韧性和坚强意志、物质后盾的对手面前,彻底的胜利还是要靠综合实力,巅峰如志愿军,最终也只能进入僵持,双方明智的选择停战。还有如今的俄乌,还在血肉磨盘。

七:冷战能避免吗

苏联与盟国间的不信任是自娘胎带来的,毕竟多国干涉军才过去不到三十年,39年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历历在目,更早的克里米亚和日俄战争就别说了。苏联早就开始为与西方的对抗做准备,在接收美英援助时,收藏数千架飞蛇和p63,没有投入一线作战,原因是如果美国对苏进行战略轰炸时有足够的高空战斗机拦截,当时苏联只有米格3一种飞机能满足战术指标且产能受限;另外还扣留仿制迫降到远东的b29轰炸机。同样一个号称要推翻所有剥削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时刻让西方如鲠在喉,一战独自媾和,瓜分波兰,日苏中立条约,还有势如破竹的攻入中欧,丘吉尔战后就发表铁幕演说也就不足为奇。但是斯大林对强弱之势非常清楚,其行为相当克制。二战末期发生的误击事件都控制范围,势力范围边缘如果受到西方的强力对抗也能放弃,比如朝鲜,好在中国争取回来了。

英国试图用冷战牵扯两超以维护殖民帝国,与美国牵头组建北约,同时又和苏联勾勾搭搭,增加美国的成本。工党政府还卖先进装备给苏联,使其航空发动机跨越式发展便是明证,否则朝鲜空战恐怕结果迥异。然则无可奈何花落去,美苏明暗联手之下,英国三百年基业基本散尽,只是没有那么血腥。

八、肯尼迪没死

这章作者是美国人,长久以来,肯尼迪因生前轶事及中道崩殂成为美国的传说,刺杀的阴谋论层出无穷,其中比较流行的是军工复合体对他反对扩大越南战争的不满。所以有部分人对这场美国明显失败的战争反思时会设想肯尼迪在任期内控制规模乃至于体面撤出,废物麦克纳马拉就是其中之一。作者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同,肯尼迪的神话该翻篇了。

九、没有戈尔巴乔夫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经历了一次崩溃,东欧集团土崩瓦解,相继变色,苏联、南斯拉夫解体,只剩下寥寥数国由共产党领导并号称坚持社会主义。这场剧变的原因和影响几十年了被东西方无数次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

西方社会从未奢求苏维埃以如此令人眼花缭乱和猝不及防的速度和方式消亡。历史充满着疑问,苏联固然积重难返、顾此失彼、疾病缠身,但远未到穷途末路的绝境,既戈尔巴乔夫为何做出如此愚不可及的幼稚决策,而放弃长久以来广为人知轻车熟路行之有效的治国方式,全面向西方妥协,几年内从思想、经济、政治、军事彻底摧毁了苏东集团。本章作者在思索之余提出如题假设,西方应该庆幸冷战在恰当时候取得胜利,否则他们过几年也许就会有自己的大麻烦。

架空穿越类小说已经是很普遍的一种文学作品了,国内主流或者体制内并无类似作者,大多是网文,无论从读者、业界和舆论方面都没什么地位,可以说基本没有话语权。类型作者一般对军事科技历史地理的应用非常熟练,对政治经济方面则相对幼稚,当然了缺少相关领域学者参与创作也是重要原因。而西方类似作品要早的多,且不乏大家之作,还有很多影视制作,比如前几年的美剧高堡奇人就反响非常大,它假设二战德日取得胜利,美国北瓜分,架空世界构造的很完整可信,可算是此类影视的上乘之作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