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幻到现实:光镊——微观领域的下一个“阿尔法狗”?

寻琴观看商业 2025-02-09 02:25:00

在人类探索自然的漫漫长路上,光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焦点。从美索不达米亚人首次使用透镜,到列文虎克借助显微镜发现细胞;从牛顿对光的衍射现象展开探索,到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我们对光这位神秘“伙伴”的好奇从未消散。

如今,哈勃望远镜的“兄弟”——造价超百亿的韦伯望远镜,为我们捕捉到了131年前的璀璨星空,展现了光在浩瀚宇宙中的奇妙旅程。

而在肉眼难以触及的微观世界里,光同样扮演着开拓未来的关键角色,光镊的出现便是最好的例证。

光镊,听名字就很奇妙,简单来说,它是一把由光制成的“镊子”。但无形的光究竟如何与有形物体相互作用呢?

这得从光的压力说起。在科幻小说里,曾幻想过一种太阳帆船,它没有巨大的引擎,船体纤细,却凭借背后巨大的太阳风帆,借助光压的力量离开太阳系。

1871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推测其能对物体产生压力。1899年,俄罗斯物理学家列别杰夫成功在固体上测量到电磁波辐射压,证实了光压的存在。

光既是粒子,也是电磁波的一种,虽然它产生的压力极其微弱,却真实存在。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光子没有内禀质量,却有光压,这是因为质能方程的另一种形式表明,当光子静止质量为0时,其能量与动量直接相关,这就是光压的根源。

生活中常见的太阳光,历经1.469亿公里抵达地球后,每平方米上的光压强仅约牛,大概相当于在1平方米上多放了一只蚂蚁。而光压从科幻走向实际应用,激光的发明功不可没。

1960年5月16日,梅曼在休斯敦实验室研制出人类第一台激光器。这种具有高度方向性、单色性和高亮度的激光,为光镊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那么,强大的激光如何实现“虚空抓物”呢?

用普通吹风机吹起乒乓球,小球能悬浮在风口上方,当缓慢拖动吹风机时,小球还会跟着移动,仿佛被困住。激光夹小球的原理与之类似,但更为复杂。

光镊使用的是一束中间强、两边弱的非均匀激光。当这束激光照射在直径很小的透明小球上,光路在小球内部折射。

根据动量守恒,光折射产生分动量,小球会产生反向动量。当小球处于激光场中央时,两边光对小球的水平作用力相互抵消;若小球位置偏移,就会受到指向中央的合力,从而在平面上被光“夹住”。

不过,沿光的方向小球会受向前的力而移动,为此通过透镜获得汇聚的光,当粒子处于光束焦点附近时,会在三维方向上受到稳定的作用力,就像陷入了一个势能陷阱,也就是“井域”。

粒子在陷阱中振动,当动能不足以克服势能壁垒时,就会被稳稳控制住,实现了三维层面的粒子操控。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射线光学模型适用于小球尺寸大于光波长的情况,若小球尺寸远小于光波长,就得用电偶极理论分析受力,但这不是本文重点。

拥有如此高精度的光镊,能用来做什么呢?

虽然还无法像科幻电影那样传送人,但在医学领域,光镊已成为成熟的研究工具。

它可用于探究细胞在微观尺度的受力变化,比如研究细胞膜受力形变、细胞间相互碰撞的影响,还能研究胶体微粒的粘稠程度和力学特性,甚至可以将粒子排列成特定形状,或许未来还能用它制作定格动画。

将光镊操控的粒子尺寸缩小100倍,从细胞尺度缩小到纳米粒子,研究领域就从生物学转向微观物理学。此时,光镊更像是一个测量工具,借助其势能井,能获得前所未有的分辨率。

以吹风机锁住的乒乓球为例,施加外力时小球会有横向偏移,可作为简单的力场测试仪。当小球尺度缩小到亚微米甚至纳米级别,任何微小波动都能让它动起来。

之江实验室的量子传感器研究中心,利用光镊获得了世界领先水平的力传感器灵敏度和分辨率探测指标。他们搭建的极弱力科学探测平台,通过复杂的光学系统,将1064纳米的不可见激光经一系列光学元器件后,引入腔体,将100纳米左右的二氧化硅球溶解在溶液中,用喷枪喷入腔体,通过CCD红外摄像机可观察到玻璃球被激光捕获的画面。

目前,该实验室对光镊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极弱力学量的精密测量,灵敏度指标达到牛/每根号赫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一精度相当于地球两端50公斤的两人之间的万有引力大小。

如此高灵敏的力学测量,在探索非牛顿引力、基础物理标准模型、暗物质暗能量检测,以及矿场探测、高频引力波侦测等方面都有巨大潜力。

在深入研究光镊之前,可能很少有人想到光会在微观领域发挥如此关键的作用。就像阿尔法狗推动了人工智能发展,光刻机对芯片行业至关重要一样,光镊目前还缺乏一个能让大众熟知的“杀手级应用”。

或许在未来,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光镊会在更多领域大放异彩,让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认知迈向新的高度。光镊的诞生,离不开科学家们一代又一代的探索,从爱因斯坦对原子受激辐射和自发辐射理论的研究,到查尔斯和阿瑟用奶光灯照射稀土晶体启发激光的出现,再到梅曼成功研制激光,最终才有了光镊。

谁能想到,当年那些看似孤立的研究,竟会在未来催生如此神奇的微观操控工具,而这颗小小的纳米“光镊之珠”,也必将在科学的海洋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文本来源@差评君的视频内容

0 阅读:12

寻琴观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