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三个衙门升官最难,能力强政绩好没用,撑死只能混到正五品

左都御史有料 2024-01-22 22:21:17

古语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场之上升降罢黜司空见惯,没有哪一个官员会永远在同一衙门任职。

不过清代倒是有三个衙门或者是机构比较特殊,任何官员只要进了这三个衙门,那么一辈子都不可能离开,且不管能力再强、政绩再突出,也不会升官,最高只能到正五品。

第一个是太医院

太医院是专为皇室服务的,主掌医疗之事。顺治入关后沿袭明制始设太医院,其最高长官为院使(正五品)、副长官为院判。乾隆五十八年以后,特简满大臣一人管理院务,此后形成定制。

太医院的职官设置较为简单,院使、院判以下所属官员为:御医13人,吏目26人,医士20人,医员20人,医生30人,经承4人,总人数为113人。

太医院可以说是清代所有衙门中对专业要求最高的,凡是在太医院任职的官员,都是全国最高精尖的名医,且很多都属于家族世袭型的,即爷爷带儿子,儿子带孙子,代代相传。

清王朝是满洲贵族建立的政权,在医术方面远不及有几千年传承的中原汉人,故而太医院除了管院大臣一人为满缺之外,其余清一色是汉人。

和现在的医院一样,太医院也分是按科看病,总共分为九科,即:大方脉、小方脉、伤害、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正骨。

所谓术业有专攻,御医们自从进入太医院那天开始,就要从事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选定某科作为自己的专业主攻方向。凡帝后有恙,得了什么病就传什么科的御医。

太医院作为国家的辅佐部门,虽然对专业技能要求极高,但毕竟不具有行政功能,也不像其他衙门那样要讲究出身,非得是翰林、进士。所有在太医院任职的官员,只凭专业水平和资历按部就班升任。

正因为太医院不具有可替代性,所以不管御医们立了多大的功,也不可能调至其他部门任职,所以一个普通的御医,在仕途上也不会有太大的突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升到正五品的院使。

第二个是钦天监

钦天监是掌管观测天文气象、编订历书的部门。和太医院一样,钦天监也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单位,选用的官员一定得上懂天文、下懂地理,对出身同样不看重。

钦天监是顺治元年设立的,是礼部下属的一个分支机构,最高长官为监正(正五品),副长官为监副。满人入关之初,对天文地理这一套玄学不甚了解,故而很长一段时间内,监正都用汉员。

康熙初年,增设满监正、监副各一员。雍正时期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开始以西洋人为监正。至乾隆十年,增设管理监事大臣一人,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钦天监才成为一个单独的衙门。

选拔钦天监的官员有一个硬性的标准,即对天文历法需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这也是很多进士们所不具备的。并且朝廷也为此新开了“特科”,即天文科,只有接受过正式的专业训练,才能到钦天监任职。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钦天监似乎是一个远离国家行政的边缘部门。实则不然,古代封建王朝,尤重天人感应之说,凡国家大典必须得钦天监选定吉日,否则的话就是对上天不敬。

此外,诸如建都邑、营宫室、造陵寝等重大工程,也要钦天监选择好的地势方位后才能破土动工。

通俗地理解,钦天监主管国家的天文气象,同时又扮演着风水先生的角色,既有科学的一面的也有封建迷信的一面。

正因为钦天监官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也都在本衙门任职,岗位很少调动,如果能力强又得到皇帝信任,那么充其量也就是个正五品官而已。

第三个是僧道机构

清代主管全国佛道事务的机构叫僧录司、道录司,这两个部门不是单独的衙门,隶属于礼部祠祭清吏司之下。

按照清代官制,六部之下分为各司,司官即正五品的郎中和从五品的员外郎。表面看,僧录司、道录司也属于司级单位,但是两司的最高长官仅为正六品,和六部的主事处在同一档次。

僧录司最高长官为左右“善世”,道录司最高长官为左右“正一”。僧道官不管是京师还是地方,都规定有任职资格,必须是僧人、道士出身方能选任。

这一条件就把广大的科举出身官员给排除了,吏部只能在全国各省选择名望高、辈分大的僧人、道士充任僧道官。各省同样也有僧道官,省级单位不设,其下的府州县按不同等级分设僧道官,多为未入流级别。

相比较于太医院、钦天监而言,僧道系统的官员对专业性要求不高,但是出身这一条就被卡的得死死的。同样僧道官也不能出任其他行政部门职务,只能在本系统内升转,不管是得道高僧,还是飞天道士,最高只能做到正六品。

除了以上三个衙门和机构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单位也具有不可替代性,那就是礼部下属的“乐部”各官,出任乐官必是精通音律之人,只不过乐部各官有很多是其他部门官员兼任的,所以这里就不展开细说了。

3 阅读:2879
评论列表
  • 2024-06-08 08:48

    [拍手]?

  • 2024-02-17 11:52

    太医院,钦天监,僧录司,道录司,五品市厅级待遇不错啊。

左都御史有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