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统治人口占比最多的帝国,至二十世纪达到巅峰时,其领土面积超过三千万平方公里,人口超四亿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二战后,英国损耗巨大,加上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利益被超级大国瓜分,终于逐渐解体,沦为二流强国,其尸骸形成如今的松散组织:由五十六个国家组成的英联邦。
本书以地区为单元分为十二章,每章按介入、夺取、统治、问题、独立过程及结局顺序阐述了殖民地简史但二战前以及风早的独立运动和殖民地丢失并未包括在内,比如北美新英格兰十三州和爱尔兰等,另由于成书于八十年代,故香港也为包括在本书内。
印度:很长一段历史里,印度次大陆不断的被北方从开博尔山口入侵的外族征服,据说种性传统就是这样形成的,到了是吧世纪,于中国相似,海上成了主要威胁方向。不同的是印度有着更加绵长的海岸线,莫卧尔王朝也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统一帝国,当它无力维系自身强大时,各邦国就会自行其是。在英法全球争霸的大背景下,印度逐步被英国征服,并第一次得以大一统。它的管理机构是东印度公司(正是这家公司导致了鸦片战争)。这个公司持续有效的管理这片土地,为英国国王带去了皇冠,为全球征战输出了几百万士兵和无数的物资,也留下了远胜旧中国的工业和交通基础。而对当地的残酷剥削和镇压、当局在母国政坛树敌过多、社会舆论圣母化、民主议会制度,不断成长的印度精英阶层,都是殖民统治基础动摇的因素。至二战前,印度已拥有本地主要议会政党(国大党和伊斯兰联盟),和具有广泛号召力的领导人(甘地和真纳)。当大西洋宪章中加入了英国不情不愿的内容后,撤离印度就不可避免了,最终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落到蒙巴顿手上。至于印巴分治及战争是不是搞屎棍的后手,倒也见仁见智。如今西方经常把印度和中国对比,其实在四十年前也是这样的,不知道他们是否后悔把这片大陆一分为三,一起不是更有底气比较吗,哈哈。
巴勒斯坦:这绝对是很多人一生中在新闻里听到最多的名字,至今仍饱受以色列欺辱。把目光投向公元前,巴勒斯坦地区早就是一块浸满血与泪的土地,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分红海,夺取了迦南人手中这块奶与蜜的土地开始,无数的神话、宗教故事、战争、屠杀,一遍遍地重演。
但现代问题的根源肯定是英国。一战期间,英国为了对付奥斯曼,怂恿其治下阿拉伯人独立,包括北非中东两河流域的广袤领土。同时为了争取以罗斯柴尔德为代表的犹太财团,有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玩的是一女二嫁的把戏,这女还是别人家的,端的是空手套白狼。奥斯曼帝国被肢解后,阿拉伯世界独立成十几个国家,巴勒斯坦却被英国托管,如果它预知以后的恶心事,不知道还会不会贪这个便宜。十九、二十世纪资本主义进入鼎盛时代,犹太人风生水起,积累起巨大的财富,在西方世界话语权越来越大,开始渴望有一块落脚地,三十年代还有对东北的河豚计划,另一处则是他们的“龙兴之地”巴勒斯坦。于是二战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在此大肆购买土地定居,开始与当地人产生矛盾,并对维持秩序的殖民政府诉诸黑暗暴力,这便是现代恐怖主义的开山鼻祖。
在犹太复国主义的悲情叙事中:他们被驱逐出圣地,二千年来到处流浪,颠沛流离,饱受歧视,更被纳粹屠杀。但也有另一种说法:如今散布世界的犹太人其实是信奉犹太教突厥可萨汗国的后裔,而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时代与阿拉伯等各族人民比邻而居,相安无事,48年复国主义建国时是贿赂过他们加入以色列的,如今这些原教旨犹太教徒被称为哈德逊派,不纳税、不工作、不参军,整天念经生孩子,政府还得养着,毕竟没有正宗犹太人的认可,犹太国就失去了正统合法性。
马来亚:在两牙瓜分地球时期,马来亚和岛群是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后来马车夫荷兰夺取。十九世纪拿破仑控制了荷兰,反法联盟胜利后,英国将该地区归还荷兰,但占据了新加坡,马来半岛原始森林是由一些信仰伊斯兰的马来人邦国统治的,荷兰包括后来英国兴趣都不大,只是后来由于邦国受到北方佛教徒的威胁才投入英国怀抱,出于保护马六甲航道英国控制了一些据点,其他地方就放任自流了。东南亚民族意识觉醒部分来自在二战日本入侵的宣传,虽然日本人太残酷使当地人失望,但心中的火苗已经燃起。二战后土著的主要矛盾不是和殖民者,而是跟以闯南洋华人为主的马共,
