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八月二十二日清晨,大雨倾盆。北京紫禁城御花园西面的乾西四所(今建福宫附近)内,有一个女子从屋中缓慢地匍匐而出。她已经忍饥挨饿了十多天,但强烈的求生欲驱使着她爬到屋檐下,用手接住滴下来的雨水大口啜饮起来。
乾西四所是整个紫禁城中最偏僻的地方,住在这里,就相当于被打入冷宫。当天巳时(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明熹宗朱由校接到报告,裕妃张氏在冷宫中去世。在明末诸生秦兰徵所撰的诗集《天启宫词》中,有一首就描述了张裕妃死时的凄凉景象:
何事丹陵迟暮生,葳蕤独闭未全明。伤心饮彻檐头水,万岁潜呼三两声。
今北京故宫内建福宫建筑群
那么明熹宗为何要对这位张裕妃如此冷酷无情?她的死究竟是咎由自取,还是如东林党人所说,是遭大太监魏忠贤陷害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假孕争宠还是遭人陷害?张氏,生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七月十九日,顺天府涿州(今属河北省保定市下辖涿州市)人张世登之女。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八月,七岁的小张姑娘被选入内庭,充当皇长孙朱由校身边的宫女。
朱由校虽然并非嫡子,好歹也是皇太子朱常洛长子,堂堂的皇长孙。然而他的皇祖明神宗朱翊钧并不喜欢皇太子,连带着也更喜欢隔壁三叔家的朱由崧。好在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的时候,三叔福王朱常洵终于离开京师,前往封国洛阳就藩。压在太子乃至皇长孙胸口的一块巨石才算落了下来。
福王朱常洵剧照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大明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神宗朱翊钧驾崩。八月初一日,皇太子朱常洛即位。不过这位战战兢兢了近二十年的皇太子,却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就于九月初一日驾崩,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庙号光宗。
九月初六日,十六岁的朱由校继位,即明熹宗。此前光宗登基后将明年的年号定为了泰昌元年,但熹宗显然不可能再使用他老爹的年号,那怎么办呢?为了避免光宗成为本朝唯一没有年号的皇帝,大臣们想出了一个折中办法:自光宗登基之日起至当年年底称为泰昌元年,登基之前仍为万历四十八年,明年年号则为天启元年。
从宫女到裕妃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五月十五日,内阁首辅叶向高因为撰写裕妃册文而被赐予银币。五月十八日,叶向高又和另一位重量级人物英国公张惟贤出任正副使,持节册封张氏为裕妃。册文中的一句“后昆惟裕徵麟趾以开先”,说明张氏是因为怀孕而封妃。
张裕妃剧照
熹宗继位之后迟迟没有子嗣,直到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十月,慧妃范氏才生下皇长女永宁公主。范氏也是宫人出身,因为怀有身孕并且脉象稳定,于天启二年七月被册封为慧妃。按照这个时间差进行推测,张裕妃的临盆时间应该在天启三年八月。如果她能生下皇长子,无疑将彻底改变她的命运。
然而时间转眼到了八月,张裕妃却一点看不出有临盆的迹象。熹宗让乳母客氏以及大太监魏忠贤去查证,报上来的结果是张裕妃根本没有怀孕。皇帝勃然大怒,立刻下旨将张氏剥去冠服,打入乾西四所冷宫之中,其原本宫中的宫人、内官全部逐出宫外。
裕妃张娘娘者,已有身,铺宫膺册妃礼毕,逾期久不乳,且有违言。客氏、逆贤恚其异己,于先帝前力赞之,仍矫旨将宫人、内宫俱逐于外,绝其水火,独将妃封闭宫墙之内,无所饮食。—《酌中志卷八·两朝椒难纪略》
据张裕妃墓志铭记载,她被革去冠服的时间是八月初八日,断绝饮食十四天后,才于八月二十二日去世,年仅十八岁。
明熹宗剧照
到底有没有怀孕?
