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出版于1938年,作者是大名鼎鼎的乔治.奥威尔,他的著名作品乃是政治小说的经典之作:《1984》和《动物庄园》。《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是一部反映西班牙内战的纪实,出乎意料的是这绝非大部分纪实类作者那样资料加想象的常见操作,而是作者付出了理想、激情、鲜血、乃至于几乎生命的亲身经历的结晶。
1936-1939年,中国正在艰苦地独力抵抗日本的全面侵略。与此同时,在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西班牙发生了一场内战:通过选举上台的左翼政府进行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受到皇室、军官、地主、教会等旧阶层共同反对,组成以弗朗哥为首的国民军发起叛乱。叛军得到德、意法西斯的武器和军队支援,西方发达国家表面上中立,但资本财团更倾向弗朗哥;政府共和军得到苏联的武器以及世界各国进步人士和团体的支援。但左翼联盟政出多门、一盘散沙、良莠不齐,军事素养也不如对手,并未能有效利用激情和热血;弗朗哥虽然也非事事顺利,但他的团体具有更高的博弈技巧,叛军获得最后胜利,并且开始了长达近三十多年的独裁统治。
这场内战作为二次大战序曲,在国际上造成巨大影响:1、军事上,德国新锐战机bf109对苏联战机取得明显优势;对平民城市的无差别轰炸打开了新的潘多拉魔盒,让欧洲感受到切肤之痛;2、政治上,法西斯取得暂时优势;苏联谋求和西欧遏制德国不得,转而与之媾和;西欧则更加绥靖,中东欧政治版图急转直下,山雨欲来风满楼;3、文艺上,毕加索创作了反映大轰炸的抽象画格尔尼卡;海明威写了战地钟声。另外还产生了两个特定名词:第五纵队和国际纵队,前者是潜伏在马德里和共和军等左翼政府内部的奸细、间谍和反动分子,后来成为内部奸细的代名词;后者是支持进步民主的全世界国际主义战士、热血青年等外国志愿者组成的军事组织。但作者奥威尔由于偶然原因没有参加国际纵队,而是加入了“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民兵团”,这也表明了左翼联盟的混乱局面,政党之间貌合神离、军事组织各起炉灶、统一指挥根本没有、上面这个党还被认定为托派,确实匪夷所思。也就是对手还在整合,远称不上虎狼之师,共和军方面确实也不怕牺牲,要不然就西班牙那点地方,撑不过一年。
回到本书,奥威尔结婚后西班牙内战很快爆发,他向朋友解释赶赴西班牙为共和政府战斗的原因是:“总得有人去制止法西斯主义。”奥威尔的政治倾向明显偏左,他之前由于经济原因长期与底层穷人、工人、流浪汉为伍。“奥威尔此时没有明确的政治观点.他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拥护社会主义,是因为对产业工人中比较穷困的那部分人受到压迫和护士感到愤怒,而不是对计划经济社会有什么向往”——编者。
奥威尔第一站是在巴塞罗那训练了几个星期,印象就是热情很高、准备很差、物资匮乏;然后就去了阿尔库维耶雷,在那里才领到了快报废的旧步枪,比作者年纪还要大,他们在和萨拉戈萨之间的山脊防线和对方遥遥相望,山地版本的堑壕对峙战,僵持了几个星期才打了几枪。
然后奥威尔调防去围攻韦斯卡、同样是枯燥的静坐战争,同样是物资匮乏。在这一篇幅里,作者列数了一遍西班牙左翼令人眼花缭乱、千变万化、无所适从的政党和会团组织,以及他称之为大写字母之灾的各种党派名称缩写,之后按自己的了解回忆了内战的爆发,以及叛乱如何发展到难以收拾乃至于危及共和国政府存亡的简单历程。同时,作者对苏联的援助对政治态势和战争进程的正反两方面影响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特别是他出于偶然加入的民团并不是苏联钦定的社会主义联盟其中的一员,而是名符其实的托派,奥威尔的观点形成也就顺理成章了,注意他的认识却是相当辩证的。韦斯卡同样没有发生像样的战斗,最后奥威尔描述了一场颇为激烈的突袭对方阵地的战斗,最后撤退了。
四月底,奥威尔替换回了巴塞罗那,城市的气氛发生了很大变化,热情减退,联盟分裂表面化,政府正在设法削弱其他武装的力量,各种党派开始用暴力方式解决争端,游行、暗杀、巷战此起彼伏。精锐正规军的进驻结束的混乱,而奥威尔所属的统一工人党失败了,政府指控它是托派和法西斯分子共谋的第五纵队一员,奥威尔在书中还做了长篇辩护。三十年代苏联国内的派系斗争和清洗不可避免的造成其临到国际共运的分裂和式微。
奥威尔在混战结束后重返韦斯卡前线,并在十天后的一次战斗中北击中喉咙,他只是描述了清洗包扎和打针,并没有提到有人给他做手术,也不知道怎么活下来的。
奥威尔被送回巴塞罗那养伤,伤好后办理退伍。此时政府开始清算统一工人党,于是奥威尔东躲西藏并去英国使馆求助,最终取道法国回家,结束了他半年的西班牙战记。
本书是中汉对照全译本,后半部是英文,难得的是除了一些姓名、地址、组织名称等不常用单词需要查之外,并不太妨碍阅读,更像是一篇巨长的日记(事实上也是),中学生足可应付得绰绰有余。
在本书中每到一个地方,奥威尔都详细描述接触到得人物、环境、事件进展等,反映了捍卫自由民主的西班牙战士和国际志愿者的思想、言行以及面临的困难和组织的混乱,政局的复杂,用独特的视角为世人留下了当时西班牙的详细情况,对战争也有奇怪的体验,也为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阅读这种文体的纪实并不是愉悦的享受,它没有猎奇、隐私、内幕、秘密、翻转、色情、狗血等等这些增加销量的惯用伎俩,它情节简单、平铺直叙、细节琐碎而无聊、偶尔透出的一点点幽默也更多让人感觉欲哭无泪,没有背景预习简直不知所云、昏昏欲睡,事实上就算是熟悉这段历史的也觉得有些无所适从。
对于国人,这场内战相对来说遥远而略为陌生的,但是中国人遍布天下,自然不会缺席,邹宁著有《当世界年轻的时候》,说的就是西班牙内战中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