马共参政失败后转向游击战,但外无支援,内有奸细,经过漫长痛苦的斗争后失败。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原来是跟马共联盟,但他跟殖民者私通,把马共领导人抓起来,他当选以后求情再放出来,阴得很。因为他更会搞政党政治,马来亚土邦主怕输,就把新加坡赶走,总体来说还算好聚好散。作为散养殖民地,英国没有建立完整的统治机构,原来的统治者也需要保护,由于共同的反共立场,马来亚独立的过程相对温和。马来西亚其实就是英属东印度群岛和马来半岛,跟印尼(独立后的荷属群岛)在加里曼丹岛有着漫长的陆地边界,还有数不清的零星小岛屿和领海、专属经济区。印尼独立后曾经有大国梦想折腾过一阵,因大国压制,现在基本还算平安无事。
伊朗: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把这个单列出来一章,波斯更不算殖民地,而是类似中国这样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它北部是俄国势力范围,南部是英国势力范围。英国的主要利益是合资石油公司,俄国则想要温水出海口。印度独立后,英国没了根基,伊朗想把石油公司收归国有,明里暗里斗了很多年,终于如愿以偿,英国势力被驱逐,伊朗就主要依附于美国,没几年又霍梅尼革命,美国也翻脸了。伊朗独立自主这件事情,大家折腾得够呛,谁也没落好。
埃及:到19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千疮百孔,作为总督区统治几百年的埃及尽管仍是它的领土,但已经成为英法争霸的又一个战场。英国取胜后,为了维系奥斯曼作为盟友用于围堵沙俄,名义上仍尊重奥斯曼在埃及的宗主国地位,但至19世纪末实际成为统治者,一战后分割战败国更是明目张胆的妄图收归囊中。这可和世界潮流背道而驰,而且埃及长期存在着自我归属感,英国国内也存在着反殖民的强大舆论。埃及得以在二战后独立,而英国为阻止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纠集法国发动的第二次中东战争成为英帝国的垂死挣扎,最终才国内外压力下不得不虎头蛇尾的结束,一无所获,老帝国的空虚无能暴露无遗,标志着他们退出一流强国序列。
亚丁:亚丁湾是红海出印度洋的咽喉,19世纪英国针对法国中东布局的据点之一就是亚丁港。奥斯曼帝国衰败后,阿拉伯半岛沙漠南部形势混乱,争斗不已,周边一些部落就寻求英国保护,形成了亚丁保护领,就是南也门,阻止北也门的侵袭。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后,亚丁就成了英国在中东最大的据点,而纳赛尔主义、阿拉伯独立运动、苏联等势力纷纷染指。英国在亚丁殖民地的表现,正印证了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最终南也门由倾向苏联的全解阵取胜,英国被狼狈的彻底的赶出也门,留下一地的烂摊子。
本书八十年代编撰时,南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还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一员存在,我曾经在图书馆看过一本老书小册子,好像叫《在南也门的椰林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形势有了很大变化,苏东剧变后,南也门发生内战,南北也门统一,后来又内战,再后来胡赛武装崛起,一直到现在。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共产主义运动、民族独立运动、泛亚、泛非、泛阿拉伯,世界潮起潮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塞浦路斯:按作者的说法,这个地中海东部的岛屿是19世纪英国从奥斯曼手里软磨硬抢骗来的,说是可以就近支援遏制俄国。不过20世纪初希腊独立后,岛上当地人想认祖归宗。英国开始是不愿意的,二战后口头应付又一直拖拖拉拉,各种理由谈判方案手续进程,跟大家去政府办事一样,归根到底就是不想干。最后终于闹了起来,于是英国祭起祖传手段:以夷制夷,引入扶植土耳其掺和,互相争斗,然后英美调停,希腊族和土耳其人各自成立政府,摩擦不断,英国也呆不住跑掉了。一直搞到现在还是两个政权在一个鼻屎大的岛上僵持,虽然一般比较平静,时不时也折腾一下。
黄金海岸:顾名思义,这个西非国家的崛起是由于它盛产黄金,当矿山枯竭后,奴隶和可可贸易持续了它的繁荣。当地邦国和部落对成为殖民地虽然心有不甘,但力量悬殊,也无可奈何。二十世纪以后,部分受过西方教育的当地精英开始觉醒,其实英帝国的殖民地独立大都有殖民地土著接受西方教育这方面原因,同时西方人文人道主义,美国的全球化经济冲击,苏俄的民族独立,反殖民主义运动都是推动老殖民帝国在二战后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全面崩溃的主要原因。二战后,黄金海岸的独立运动开始,并逐渐向暴力方面发展,英国由于经济,军事,政治能力全面衰退,与中东等重要节点的挣扎不用,对非洲这些失去重要价值的殖民地基本没有太多犹豫就放弃了,该地区独立成为的国家取名加纳,作为第一个成功独立的非洲殖民地,它也成为泛非运动的发祥地。加纳作为典型的黑非洲国国家,各种原因发展一直磕磕绊绊,作者对此表示看笑话:“看吧,离开我们,你们呢什么都干不成。”
