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最小作战单元指的是什么?

晶源阅览趣事 2025-04-13 13:24:34
#律师来帮忙# 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公安机关的执法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暴力性强、对抗激烈的警情,基层一线民警在处置过程中常出现装备不标准、协同不到位、流程不清晰、行动随意、局面失控等问题,甚至导致人民群众和民警伤亡的严重后果。探索警察最小作战单元的实战应用警情处置规范,已成为破解公安机关接处警难题的关键举措,也是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必经之路。那么‬,警察最小作战单元究竟指的是什么? “最小作战单元”专项训练是公安部2019—2022年全警实战大练兵的关键科目,旨在应对新时期社会矛盾复杂化、反恐斗争常态化及突发暴力抗法、个人极端暴力案件频发的挑战。该训练模式针对有限警力,强调现场指挥、警员协作、警械搭配与战术配合,运用科学、合理、有效且安全的技战术快速高效处置突发案件。实际上,“最小作战单元”源自军事术语,在我军战斗史上有着显著战绩,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如今,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积极响应,从提出概念到大力推进实战技战术训练,这一转变标志着公安机关基层一线工作模式正由日常勤务向常态化反恐及应对各类暴力案件的应急实战模式迈进。 明晰概念是逻辑研究的基石,对于公安机关提出的“最小作战单元”概念,学界观点纷呈。有观点认为它是警务活动的基本战斗实体,如社区责任组等;也有观点将其比作“小派出所”,强调责任田式的单元划分。然而,这些表述与“最小作战单元”的本源涵义存在差异。根据西安市公安局的实施方案,“最小作战单元”专项训练旨在提升民警辅警的克敌制胜能力和自身防护水平,聚焦防砍杀、防冲撞、防爆炸等主题。本文所述的“最小作战单元”,实指公安机关一线民警在应对恐怖袭击、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等突发案件时,形成的能独立遂行警务实战任务的最小战术单位,其实质是重塑‬警力编成结构和再造‬警务执法机制规范化。 “最小作战单元”是基层警务实战中的核心战术单位,规范、实战且高效,是实现警力优化配置和“警力无增长改善”的有效途径。该模式无需增加警力,只需民辅警在装备配置上合理,技战术上协同一致,通过长期训练和实战配合形成稳定工作习惯,即可达到高效安全执法的目的。“最小作战单元”作为警力最少的作战编组,具备小型化、多能化、精细化等优势,通过优化组合和明确协同,展现了灵活机动、功能多样、精准作战的现代警务管理理念。“最小作战单元”成本低、灵活性高、便于扩展,如同模块化的“马赛克砖”,基层公安机关可将其有效结合,实现“小警队完成大任务、小行动达成大目的”的战略目标。 “最小作战单元”的核心,在于深刻理解“作战”的实质。所谓“作战”,即一线民警在应对恐怖袭击、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及突发抗法案件时,所展开的控制、制服、抓获犯罪嫌疑人的过程,此过程充满对抗、暴力,且警察武力使用具有升级至最高级别(使用枪支)的可变性,对民警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因此,需准确理解“作战”的实战性,避免将日常警务与“作战”混淆,确保“最小作战单元”专项训练不偏离方向。训练时,应区分常态勤务与战术单位、平时与战时、日常执法与应急处置的要求,以“作战”为核心,围绕各类警情处置模板,设置训练科目,选择技战术,确保规范化执法与民警保护,一切为“作战”服务。 “最小‬”针对警力有限的问题,通过现场指挥、警员协作、警械搭配和战术巧妙配合等科学、合理、有效且安全的方式,快速、高效、安全地应对突发案件。“最小作战单元”旨在解决公安基层警力不足,以及提升一线民警应急处突效能、降低伤亡。警力不足分为绝对和相对两种,其中“绝对警力不足”指警力与辖区人口比例过低,“相对警力不足”则因警务管理水平不高导致。在“最小作战单元”中,“最小”意指单元警力配置的极限性,即警力最小化,体现“投入最少、效益最大”的警务理念。因此,开展专项训练时,应聚焦“最小”,结合基层实际,以“一警一辅”“一警两辅”为对象,展开有针对性的训练。 “单元”,即整体中相对独立、自成系统的独立单位,至少需两个以上要素构成。务必区分“单元”与“单警”,避免将单警、单车勤务模式误解为单元。实务中,一线单位应急处置最常见的警力单元为“一警一辅”或“一警两辅”,特殊情况下方配置“多警多辅”。因此,开展“最小作战单元”专项训练时,应结合实际警务常态,重点针对“一警一辅”和“一警两辅”进行,同时辅以“多警多辅”延伸训练。此外,要把握单元的系统性,即要素间相互依赖、配合和作用。训练应以提升单元内部协同作战能力为目标,培养民辅警战术协同、技术互补、行动默契,最终体现“最小作战单元”“1+1>2”的系统整体优势。
0 阅读:0

晶源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