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病理生理表现为暂时性或一过性的局部脑组织缺血,但脑组织损伤可逆,并不导致永久性损伤。研究显示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血液某些物质变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关系密切,因此抑制患者血液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等方法为目前的主流防治手段。研究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全血黏度较健康人群明显升高且纤维蛋白原含量上升明显,全血黏度增加促使患者血流阻力增加,降低组织血液灌注,而纤维蛋白原增加可导致患者凝血功能紊乱,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增加。血液流变学改变还可导致血管附壁血栓脱落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脑部血管栓塞反复出现,促使短暂性脑缺血频繁发作。

脑心通胶囊是首创运用中医理论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主要成分有黄芪、全蝎、地龙、水蛭、川芎、丹参、红花、葛根等组成, 其中的红花、川芎、丹参为活血祛瘀类药物, 这类药物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液粘滞度的作用。全蝎、地龙等虫类药物含有大量的血栓溶解因子, 水蛭具有类肝素作用, 它们联合起来具有抑制血栓形成和溶栓作用。黄芪有抗脂质过氧化和消除氧自由基的作用, 具有益气活血、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故脑心通组方具有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血栓形成、溶栓和抗凝作用。与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具有协同作用,这可能是脑心通降粘、调脂和消除动脉硬化斑块的机制之一,对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
脑心通胶囊具有明显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症状和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眩晕、头痛、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可明显降低患者的发作频次,预防和延缓患者的卒中进程。

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表现,是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的脑血流循环障碍而产生的局部症候群。主要表现有突发眩晕、耳鸣,眼球水平振颤、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复视、交叉性感觉障碍、四肢麻木无力、口周麻木、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严重者可猝倒发作。眩晕经常随体位变化症状加重,往往由疲劳引发。主要病因颈动脉和/或者动脉粥样硬化。由于椎基底动脉硬化、管腔狭窄或者颈椎机械性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受压变形,血流阻力增加,脑组织灌注不足,从而影响大脑正常功能;另外,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流缓慢有利于血小板聚集,血液呈高凝状态或者微血栓形成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前庭中枢性眩晕发生的机制是内耳前庭对缺血非常敏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内耳听动脉轻微缺血马上出现眩晕症状。

中医学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眩晕的认识,历代论述较多。无外乎风、火、痰、虚四个方面。《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作眩”。血为气帅,血为气母,血液、津液依靠气的推动以及温煦作用得以正常的运行。血虚脑失所养,气虚则清阳不振,温煦失施,推动无力,血液运行无力,血流缓慢,瘀血停滞,导致脑血管供血不足,发生眩晕。因此,气虚、血瘀是发病的关键。对中老年来说,常气血亏虚,肝肾不足,阴阳不调,更容易导致气血不畅,瘀阻脉络。因此,在治疗上,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脑心通胶囊是由黄芪、水蛭、全蝎、地龙、赤芍、当归、丹参、红花、牛膝、桂枝等十六味中药组成。该方运用中医络病理论研制而成,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治疗原则,其中,黄芪有抗脂质过氧化和消除自由基的作用,具有补气升阳,生血行滞,增加脑血流量、增加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从而达到气行则血行的功效。全蝎、水蛭、地龙等化瘀通络,缓解血管平滑肌的痉挛,含有大量的血栓溶解因子,抑制血栓形成。当归、丹参、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滞度的作用,桂枝、牛膝温经通络。尤其是脑心通中的川芎嗪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解除肾上腺引起的血管平滑肌痉挛、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速度,改善血液微循环和供血不足。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根据现在药理实验研究表明,脑心通胶囊中多种药物具有扩张血管,调节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溶解血栓,抗自由基,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等作用。脑心通胶囊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使缺血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动脉硬化是最常见的全身性动脉系统血管疾病,颈动脉作为脑动脉上源血管,直接与脑血流相连,颈动脉硬化的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最常见的缺血性脑病病因在颅外段颈动脉而非颅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及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脑心通胶囊由黄芪、水蛭、地龙、全蝎、当归、川芎、丹参、赤芍、乳香、桃仁、红花、桂枝、牛膝等中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之而促血行,是为君药。以水蛭、地龙、全蝎通经透络,尤其水蛭活血化瘀功效显著,地龙活血通络,并能解痉,全蝎通络镇痉,重在平息肝风,共为臣药。以当归、川芎、丹参、赤芍、乳香、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助臣药疏通瘀阻之力,且当归补血养血,配黄芪补血功效尤佳;川芎兼能舒肝解郁,乃“血中气药”;赤芍清热平肝,缓解拘挛疼痛;丹参清热除烦,养血安神;乳香行气止痛;红花、桃仁化瘀和血,可推陈致新,均为佐药。桂枝温经通脉,善行营血之滞;牛膝逐瘀血,通经络,引血下行,共为使药。诸药合用,配伍精当,有主有从,各展其长,使之气旺血行,共奏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药理研究表明,脑心通能降低大鼠脑组织IL-1β、IL-6及TNF-α含量,抑制一氧化氮合酶 (NOS) 活性,有明显的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因其减少血管内膜LOX-1表达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进而防止动脉硬化,改善脑缺血。
脑心通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通过降低患者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从而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缺氧状况。同时,能减少颈动脉中层厚度,缩小和稳定硬化斑块,从而延缓动脉硬化进展,逐渐减小斑块面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