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为人知的《多宝塔碑》,全称为《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是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由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由书法家徐浩提额,他是宰相张九龄的外甥,文章是岑勋所写,即是李白《将进酒》中所称的“岑夫子”,诗人岑参的弟弟,极有才华的文人。

梦引宝塔现玄机
一千多年来,《多宝塔碑》是无数颜体临摹者们景仰的法帖之一,颜体工整精妙,气象森严,雄伟刚劲,大气磅礴,在中国书法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随着此后颜真卿的书体精进,又受到草圣张旭的指导,得到攻书之妙,奠定了他书法上的地位,人们遂将颜真卿的书法誉为万世之宗。
但很多人临《多宝塔》帖只知看字,而不知多宝塔的来历故事,今天我就说说盛唐时书法与佛法相映焕彩的一段大因缘。
那是天宝元年(742)的一个晚上,皇宫内的唐玄宗做了一个梦,看到天空五彩缤纷,霞光万道,又见空中出现光芒璀璨的几个字,然而他只能认出“楚金”两个字样。醒后的玄宗不解,就命群臣释梦。
但大臣们也不知这是何意,只能在朝野到处查访。这一番寻查探访,结果便寻访出了一个奇人。
却说三十年前的长安城中,有一户程姓人家,祖籍是广平人,主人程某和他父亲,在长安的佛教界中都很有名望。他家虽然虔诚信佛,但程某的妻子很长时间却未有生育。或许精勤求佛所致,后来在一个晚上,妻子梦见诸佛,于是有孕生下了一个孩子。
这个小程生来品行纯净,聪慧异常,绝口不沾荤腥,面容如同美玉,神态平和,气质清朗,也从不与其他孩童玩耍。
或许是天生的禀性,才到七岁,小程就闹着出家为僧,要礼拜藏经佛典,探寻经文奥义。而他最喜欢看的就是一部《法华经》。
好像有着前世的宿慧,他一看过法华,就独自领悟经义,就像以前曾熟读研习一样自然;他对经文的记忆和持守毫无遗漏,如同往瓶子里注水一样顺畅。
到了九岁,他终于落发出家,住在西京龙兴寺,获得了僧籍。他学法进步极快,十八岁就通晓法华大义。刚到他受具足戒的那一年,就能登上法座演解佛法。
从此这个小程得到一个法名叫释楚金,他能迅速领悟经中的深奥义理,而且努力精进从不懈怠,在学法路上从未暂时停歇。

感通佛意誓建塔
楚金禅师每天都会念诵《法华经》。二十四岁这一年,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他又在持诵《法华经》,念到《多宝塔品》“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踊出,住在空中,种种宝物而庄校之。五千栏楯,龛室千万,无数幢幡以为严饰,垂宝璎珞宝铃万亿而悬其上”,此时他身心安然宁静,如同进入了禅定的状态。
忽然间,他看见一座宝塔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同时有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布满了整个虚空。这是由于他修行勤奋,圣像得以显现,业障清净,所以感应如此明了深刻。
他在领悟中生出大悲心,眼泪顿时像雨一样不自禁地奔流不止。于是他穿上粗布僧衣,每天只吃一顿饭,足不出户专心修行和持诵法华。修持满了六年之后,他发誓要建造《法华经》上所记载的这样一座多宝塔。
三十岁时,他将自己要建多宝塔的志向说了出去,当即得到很多清净善信的赞同,一时纷纷向他捐助财物,并出主意如何建塔。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上柱国许王瓘,居士赵崇、信女普意等人,怀着崇佛敬意前来向楚金行礼,都向他布施出珍贵的财物用于建塔工程。
在大家讨论怎样建塔时,楚金心想:要积累庄严佛塔的因缘,应当选择地势高爽干燥的地方兴建,找遍长安城,他觉得千福寺这个地方非常合适,便在心中默默决定下来,然而没有说出去。
当时千福寺有一位怀忍禅师,在半夜时分,忽然看到有一条河流,从龙兴寺发源而出,流淌到他所在的千福寺,河水清澈,波光粼粼,河中还有一条方舟。怀忍禅师又看见一座宝塔从空中缓缓落下,过了很久才消失不见。
千福寺还有个叫做法相的净人(未出家受戒在寺中服役的人),之前也在怀忍看到的那个地方,看见一道灯光,远远望去很明亮,走近去寻找却又消失不见。
等到楚金从龙兴寺来到千福寺,找到怀忍禅师,说了自己想在这里建塔的愿望,怀忍联想起自己与法相所见异象,顿时明白所见的因缘,当场欣然同意,从此和楚金成为志同道合的法侣,大张旗鼓地开始兴建宝塔。

