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现象级的传播案例,确实值得说一说。陕西的生态环境官微搞了个大动作——在秦岭的山水之间,藏匿了一些“野生汉字”。结果在陕西发现了野生汉字#,并且直接登上了热搜,阅读量达到了107万+,甚至连陕西日报都参与其中进行联动。这波操作,究竟赢在了哪里呢?
先说现象:在视频中,“秦岭四宝”与甲骨文相互搭配,朱鹮展开翅膀,与“仙”字相对应;金丝猴欢快地嬉戏着,与“灵”字相对应。这一波视觉上的转化,可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但更值得细细去琢磨的是其传播逻辑——把生僻的文化符号隐藏在自然景观之中,如此一来,能让观众如同在玩沉浸式解谜游戏一样,主动地去进行探索。
从传播学视角而言,这一举措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界限。往昔博物馆内的青铜器铭文,或是置于玻璃柜中的展品,或是出现在研学手册上的考题。如今将文字植入山林之中,促使文化符号自行生长,这般场景化的传播方式,令10后能够瞬间领悟“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之意。
但更深的痛点,在于生态保护的新思维。当秦岭金丝猴在古树之间跳跃之时,镜头缓缓扫过那树皮上自然生成的纹路;而且网友竟一下子发现:这难道不就是活着的甲骨文吗?这种把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紧密结合并加以输出的策略,相较单纯地喊口号,着实管用多了。
不过我存有一个疑问;这种创新传播,究竟能否持续下去呢?数据表明,文旅类的热搜,其平均生命周期,仅仅只有72小时。要是想真正实现破圈,或许需要更为系统的文化IP开发。例如可以开发AR寻字的游戏,亦或是设计汉字的生态步道,让那些“野生汉字”,从一时的爆款转变为长久的红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