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腿踹李宁特步,脚踢耐克阿迪,全球化卷飞的安踏,真的杀疯了。
先是2011年,安踏营收首次赶超国产大哥李宁,此后逐年拉开距离。再到2023年,以623亿营收,超越国际运动品牌耐克。

今年开年,安踏更是以“三连击”强势开局:
国际奥委主席巴赫亲赴晋江总部,表达安踏对奥林匹克运动支持的感谢;
携手国家地理研制冲锋衣,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装备支持;
与体育基金会合作“优秀运动员终身保障公益项目”,为奥运健儿提供终身保障。
有人说安踏就像拿到爽文剧本的“大男主”,从一个晋江小作坊,成为中国第一。安踏的每一步,都在情理之中和意料之外,最终踏出无限可能。

安踏最大的魄力在于,是第一个找奥运冠军代言的品牌。
1991年,安踏诞生于福建晋江的一个小型制鞋作坊。彼时,晋江的鞋厂大多热衷于贴牌加工,北京的低价批发市场上比较有名的“青岛双星”、上海火炬牌等鞋都是在晋江贴牌生产的。
鞋子质量不错但是没有自己的品牌。安踏从卖鞋经验中发现,只有打造自己的品牌,企业才能把品牌打响。
1999年,安踏以每年80万元的天价,签下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作为品牌形象代言人,并以500万预算价格,在央视投放广告。

这一举措不仅让安踏迅速打开市场,更开创了中国体育品牌“明星代言+央视广告”的营销模式。
但创新是有风险的。
“广告打出去的头五个月,没有任何成效。”
“当时投入的那笔资金,几乎是当时安踏半年的利润。”
面对内部反对声音的出现,创始人丁志忠始终相信,时间会带来结果。
五个月后,安踏鞋销量暴涨,经销商们开始拿着现金到厂门前排队提货。此时的安踏全体上下,才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广告的魅力”。
2000年,孔令辉在悉尼奥运会上夺得乒乓球男单冠军,并在电视上喊出了“我选择,我喜欢”口号,安踏的品牌影响力也随着一起飙升。

同年,销售额突破了3亿元,是1997年的6倍。
而这时候,安踏仍在思考,下一步应该如何系统做好品牌。

所有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安踏也不例外。
2008年金融危机后,整个行业陷入库存危机,安踏也出现了上市后的首次业绩下滑。
面对困境,安踏迅速调整战略,从品牌批发转向品牌零售,导入ERP系统,实时监控库存,同时积极拓展电商业务。
这一转型不仅帮助安踏率先走出危机,还为其后续的DTC模式奠定了基础。
2009年,安踏收购了意大利品牌FILA的中国业务。
当时,FILA在中国市场亏损严重,门店仅剩50家。安踏通过直营模式改革,将门店从经销商手中回收,直接面对消费者,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这一模式不仅帮助FILA成功扭亏为盈,还使其成为安踏集团的“现金奶牛”。
同年,安踏成为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为中国体育健儿提供领奖服,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2022年FILA为安踏贡献了超过200亿元的营收,占集团总收入的40%以上。
除了FILA,安踏还通过收购和合作,构建了包括迪桑特、始祖鸟等多个品牌的矩阵。
通过多品牌战略,安踏成功覆盖了不同细分市场,满足了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在2009—2024年的16年间,“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一直都是安踏。
与奥运会合作,获得的远不止荣誉,作为合作伙伴,安踏享有为中国体育健儿提供领奖服的权益。

每一次奥运冠军登上领奖台,都是对安踏的一次曝光。
在多方措施的共同作用下,2023年,安踏集团的营收规模达到623亿元,全面超越耐克中国,成为中国运动鞋服市场的领导者。

尽管安踏在国内市场表现出色,但其全球化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
2023年,安踏市值突破3000亿港元,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体育品牌,并在2022年实现营收超500亿元,同比增长8.8%。
然而,它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品牌定位模糊、库存压力大、国际化进程缓慢等问题。
FILA的成功让安踏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主品牌仍被贴上“中低端”标签,难以突破价格天花板。
与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相比,安踏在海外市场知名度仍有较大差距。
对此,安踏需通过收购海外品牌或与国际体育组织合作,加速国际化布局,开拓新兴市场。

与此同时,年轻消费者对品牌的个性化、时尚化需求日益增加,需要通过产品创新和品牌升级,提升主品牌的高端化能力,例如推出限量版、联名款等。
另外,快速扩张带来的库存压力也亟待解决。在2022年库存报表中显示,安踏周转天数高达120天,远高于耐克的90天。
高库存不仅占用资金,还增加运营风险。同时,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需加速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运营效率。
在变革中寻找机遇,在挑战中实现超越。

目前,安踏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7%投入研发,致力于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设计水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深化多品牌战略、加速国际化布局、强化品牌建设与数字化转型,安踏有望在全球体育品牌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正如百年前的美国涌现了宝洁、可口可乐等百年企业,希望未来百年企业中能有安踏集团的一席之地。
END
参考文献 :
1. 《中国体育品牌全球化之路:安踏的挑战与机遇》,哈佛商业评论
2. 《从FILA到氢跑鞋:安踏的多品牌战略与创新实践》, 第一财经
3. 《数字化转型如何助力安踏提升供应链效率?》,麦肯锡中国消费品报告
4. 《耐克、阿迪达斯加大中国市场投入,安踏如何应对竞争?》,财经杂志
作者:溪月
编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