肯尼亚:又一个由英国构造的国家,在东非高原上原来只有一些部落而已。出于殖民者贪得无厌的本性,他们会找出各种理由来满足自己无休止的扩张胃口,英国政府正是利用它的这些臣民开疆拓土,布威四海,成就日不落帝国;但某种意义上又何尝不是被毫无节制的殖民者所挟持,使帝国不可控制的膨胀,终究超过它的时代极限而崩溃塌缩。英国控制东非高原后尽力了治理机构,城市、港口、铁路,出于统治便利性让一些本地人参政,去欧洲学习,征用黑人士兵,而这些几乎最后都成了殖民地独立的标准配置。肯尼亚六十年代独立,过程虽然漫长却相对温和,同时跟各大国保持关系,是黑非洲不多的稳定发展的国家,中国援助的项目如蒙内铁路等都是样板工程。
罗得西亚:就是如今非洲南部的赞比亚(北)和津巴布韦(南),罗得西亚地区是英国南非殖民公司控制南非后向北扩张的,是臭名昭著的殖民者罗德斯的遗产。英国接管后转为自治领,二战后成立中非联邦,由于各地区政治力量意志不一,几年后分裂。由白右势力控制的南罗得西亚不满特权被削弱而独立,继续执行种族歧视、隔离政策,英国还装模作样制裁了一阵子。黑人的非人盟坚持武装斗争,经各方博弈调停妥协,在1979年和解并进行议会选举,黑人穆加贝获胜,国家改称津巴布韦,此后相对稳定,但治国不行的通病还是惯例,经济无话可说,以至于津巴布韦货币面额成为全球一绝。
与本书之前独立的殖民地不同,津巴布韦首先是由白人殖民者本身而不是殖民地土著实现独立的。这在英帝国历史上并不是个例,比如美国;而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则是英国组建的国家后来又干了几件寒心事,主要是不当自己人,导致这两最大的殖民地离心离德。爱尔兰虽然是白人,但确实是当地土著,近在咫尺还不当自己人,所以人家独立了;看现在这架势,以后啊,说不定苏格兰也步其后尘。南非又是另一种情况。
说到南非,不知为何本书未提及。所有殖民地中,南非是浸透最多鲜血,原来是荷兰殖民地,很多白人住了几百年了,有几十万,被称为布尔人,后来又被英国殖民了。原来一直只管好望角据点,其他地方不怎么理会,大家相安无事,直到后来发现金矿和钻石,于是罗德斯的殖民公司发起远征,结果大败亏输而且把英帝国拉下水。1900年代的维多利亚女王治下的大英帝国正值巅峰,哪里吞得下这口气,女王说:帝国没有打输这个选项。于是征集各地大军继续打,与欧洲母国荷兰温和的商人不同,布尔人常年在非洲恶劣的环境中与各土著部落酣战,端的是悍不畏死。英军集帝国之全力,几次三番锲而不舍终于压倒了对手。然而布尔人死不认输,散兵游勇骚扰游击战持续不断,有燎原之势,英军祭起种族灭绝神器,当然要比屠杀好一点,他们发明了集中营,把所有布尔人都赶进去管理,断绝游击队联系。但国际形势和舆论已经进入新时代了,国内也有圣母看不下去,再者多年战争也让帝国财政出现颓势,于是在国内外压力下,英国和也难受的受不了的布尔人达成和平,名义上属于英帝国,但布尔人享有很大自治权。自此一役,英帝国虽然仍在惯性扩张,但心气已由盛而衰,埋下了散伙的小心思。南非也一直和宗主国不对付,一、二战时候布尔人还想作反,好在高层比较冷静,看出德国不似人君。二战后英国实力大减,南非索性趁机独立了,那时候还是非洲唯一的发达国家。
其他;本书最后一章说的是福克兰群岛也就是阿根廷所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1982年,阿根廷为转移国内矛盾,说马岛离他近,让英国还它,遭拒绝后派兵占领了。当时英国首相是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于是万里之外打了一场现代海空战,成功收复马岛,这是帝国海军最后的荣光。英国有时候挺奇怪的,大好江山当累赘扔掉,为了几个只有千把人的鸟不拉屎的小岛又大打出手,简直莫名其妙。
如今,半个多世纪前的日不落帝国龟缩在区区小小的英伦三岛上顾盼自怜,威震五洋几百年的大舰队只剩下几艘主力舰,还不如解放军的一个驱支,两艘撑门面的航母百病缠身,甲板空空,徒有其表。时也势也,殖民主义的终结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发祥于欧洲的人权和人道主义的结果,是民族自决运动的结果,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结果,是帝国主义争霸失败的结果。关于英国殖民地,百度百科词目就比较全面。
本书作者是英国著名记者布莱恩.拉平,本书是他主导的同名电视纪录片的姊妹作。作为一部政治历史作品,拉平尽量通过煞有其事的细节描写和通俗顺畅的文笔让它不那么枯燥乏味,这也是有商业纪录片作为底子的好处,喜欢世界现代史的朋友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