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十月,中都留守司正留守穆盛有罪免官。中都留守司隶属于中军都督府,下辖八卫一所,主要职责是防护皇陵。凤阳明皇陵内埋葬着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父母以及兄嫂,对于朝廷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正留守是正二品的高官。
结果没想到穆盛在凤阳“所为多不法”,通过帐下亲兵吴鉴收受贿赂,又包庇千户张玥以私忿杀人,被朝廷打入牢车送到京师进行三堂会审。最终刑部报上来称穆盛的罪行大多数都在大赦天下之前,唯有“监守自盗”之罪按律当斩。
明宪宗朱见深剧照
明宪宗一面将其免官,一面追问当年是谁举荐穆盛打算一并问罪。吏部翻查档案后,告诉皇帝穆盛是在景泰年间升任正留守,举荐人是皇陵祠奉祀汪吉。
癸酉,升中都留守司署副留守事指挥同知穆盛为正留守,从奉祀汪吉等奏保也。—《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二·废帝邸戾王附录第九十》
不曾想皇帝一下子噎住了,迟疑了半天才表示穆盛罪有应得,汪家事先并不知情,不予追究。这汪家究竟什么来历,在大明皇帝面前也有这么大的面子?其实除了汪家,还有一户刘家,可谓是站在大明百姓巅峰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两家和大明开国太祖朱元璋的关系。
当年的一时善举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四月,一场瘟疫席卷了濠州(今安徽凤阳)太平乡孤村庄。六十四岁的老农民朱五四,五十九岁的妻子陈氏以及三十八岁的长子朱重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去世。朱重四之妻王氏惊慌失措,带着儿子朱驴儿(朱文正)急急匆匆逃回娘家。
少年朱元璋剧照
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朱重八,即日后的明太祖朱元璋,看着屋内的三具尸体不知所措。日后朱元璋功成名就之时,曾经在朱五四的忌日当天痛哭流涕,泣不成声。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心情,恐怕大家都能够理解。
辛亥,仁祖忌日。上诣庙祭毕,退御便殿,泣下不止。起居注詹同侍侧,再三慰。上曰: “往者吾父以是月六日亡,兄以九日亡,母以二十二日亡。一月之间,三丧相继。人生值此,其何以堪?终天之痛,念之罔极!”愈呜咽不胜,左右皆不能仰视。—《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三》
朱五四一共有四个儿子,除了长子和幼子以外,次子朱重六和第三子朱重七已经入赘他家。收到老父过世的讣报之后,兄弟二人赶回家中,还算送了母亲一程。然而此时的老朱家家徒四壁,根本无力安排三位至亲的丧事。
凤阳明皇陵神道石像生
朱重八兄弟三人迫于无奈,只能向他们家的“田主”刘德开口,希望能够借一块给他们安葬家人。但是在刘德看来,老朱家的主心骨都没有了,今后拿什么还?三兄弟碰了一鼻子灰,老朱日后做了皇帝还意不能平,在亲笔所写的皇陵碑文中对刘德进行了声讨: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御制皇陵碑》
就在三兄弟走投无路之时,另一位地主刘继祖对老朱家伸出了援手。刘继祖之子刘英,是朱元璋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他向母亲娄氏求情,劝说父亲刘继祖给了老朱家一块地,让他们安葬朱五四、陈氏和朱重四三人。虽说下葬之时“殡无棺椁,被体恶裳”,好歹不用抛尸乡野,对老朱家来说真是善莫大焉。
丧事办完之后,三兄弟各奔前程。老二重六留下来看家,老三重七回“娘家”,老四重八出家。但是问题又来了,元朝的寺庙还今天差不多,不是你想进就能进的,得花钱打点,朱重八哪来的钱?此时隔壁另一位小伙伴汪文站了出来,他的母亲汪氏出钱为老朱打点一切,把他送进了於皇寺(今凤阳龙兴寺)。
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御制皇陵碑》
凤阳龙兴寺
大明百年铁饭碗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四月,衣锦还乡的朱元璋回到濠州,准备给父母改葬。然而犹豫了半天,老朱还是以“改葬恐泄山川灵气”的理由,只是在原墓之上“增土以培其封”。
其实我们想一想也知道,当初朱五四夫妻二人下葬时是什么样的惨状,上文已经有所描述。朱元璋真的忍心挖开他们的坟墓,让自己身边的臣子都看见吗?我想他不愿意。于是老朱找来汪文和刘英叙旧,小伙伴多年未见,见面之后自然颇多感慨。而在启程返回建康(今江苏南京)之际,朱元璋再次找来汪文和刘英二人,请他们为自己看守陵墓。