大家就此开始了紧张的资金募集和施工建设。人们背着畚箕,扛着铁锹,云集在千福寺,夯土声登登作响,有条不紊地建塔。他们还用香水洒地,以金锤隐匿其中。
楚金法师对建塔极其用心,除了每天监督工程,他每个夜晚都会到宝塔的建造工地,振作精神修行。这段时间里,大家经常听到天上传来的美妙音乐,还能闻到奇异的香味。
到了天宝元年,开始建造塔的木构部分,安装塔的相轮。也就是这一年的某一天,楚金法师感通了佛意,将这种感应送达玄宗皇帝的梦中。
这年的七月十三日,唐玄宗下旨让内侍赵思偘(同侃)到各个宝坊佛刹去寻找,验证皇帝所做的梦。赵思偘进入千福寺看到人们正在建宝塔,就礼拜并询问楚金禅师,知道他的名字后,皇帝的梦境得到了验证,法号也与梦中相符。
唐玄宗得知他的名字,符合那个梦境,又知道他正在建塔,终于知道奇梦的寓意,就在当天,马上赏赐了五十万钱、一千匹绢,用来资助宝塔修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在皇帝以身作则的带动下,僧俗四众如影随形,施舍的财物堆积如山,召集工匠,预算钱财,工程的规模扩大到预想的百倍之多。
到了天宝二年,皇帝敕令中使杨顺景传达旨意,让楚金禅师在长安兴庆宫内,在有着天下第一名楼的花萼相辉楼下,迎接御赐多宝塔的匾额。
这次觐见,皇帝命楚金禅师总管僧众事务,当时准备好隆重的法事仪式,玄宗皇帝恩宠降临,将御笔亲写的“多宝塔”匾额降下,又赏赐了楚金一百匹绢。玄宗的字迹龙飞凤舞,展现出云龙般的气象;天子的文字挂在塔上,恍如留住日月光辉。

天宝四年,宝塔即将建成,楚金禅师上奏玄宗,请求举行庆祝斋戒的法会,把功劳归于皇室的力量。
当时千福寺内僧俗四众人头攒动,集会的人数超过万人。天空出现了五色祥云,环绕在多宝塔顶,众人仰头全都看,内心无不欢欣喜悦。
法会上,楚金禅师对大家说:“鲲鹏在沧海中运行,不是云天网罗所能阻挡;心灵在寂灭的境界中遨游,岂是世俗爱欲所能束缚?精进修行的法门,菩萨要自强不息,本来期望大家一同修行。如今实现了往昔的愿望,就像凿井见到了泥,离见到水已经不远了;钻木还没有发热,又怎么能得到火呢?我们七位僧人,怀着同一个志向,昼夜在宝塔下面,诵读持念《法华经》。香烟缭绕不灭,诵经连绵不断,一生都不会停止!”
从天宝三年开始,楚金禅师每年于春秋两季,召集一同修行的高僧大德四十九人,举行法华三昧法事。不久接到皇帝的恩旨,允许将在多宝塔下举办法华三昧作为固定的仪式。
楚金禅师们在多宝塔下修行法华三昧之际,前后在道场所感应获得的舍利子,总共有三千零七十粒。到了天宝六年,他们打算埋藏舍利子,预先整顿好道场,此时又降下了一百零八粒舍利。绘制普贤菩萨的变像时,他们在在笔锋上接连得到了十九粒舍利子。
这些舍利子无不圆润自体,能够自己转动,散发着明亮的光泽。
禅师一生修法华楚金禅师以无我之观来看待自身,了悟空性去追求佛法,刺血抄写了一部《法华经》、一卷《菩萨戒》、一卷《观普贤行经》,然后选取三千粒舍利子,用石函盛放起来,还雕刻了自己的石像,让石像跪着托举石函,一同放置在宝塔下面,以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他又奉皇帝旨意,为玄宗及天下苍生抄写了一千部《妙法莲华经》,其中金字书写的有三十六部,用来镇守宝塔。第二次又抄写了一千部《法华经》,分散施舍给他人,让他们受持诵读。
楚金禅师一生诵持《妙法莲华经》勤奋,达到了六千多遍,获得无数灵异感应。他曾在宝树之下,仿佛看到了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在灵鹫山中,他隐约看到了佛的三种变化神通。曾有吉祥的鸟飞来,浑身闪着金碧辉煌的光泽,栖息在他的手中;天界传来清脆悦耳的音乐;他多次在皇宫说法,此来天花乱坠,却不沾到人身上等等。
楚金禅师所造的多宝塔不止这一座,还有另外两处,只是规模可能较小。他曾经在翠微寺和悟真寺,攀着藤萝登上灵秀的山峰,他感慨地说:“这里就是我以后隐居修行的地方啊。” 于是他上奏朝廷,请求在这两座寺庙各自建造一座塔,并且都命名为多宝塔。
唐肃宗乾元二年七月七日的子时,楚金右侧胁卧,显示出圆寂,薪尽火灭,但他那如同白雪般纯净的容颜仿佛还在,显然他是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释楚金享年六十二岁,受戒修行三十七年。
唐肃宗对他的离世感到怜悯,宫中的使者前来吊唁。皇帝下令让骠骑大将军朱光晖负责监护丧葬之事,并且按照佛门的仪式,把他安葬在城西龙首原的法华兰若塔旁边。
他的一生辉煌灿烂,传奇精彩。

