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懿王朱俊杖:老爹不靠谱差点没能袭爵,大同兵变又让他狼狈出逃

楼哥看明史 2025-01-10 21:34:40

前言:嘉靖三年(1524年)十一月初七日,大同边军火烧县衙,随即又包围了代王府,要求代王朱俊杖出面为他们求情,不然就要鱼死网破。代王殿下肝胆俱颤,假意敷衍一番后,连宫眷都不管不顾,仅仅带着两个儿子泰顺王朱充燿、河内王朱充爔,趁着夜色逃往宣府避难。

初大同叛卒聚众围代王府,迫王具奏请赦。声言若不获赦,当尽灭王。王恐,因弃宫眷,携宝符,及泰顺王充燿、河内王充爔,夜亡走宣府以避之。上命镇巡官礼遇之,因赐书慰王。—《明世宗实录卷四十六》

大同代王府

那么朱俊杖是否能够重回大同府?这位代王殿下这一生又有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艰难的袭爵经历

说起朱俊杖,不得不先聊一聊他的父亲朱聪沬。

代藩始祖朱桂,大明开国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封为豫王,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改封代王,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之国大同府。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朱桂去世,谥曰简。

朱逊煓,代简王嫡长子,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封为代世子,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去世,谥曰悼戾。朱仕壥,悼戾世子庶长子,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代世孙,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袭封代王,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去世,谥曰隐。

代王府承运殿

朱成錬,代隐王嫡长子,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封为代世子,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袭封代王,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去世,谥曰惠。

朱聪沬,代惠王庶长子,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封为武邑王。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因为醉酒殴死乐工,被宪宗朱见深下旨革爵。代惠王去世后,朱聪沬戴平巾摄事主祭。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朱聪沬又因为“居丧无礼”,被孝宗朱祐樘直接废为庶人,并宫眷迁至太原城内居住。

上曰:“聪沬稔恶弗悛,故违祖训,难居藩辅。降为庶人,并宫眷迁之太原城内居住。”敕乐昌王聪涓摄管府事。—《明孝宗实录卷四十》

代王保卫战

代惠王共五子,均为庶子。由于长子被废,次子夭折,所以伦序最近的代藩宗室就是目前“摄管府事”第三子乐昌王朱聪涓。换句话说,如果朱聪沬这一脉不能自救的话,代王的爵位很可能会转移到乐昌王这一脉。

孝宗朱祐樘剧照

考虑朱聪沬罪孽深重,烂泥扶不上墙,他的生母代惠王夫人王氏打算用大孙子朱俊杖来曲线救国。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六月,经过一番串联,王氏,以及代藩各郡王、将军轮番向朝廷上奏为朱俊杖求情。认为朱俊杖年龄尚幼,并无罪过,希望能让他重回大同生活。

至是母夫人王氏,及各郡王、将军为其子俊杖累陈哀恳。谓俊杖为代惠王嫡孙,方聪沬犯罪时尚幼,未有知识,乞令回本府居住。从之。—《明孝宗实录卷五十二》

朱俊杖生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父王被废为庶人的时候他才十一岁,确实有些无辜,所以孝宗同意了王氏的请求,允许其返回大同。

到了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二月,王氏得寸进尺,奏请允许朱俊杖袭封代王,或者至少“封世孙以典宗祀”。如果是这个要求还不算过分的话,接下来她想让朱聪沬也回大同的请求,还是触犯了孝宗及礼部官员的底线,宗亲和府部大臣给出的结论是“难允所请”。

大同代王府大门

所谓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当年四月,王老太太改变策略,炮轰乐昌王“署理代府事不便”,接着请求赦免朱聪沬,再封其子朱俊杖为代王“以奉祀事”。代藩宗室屡屡“阖府奏保”,让孝宗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最终他做出妥协,命朱聪沬为“革爵武邑王”,在太原府冠带闲住。封朱俊杖为武邑王长子,管代府事。乐昌王朱聪涓回本府,自此以后“不得预代府事”。