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六月,东林党人、左副都御史杨涟写了一封著名的奏疏:《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对司礼监太监魏忠贤进行弹劾。其中的第九条大罪,就事涉张裕妃:
裕妃以有喜得封,中外欣欣相告矣。忠贤以抗不附己,嘱其私比捏称无喜。矫旨勒令自尽,不令一见皇上之面。昔尧以十四月而生。假令当日裕妃喜在,安知不为尧母?是皇上又不能保其妃嫔矣。大罪九也。—《杨忠烈公文集卷二》
张氏因为有孕而受封,这是朝野的共识,也是当时的惯例。在杨涟,或者东林党人的眼里,张裕妃是被魏忠贤矫诏勒令自尽,明熹宗压根就不知道这件事。至于理由,无非是指张氏不肯阿谀奉承魏忠贤以及客氏而已。
然而即使如此,杨涟也不能否认张氏足月以后未能临盆的事实,所以拿“尧以十四月而生”来进行狡辩,目的自然是指控魏忠贤害死了一个本来可以称为尧舜之君的皇子。就在张裕妃死后两个月,皇后张氏生下皇长子朱慈燃,然而生下来就是死胎。皇贵妃范氏紧接着生下皇次子朱慈焴,此时仍然在世。
魏忠贤剧照
换句话说,张裕妃如果生下皇子,那就是皇长子。加上皇后嫡子夭折,日后这位皇长子就很有可能继承大统。所以杨涟将其比作怀胎十四个月 才出生的帝尧,希望能引发熹宗的愤怒,坐实魏忠贤的罪行。
然而熹宗对子嗣极为重视,出生即夭折的皇长子都被追封为皇太子。在当时怀孕的诸妃之中,张裕妃最有可能生育皇长子,他对此事怎会不重视?杨涟用“尧以十四月而生”这样的话来糊弄老百姓还成,熹宗会相信吗?更何况日后张裕妃在冷宫中忍饥挨饿十多天,孩子都没有流产?那只能说明一个事实:张氏根本没有怀孕。
谁是幕后黑手?
《明史》说张裕妃“性直烈”,这简直就是个笑话。这位姑娘从小进宫,万历朝后期的国本之争凶残无比,连皇太子本人都差点被人在宫中打死。这一年张姑娘已经十岁,不会一点记忆都没有吧?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长大的小宫女,你把她想象成一朵性格刚直的白莲花,是有多天真?
如果按照上文的分析,张氏确实没有怀孕,那么问题就来了,要想在那么长的时间里一直瞒着皇帝,光靠她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太医、内官、宫女有一个说漏嘴,立时就是杀身之祸。
客氏剧照
那么会不会是魏忠贤和客氏联手呢?二人安排张氏和熹宗滚床单,然后串通上下人等称其有孕,似乎并不困难。等到临盆之际,实在不行的话,就从外面抱养一个男婴进宫就是,毕竟日后东林党人就这给魏忠贤加上过这个罪名。但是老问题,他们图什么?熹宗此时还不到二十岁,难道两个人有先见之明,知道他四年以后就会驾崩,所以先提前安排一个接班人?当年世宗、神宗继位十年以上没有子嗣,不也过得好好的?
笔者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度东林党人,因为这帮人基本没有底线。他们指责别人的事情,基本就是他们曾经做过,或者打算去做的事情。所以换句话说,张裕妃假孕争宠的幕后黑手,会不会就是东林党人?
对于杨涟的弹劾,熹宗的处置尽显其成熟老辣的政治手腕。他一面传谕内阁,对杨涟进行斥责:“内论中宫、皇贵妃并裕妃事情,乃宫壶严密,况无指实,外廷何由透知?” ,但是事实上只是对其敲打一番,“姑不深究”。然而对于魏忠贤辞免东厂提督的奏疏,熹宗又让内阁拟旨对其进行挽留。
杨涟剧照
东林党人是推动熹宗继位的功臣,而且在朝中势力又大,皇帝暂时并不想跟他们翻脸。但是熹宗一直在暗中准备,并且于当年十月正式对东林党出手,一举将其彻底压制。
结语:张氏死后,并没有以妃嫔礼葬于金山,而是像普通宫人一样在净乐堂火化。净乐堂位于西直门外,是无资格获得墓地的太监和宫女火化之处,可见熹宗对张裕妃的痛恨。熹宗驾崩后,其弟信王朱由检以兄终弟及的方式入继大统,即崇祯帝。
这位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被东林党人忽悠瘸了,登基伊始就除掉了魏忠贤及所谓的“阉党”。至于当年被用来炮轰魏忠贤的工具人,张氏也得到了平反,被重新迁葬于金山,追谥悼顺,称悼顺裕妃。
由于受某些史书的影响,我们一直低估了熹宗对于魏忠贤的掌控力,以为他只是个被权监玩弄于股掌之中的木匠天子。而在明末朱长祚所著的《玉镜新谭》之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显示了熹宗狠辣的一面。
魏忠贤掌握大权之后有段时间确实有些飘,有一次竟然骑马从熹宗面前经过。结果皇帝弯弓搭箭,直接一箭射死了魏忠贤的马予以警告。这样一个皇帝,可能会被魏忠贤蒙蔽么?废黜乃至处死张裕妃的决断,只可能出自于熹宗本人。
一日走马于帝前,全不畏至尊,威严之下,募地加鞭,腾空飞过。上为之震恐,亲挽御弓,射杀其马。—《玉镜新谭卷五·走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