后人记载多宝塔的诗文不是很多,只是《多宝塔碑》中岑勋从多个角度描述了多宝塔的形状,仅看他的记载,其雄伟壮丽就令人惊叹。
外观:宝塔犹如同山岳耸立,莲花绽放,云彩下垂,伞盖偃卧,下面雄伟地从地面踊起,上面亭亭玉立,美丽地映衬着天空,中间幽深宁静,旁边宏伟宽敞。
材质:宝塔用美丽的石头砌成台阶,用美玉装饰栏杆,玉石镶嵌在柱子上,银黄色的饰物拂过门户,重叠的屋檐在彩绘的斗拱上层层叠加,向上反曲的屋宇环绕着玉制的瓦当。
气势上:大地之神奋力地背负着塔基,天神庄严优雅地护卫着门户。有的地方雕刻着肩膀扛着猛禽,手肘环绕着长蛇,头上戴着盘旋的巨龙,帽子下抱着猛兽,气势磅礴如同战斗的神情,容貌威严,装饰上穷尽了绘画的精妙笔触。
塔内:打开宝塔门的锁钥,窥探其中的奥秘,两位佛尊分座而坐,仿佛面对着灵鹫山,打开上千卷经书的题目,如同观看龙宫中的宝藏,金碧辉煌,光彩夺目,身上的环佩华丽精美;至于排列三乘的教义,区分八部的类别,圣徒们聚集在一起,佛事活动繁多。
岑勋形容:小小的方寸之间有上千个名号,一尺见方的地方有万千景象,巨大的身形可以显现出渺小的样子,广阔的座位也能显得低矮;须弥山的容貌,忽然能进入芥子之中,宝盖的形状,顿时能覆盖三千大千世界。

劫火焚塔空遗恨
千福寺的多宝塔屹立于长安共有1120年,今已不存,最令人痛心的不是毁于天灾,而是焚于兵燹人祸。先是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多宝塔因火灾导致阁楼梯被焚毁,同时塔身遭雷击,结构严重受损并残缺;后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回乱期间,千福寺(后称塔耳寺)被乱军放火烧毁。虽未有明确记载塔本身是否被毁,但从这次事件后,当地群众以塔为名将村落命名为“塔耳寺村”(简化为塔耳村),推测塔可能残存过一段时间。如今只剩颜真卿书写的《多宝塔碑》保存下来,现收藏于西安碑林。
岑勋之兄、诗人岑参有一首《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诗,让我们可以追怀一千多年前多宝塔的盛况:
多宝灭已久,莲华付吾师。
宝塔凌太空,忽如涌出时。
数年功不成,一志坚自持。
明主亲梦见,世人今始知。
千家献黄金,万匠磨琉璃。
既空泰山木,亦罄天府赀。
焚香如云屯,幡盖珊珊垂。
悉窣神绕护,众魔不敢窥。
作礼睹灵境,焚香方证疑。
庶割区中缘,脱身恒在兹。
此后,翻遍古籍也寻不到千福寺与多宝塔的形象,如今我们只有从颜真卿的浑厚的书法中缅怀寺与塔的盛唐风貌。


参考文献:《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宋高僧传》《新脩科分六学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