而在当年年底,朱聪沬写了一封言辞哀恳的奏疏给孝宗,居然就此得以“回本府闲住”,也就是可以结束在太原的流浪生活,重返大同。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朱聪沬的七叔枣强王朱成釨上奏朝廷,请求让这个大侄子复爵,被孝宗严词拒绝。

己酉,代府枣强王成釨再奏乞复武邑王聪沬之爵,且欲自来京陈其事。上曰:“聪沬有罪降革,难以嗣爵。枣强王何为烦词奏扰?又欲违例来京?不许。”—《明孝宗实录卷八十六》

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三月,革爵武邑王朱聪沬去世,终年三十五岁,谥曰怀隐。此时王老太太再次出面,奏请让朱俊杖“袭祖爵”。

朱聪沬死后,朝廷对其“赐祭葬如制”,又给了谥号,实际上就是承认了朱俊杖袭爵的合法性。所以王氏以祖母的身份上奏,孝宗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了此事。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十月,阳武侯薛伦持节充正使,吏科左给事中甯举充副使,册封朱俊杖为代王,夫人张氏为代王妃。朱聪沬也因此被追封为代王,谥曰思,谥法“追悔前过”曰“思”。

武宗朱厚照画像

朱俊杖能够逆袭成为代王,其祖母王氏厥功至伟。而这个大孙子也很会投桃报李,奏请册封祖母为代惠王次妃。礼部对此强烈反对,认为没有先例,但即位不久的明武宗朱厚照却破例同意。

丁巳,代王奏请进封祖母夫人王氏为代惠王次妃。礼部覆议著令有子为生母请封,无孙为祖母请者。诏特许之。—《明武宗实录卷十四》

大同之乱的冲击波

大同地处边关要地,屡屡受到蒙古骑兵的袭扰。当年明英宗朱祁镇之所以要御驾亲征,正是因为瓦剌太师也先南侵大同,接连歼灭明军主力所致。甚至于当时的代王朱仕壥,还亲自在大同城头见到过已经成为俘虏的英宗皇帝。

武宗朱厚照剧照

而在武宗即位后,曾经考虑过将代藩整体南迁,但却遭到了内阁的强烈反对。我们实话实说,武宗让代藩迁国,估计是想自己去亲自坐镇大同。内阁显然看出了皇帝的意图,这才坚决不同意。

今代府十余年前所生子已五百七十余人、女已三百余人。岁复一岁,益加众多,比之三府事体大有不同。若欲别迁,其亲王、郡王必须盖造殿宇,将军、中尉、仪宾以下亦须给之房屋。今公私耗竭,军民困惫,不知此费从何出办?—《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二》

但是武宗控制兵权的意愿不容干扰,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八月二十三日,朱厚照从德胜门出城,经居庸关抵达宣府。九月十九日,皇帝亲率大军驻扎于阳和城。

十月初,明军与入寇的五万蒙古骑兵在应州(今山西应县)展开大战,连皇帝本人都亲手斩杀一人,史称“应州大捷”。十一月初一日,武宗驾临大同,见到了代王朱俊杖。

甲申兵变

武宗的努力,显然动了文官集团的蛋糕,所以他最后死得不明不白,也就不难理解了。更绝的是,武宗无嗣,文官们宁肯找他的堂弟朱厚熜来做孝宗的过继子,也不愿意为他立嗣。所以在明世宗嘉靖朝初年,文官们重掌大权,包括大同边军在内的大头兵的好日子又到头了。

大同古城

嘉靖三年(1524年)八月初一日,由于新任大同巡抚张文锦处置失宜,震动朝野的“甲申兵变”爆发。叛军烧毁大同府,放出囚犯,张文锦惊慌之下,藏匿到博野王府。时任博野王朱聪溙,代王朱俊杖堂叔,在叛军的威胁之下,也不敢庇护张文锦,张大人就此被乱刀分尸。

