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斗战圣魔归来
今日偶然于贴吧之中瞥见这样一则帖子,观之颇觉饶有趣味。于是乎,本座便萌生出略作浅析、稍加点评的念头。
毕竟,本座与其他博主有所不同,你尽可说本座是在“故作姿态”,随你怎么言说都无妨,而在本座心底,这便是十数年来始终秉持的基本理念与思索方式。

▲存在即合理,与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无论是在手机市场,还是在任意领域的市场大环境之中,实话实说,存在源于意识,也就是我常提及的“思维方式”。就像在手机市场里,存在着各个不同的品牌,那它们究竟是如何实现生存与发展的呢?答案很简单,凭性能、设计、黑科技以及营销手段,来使消费者对自身品牌形成一定程度的认知。

※就拿小米的跑分、华为专注自研、vivo的美学、OPPO的年轻化策略以及荣耀手机在影音方面的特色来说,其实一个品牌要想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印象,前提得让消费者对其有认知,而有了这种认知后,才会逐渐在消费者心里建立起存在感。这既是品牌的价值所在,也是其本质体现。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存在固然是基础,但意识有时也具备相对的独立性。
仍以一个极为浅显的例子来说明,若问哪个品牌的忠实用户最多,答案无疑小米、华为与苹果。某些看似正规的调研机构所呈现的数据,却给这些品牌的用户贴上了一系列负面标签,比如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刻板印象。
这些负面标签难道就真的能代表喜欢苹果、华为和小米的人的真实面貌吗?其实,喜欢一个品牌,一方面有客观因素,另一方面,我认为更多的是主观想法在起作用。有的人是出于使用体验,有的是追求品牌所带来的逼格,有的则是看重产品性能等。总之,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星究竟是否如舆论所言是“智商税”?说实话,不过是部分人为了谋取私利而营造出的舆论氛围罢了。平心而论,三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极为突出的,倘若没有创新作为支撑,断然难以成为机皇。在国内市场的大环境下,三星过往的一些营销手段、定位以及实践,有时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并大肆炒作,一旦负面舆论兴起,即便品牌本身再优秀,也难免会受到制约,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②矛盾一定是具备普遍性,诉说各个国产品牌优势与困境!
一个基本宗旨:矛盾是宇宙间永恒的活跃元素,贯穿于万物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无一例外。在手机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各大品牌亦然,优势无疑是每个品牌所追求的,但如同影随形的,缺陷也总是与优势相伴相生。
※小米:依本座之见,小米目前确实综合档次堪比独树一帜,但其背后却潜藏着极为复杂且独特的矛盾性。就当下情形而言,众人皆知小米在高端市场之路上可谓顺遂无虞,乃至小米14ultra的售价竟高过苹果15,这究竟是为何?究其根源,不过是定位主导营销思维使然。

而其背后所存在的矛盾之处又在哪呢?那便是在众多人眼中,仍旧秉持着“小米性价比高,定价合理”这般认知。如此矛盾该何以化解?唯有时间能成为检验真理的不二法门,此处我将“实践”稍作改动,换为“时间”。
※华为:于本座而言,华为相较于小米,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众所周知,外部制裁是其中一个方面,虽说“目前已彻底恢复”,但是否真的毫无影响?你敢绝对地回答吗?说实话,别看许多数码博主与余承东的回答颇为笃定
从哲学思维来看,“万物皆无绝对现象”,故而我常表述为“相对恢复如初”,如此才与我所学相符;
另一方面,华为自身拥有诸多卓越技术与强大的研发能力,大家都知道,华为在通信技术领域确实一马当先,用其特殊性优势来解释完全合理。所以,如何将这两个方面融合,创造出全新的思维方式,在本座看来至关重要。华为唯有突破此类瓶颈,方能势不可挡,而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在矛盾中实现突破!
③从量变到质变看穿品牌的发展与思维
任何品牌都难以在一夜之间从卓越沦为平庸,亦或从籍籍无名陡然崛起,品牌的塑造与变化,实则是一个长期积累、沉淀的过程,直至某一临界点,实现那“质”的飞跃。而这一飞跃如何达成,则全然取决于品牌自身的底蕴、策略与坚持。

小米当下对自研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也深深认知到自研的独特魅力,然而,小米的品牌形象要如何让更广泛的消费者全然适应呢?
反观华为,已然历经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历程,无论是持续不懈的研发,还是客观存在的挫败,皆属于量变的范畴,而质变说实话目前已初现雏形——“毕竟鸿蒙系统已见眉目,卫星技术也颇具热度”,甚至华为还为众多国产品牌引领了全新的思维路径。
最终,我想说一些个人的观点,透过 2025 年 1 月国内手机销量榜单,从品牌竞争的来看,不管是苹果、华为、小米、vivo、OPPO还是三星,讲实话为什么要竞争?其实就是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和消费者的关注度,而有些品牌由于技术的缺乏,不得不采取互为模仿的策略,这就有了为在拍照上超越对手,一方面研发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在摄像头上也出现更高的可玩性,以至于现在手机的主线其实不是手机,而是“拍照”,这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不知道,你们自己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