戊寅,上将还建康,谒辞陵,召汪文、刘英谓曰: “乡里亲戚爱厚者,惟足下二人。先世陵墓所在,吾岂敢忘?但国家事重,不得不归耳。公等善为我守视。”仍赐英、文等绮帛、米粟,曰: “此以报夙昔相念之德也。”—《明太祖实录卷二十》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吴二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天即追尊老爹朱五四为淳皇帝,庙号仁祖,母亲陈氏为淳皇后。而二人所在的坟园,也被更名为英陵。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五月,朱元璋将英陵正式赐名为皇陵。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六月,老朱又下旨设立皇陵祠祭署,命汪文为署令,刘英为署丞,专典祀事。不但如此,二人的子孙后代可以世袭此职。换句话说,只要明朝不灭亡,汪家和刘家就有了一份百年铁饭碗。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为了进一步追念刘家当年对自己的恩情,朱元璋于当年九月下旨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义惠侯夫人。在刘继祖的诰文之中,朱元璋强调了一点: “以己沃壤,慨然惠朕”,这是让其得以安厝皇考、皇妣的大惠,虽然岁月流淌,却依然铭记于心。至于娄氏,老朱更是夸奖她:“一家之兴,必以其人”,说明当年赐地之举,就是由娄氏所推动。不过这里我们补一句,义惠侯是流侯,刘继祖的儿子刘英是不能袭爵的。
义惠侯妻娄氏和柔慈惠,克成厥家。曩者朕寓是方,家遭流疫。二亲俱亡,求地而葬。尔夫妇乐惠斯土,致朕皇考、皇妣阴宅于斯,至今难忘。—《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十九》
凤阳皇城复原图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五月,皇陵祠祭署令汪文去世。在史书记载中,汪文“富而好礼,幼与上相善”,所以汪家老母才有钱赞助朱元璋出家为僧。老朱对这位小伙伴的去世也十分伤感,亲自写了祭文,让内侍带着去老家对汪文进行吊祭。据说之所以不让他来京师做官,是朱元璋为了让汪文“不去其乡而身享安荣之贵”。
至于刘英,更是留下一段传奇佳话。有一次刘英跑来京师见朱元璋,没想到老朱年纪大了而且公务繁忙,一时间把这茬给忘了。刘英等了三天不见老朱召见,一气之下直接回了凤阳老家。
朱元璋深感歉意,派人再去请刘英赴京,未曾想这位小伙伴居然敢赌气不来。要是一般人,估计早被拉出去砍了,但是老朱一点不胜其,又派人专程去请,却不想刘英已经过世。朱元璋大感伤心,亲自为其写了一篇祭文。
命召复劳再见,久未至。再命召之,告者乃云英亡。呜呼!感恩之道常怀,感恩之礼未终,英遽然长逝。朕思昔恩,不胜嗟悼。—《高皇帝御制文集卷十八·祭署令刘英文》
结语:上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汪文死的时候是署令,老朱给刘英的祭文上也称他为署令,那么到底哪一家才是皇陵祠祭署的一把手呢?笔者以为洪武二十年汪文去世后,刘英曾经接任署令。但是在他去世后,署令又换成了汪文的儿子汪伦。
丙戌,赐皇陵祠祭署令汪伦及守陵人七十七户钞有差。先是,上以山陵之故,命给伦等田地以优养之。至是来谢,复赐赉之遣还。—《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五》
凤阳明皇陵
但正因为有这一层经历,刘家后代为了谁是署令,和汪家后代争得不可开交。有人说都是铁饭碗,何必争来争去?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的时候,编隶皇陵祠祭署的陵户数量,高达三千三百四十二户。历经数十年之后,到了明英宗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尚有三分之二留存,其中还有一千余户军籍。
皇陵祠祭署为此上奏朝廷,要求仿照洪武年间成例,免去陵户的徭役,同时让清军御史不得清理拘解这些军籍。明英宗对这些要求一一答应。你想想,管理几千户不用服徭役的陵户,会有多少油水?正职和副职拿到手的利益能一样吗?
到了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五月,明宪宗下旨为这场百年闹剧正式画上一个句号:汪家子孙世为奉祀,刘家子孙世为祀丞。
甲寅,命皇陵祠祭署世以汪文子孙为奉祀,刘英子孙为祀丞。先是两家争袭不已,尚书王翱等具洪武以来授袭之详以闻,遂著为令。—《明宪宗实录卷十七》
还有一则轶闻,说的是汪文原名曹秀,朱元璋为了纪念汪氏老母,这才将他改名为汪文。所以凤阳民间至今还有“洪武改姓,曹汪一家”的说法,至今当地还有两姓之间不得通婚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