文锦仓卒踰垣,避匿宗室博野王所。叛卒拥众围王,索文锦曰:“巡抚不出,我且焚王宫。”王惧,出文锦。杀之,亦裂其尸。遂发武库兵,伏甲胄,闭诸城门,焚镇守总兵公署。太监、总兵官俱走免。—《明世宗实录卷四十二》

为了避免形势恶化,朝廷不得不颁布赦免诏书,叛军才暂时偃旗息鼓。然而到了十一月份,回酋速坛儿等率二万骑兵寇边,朝廷派辽阳参将李贤所部赴甘肃增援。途经大同之时,叛军不让李贤入城,双方爆发骂战。

世宗朱厚熜画像

恰好此时户部买粮银押送至大同,叛军却以为这是发给李贤所部镇压他们的赏银,顿时鼓噪起来,新一轮兵变爆发。十一月初九日,叛军烧毁大同县衙,杀害知县王文昌,随即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这一次朝廷失去了耐心,世宗命户部左侍郎胡瓒兼左佥都御史,总制宣大军务。都督鲁纲出任总兵官,率领京营精兵三千人、蓟镇精兵三千人,连同宣府所处边军,进驻阳和,准备武力平叛。朝廷此举,其实已经有了放弃代藩宗室的打算,故而朱俊杖不得不连夜出逃。

大同城内亲王宗室及镇巡三司官、吏士、民兵,进恐不能保全,固当顾虑。然此寇不除,则羽翌愈大,养乱愈深,将遂不利于国家,轻重之际又自较然。况此寇顾恋妻、子,或冀亲王宗室如前疏救,必不敢轻犯。—《明世宗实录卷四十五》

大同代王府

当年年底,右佥都御史、大同巡抚蔡天佑,总兵官桂勇设计擒杀了叛军首领郭鉴、柳忠,事态才算得到初步的平息。

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正月初二日,代王朱俊杖携二子,由宣府重返大同,世宗赐银百两、纻丝四表里予以慰问。

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十月十六日,代王朱俊杖去世,终年四十八岁,谥曰懿,谥法“柔克有光”曰“懿”。

结语:朱俊杖的一生,其实并不算幸福。在他小的时候,老爹犯事被废为庶人,他作为代王长孙,却始终生活在不能袭爵的恐惧之中。好不容易成为了代王,又碰上武宗皇帝那位好战分子,三天两头带兵到大同附近转悠,连带着朱俊杖也睡不好觉。

等到世宗即位后,又发生了大同兵变,年近半百还要挣扎着逃命,想想就惨。其实根据兵变的亲历者韩邦奇在其所著的《大同纪事》中写道,代王殿下曾用梯子爬到宫墙之上,和他商讨如何平乱。在如此严峻的局势下,朱俊杖在大同坚守了几个月,直到朝廷方面大军压境,这才被迫出逃,已经算得上是有胆有识。

太原皇庙:明代亲王府家庙旧址

最后说个代懿王身后事,根据诸侯五庙的原则,代王府家庙之中只能供奉五块先祖牌位,朱俊杖这一死,数量就超标了:简王朱桂、戾王朱逊煓、隐王朱仕壥、惠王朱成錬、思王朱聪沬、懿王朱俊杖。

礼部经过一番商议,认为简王作为代藩始祖,应该百世不祧。但是诸侯没有祧庙,折中办法就是将懿王神主入祔,戾王神主祔于简王之室。世宗对这个方案表示认可,由此也成为各地宗藩家庙迁祧制度的执行标准。

今代府之庙当以始封简王居中,百世不迁。次戾王、隐王、惠王、思王为五世。今懿王入祔,则戾王当以亲尽而祧。但诸侯无祧庙,戾王神主宜祧祔入简王之室,置襩藏之。隐王、惠王、思王以次上迁,而懿王神主并祔于第五庙。每岁暮则出祧主,行合祭之礼,庶于礼制隆杀得宜。—《明世宗实录卷一百》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