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暖 晨阅浮一白 2023-08-20
现代技术的进步,理应减轻劳动者的强度,但教育行业恰恰相反。
01、朋友圈的疑惑
偶然间,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句话:为什么科技越来越进步,老师们却越来越忙碌,真让人看不懂。
最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也没啥,但事后想想,确实如此,深有同感。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资力度的增大,信息化设备逐渐进入校园,教师有了个人电脑,备课有专门的网站,阅卷也有专门的软件,可谓是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
现代技术的进步,理应减轻劳动者的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将劳动者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然而我们却发现信息化校园内,校级领导、中层领导再到普通教师,却比以往更加忙忙碌碌,着实有些看不懂。
02、科技越发达,教师群体越忙碌
科技进步是好事,本来是可以方便教师群体的,却因为某些“外力”的作用,致使科技发展的成果并没有便利教育发展。
1、相关通知和活动变多。以往教育部门的通知需要靠人走、骑车、带话、电话的方式予以传达,一来一回耽搁了不少时间,也给了学校充分时间予以完成。然而随着通讯工具的发展,教育部门的通知可以及时传达到学校,促进教育管理的高效的同时,也让学校需要完成的各种材料越来越多。
然而一些地方过于追求“短平快”,要求学校提高办事效率,今天通知,明天就要落实,就要有成果,有过程性资料,一天可以有很多通知,甚至其他部门也向学校发布通知,迫使学校不得不设置专人来处理上级教育部门发布的通知。
发布通知,除却安排一些事情之外,更多是要求搞活动,如各类社会性评比、知识竞赛、文艺汇演、主题征文、问卷调查、网络投票等,自然需要老师去组织、去培训、去完成等,导致教师非教学工作增多,越来越忙碌。

2、点赞投票成为负担。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投票因其传播范围广、投票成本低等优势,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评选活动的知名度,拓宽了评选渠道,便利了评比过程的开展。于是乎,一些地方要求中小学教师下载安装、注册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各类APP,关注微博、微信公众号,参加点赞投票、人物评选、打卡签到等,完成之后,还需要截图收集,让不少老师苦不堪言。
3、教师培训增多。教师培训,已经成为一个常规工作,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政策的学习,以线下教育专家的集中培训和线上平台的专题研修为主要形式,俨然已成为老师必须完成的工作,毕竟事关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个人利益。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教育育人的老师需要实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掌握较前沿的信息技术,就要安排各种培训,从最初的电脑基本操作、办公软件的熟悉再到如今的教育信息化2.0培训,培训之后自然是要运用在实际教学中。
于是一些学校将信息化使用情况作为教师的考核内容,老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收集资料和制作课件,再采用相应的信息化手段予以授课,只重视授课的形式,而忽视了授课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4、万事留痕,凡事数据化。工作累,证明工作更累,一份力工作,两份力来证明工作,看似忙忙碌碌,却让教学成了“副业”,让不少老师颇为苦恼和痛苦。
听课要拍照,要写听课记录;培训活动要拍照,要写培训记录;教研活动要拍照,要写教研记录;和学生谈话,要拍照,要写谈话记录;家访要拍照,要写家访记录;开会要拍照,要写会议记录;开班会要拍照,要写班会记录;心理咨询要拍照,要写心理咨询记录……

有没有实际效果,没人关注,照片和材料却实缺一不可。每天从早忙到晚,大多时间却在忙着应付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作业没空批改,课件没空制作,更无暇去深入钻研教材,与教书育人的初衷相悖甚远。
03、教育需要安静和时间
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都在不停疾呼:还学校一片宁静教育的空间,给老师松绑,让老师做纯粹的教育,让学生有一间安放安静课桌的教室。要知道,课堂才是老师的阵地,讲台才是老师的舞台,教师理应把更多精力用于教书育人。
一语中的,却难以改变现状,虽有不少文件通知,少有落实者。
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然而,无论是摇动、推动还是召唤,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否则一切都是虚妄,一切都是空谈。没有时间做基础的教育,只有其形,未有其魂,终究只是表面功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发展自有自己的规律,春风化雨,潜移默化,自然需要一定的自由和空间。当教育主要实施者老师疲于应对太多的非教学任务时,是否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教学,解读教育理论,引领学生的成长,答案是否定的。

当我们高喊重视教育的时候,能否俯下身来倾听老师的心声;当我们深信知识改变命运的时候,能否给教育留下安静的空间。要知道,不折腾是对教育最好的尊重。
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把更多时间和精力花在孩子们身上、投入到提升教学能力中,把时间还给老师,把老师还给孩子——这是教师和家长的心声,也是全社会的呼声。
即使这个呼声很快就被淹没在喧嚣的滚滚大潮中,但我依然想再呼吁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