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问陈诚占据哪些地方可平定天下?老蒋用井字揭秘

缘史记 2025-04-02 15:33:33
前言

1946年 - 1949年,有一场对中国人民命运至关重要的战争打得热火朝天,那就是咱党为解放全中国跟国民党打的解放战争。这仗打了三年,最后咱军队赢得特别漂亮,这期间局势变化多端,各种各样的人物也留下了一堆逸闻趣事。

历史上有记载,解放战争那时候,国民党的总裁蒋介石,他为了全国的局势,向自己的心腹陈诚讨主意。蒋介石就问陈诚,国民党的军队得占住哪些地方,才能够掌控天下的局势,最后把解放军给打败?

被问到这样的问题,陈诚可不敢大意,琢磨了好一阵子才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老蒋一听就哈哈笑了起来,接着在军事地图上写了个“井”字,还指着陈诚说,这里头可有平定天下的秘诀。

那陈诚是咋回应蒋介石的?这个“井”字背后到底藏着啥深意?蒋介石说的平定天下的法子有没有道理?下面咱们就走进解放战争,体会一下历史的趣味。

【一心独裁,开启解放战争】

1945年,日本天皇宣告无条件投降,在中国人民顽强抵抗之下,日本侵略者最终被逐出神州大地。那时的中国,遭受战火蹂躏长达数十年,国内民众对战争厌恶至极,大家都迫切渴望和平。

可国民党的领导人蒋介石,他老是排挤那些跟他意见不合的人,一门心思就想独裁专制。最后,他都不管国家的整体利益了,就那么强横地对我们党发动了战争。

日本战败以后,国家最大的外患没了,国民党和我党之间的气氛就变得特别紧张,就像剑拔弩张似的。

早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蒋介石就弄出个“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他眼里,我党就像“眼中钉”“肉中刺”一样,他恨不能马上把我党除掉。

可是,国内抗日的情绪那是嗷嗷高涨,蒋介石没办法,只能把重点放到抗日这件事上了。但他心里,一直都在盘算着怎么“剿灭共匪”,在背地里搞了不少小动作。

抗日战争刚一结束,全国老百姓都盼着能过上和平又安定的日子。那时候国内那些有见识的人,大多都认可共产党提倡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觉得国内现在最急需的就是和平稳定,得把经济建设和民生恢复当成首要任务。

就为这事儿,1945年8月底的时候毛主席还亲自跑到重庆去了,那可是龙潭虎穴,直接就去跟蒋介石谈判了。咱党想要和平建国的诚意那可真的是满满的。

蒋介石可没把民族发展当回事儿,所谓和平建国就是他弄出来的幌子罢了。重庆谈判的时候,他又是调兵又是遣将,安排军队部署,偷偷把原本抗日的力量转了方向,冲着咱们党来了,这就是在为发动内战做充分准备。

后来在1946年的时候,蒋介石指使他手底下的军队去攻打中原解放军,全然不顾天下人的反对,就发动了长达三年的内战。

上党战役作为第一战打响之后,解放战争就开始了,这一打就是三年。

蒋介石作为主要发起者,他怎么都想不到。战前国民党军在兵力、装备等各个方面都占优势,可为啥短短三年就被解放军打得稀里哗?在打仗的时候,老蒋还提出“井”字论,觉得天下大势都在他的掌控之下。

【委座问计,陈诚发表见地】

内战刚爆发那会,蒋介石心里那叫一个自信满满。为啥?一方面,他觉着自己在重庆谈判的时候就已经把部队的调动都安排妥当了,再看看他手底下的国民党军,人又多,装备又精良,跟他眼里从山沟沟里出来的“共匪”比起来,那可强太多了,都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陈诚,字辞修,在黄埔军校读过书。毕业之后就跟着蒋介石了,大家都把他叫做蒋介石的“智囊”。他很有政治方面的头脑,做事的时候想得特别周全,最关键的是,他对蒋介石那叫一个忠心耿耿,所以一直以来都很受蒋介石的器重。后来蒋介石退到台湾去了,这时候的陈诚在国民党里就成了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

这一天,蒋介石把陈诚叫到作战室商量军事方面的事儿。那时候,解放战争打得正热闹,可蒋介石还在那儿做着统一天下的美梦。陈诚一到作战室,蒋介石就直截了当地问陈诚对天下局势有啥看法,说:“辞修,你觉得咱们占了哪些地方就能平定天下了?”

陈诚听到这个问题,哪敢马虎,眼睛盯着墙上的军事地图琢磨了一会儿,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陈诚答道:“委座,我觉得只要占了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北平这五个城市,咱就能平定天下。”

陈诚的看法是有些道理的。这五个城市在当时都属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经济很繁荣,人口也多,还集中在我国东部,基本把东部区域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都稳住了,在全国的影响力可不小。要是能紧紧把这五个城市抓在手里,那就相当于握住了国内的大部分资源,平定天下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

可是蒋介石听了之后,只是哈哈一笑,并不认同。接着他又说道:“辞修,我问过好多人,得到的回答大多跟你一样,都是要占据这些大城市。这想法有那么点道理,但是你们的眼光还是太狭隘了。”

随后,他一转身就在军事地图上大大地写了个“井”字,然后指着这个字,对满脸疑惑的陈诚说道:“我觉得,平定天下的秘诀就在这个‘井’字当中。”

蒋介石画的这个“井”字到底都包含啥地方?他说的平定天下的法子又是什么?

【驳倒陈诚,井字揭秘局势】

蒋介石在军事地图上写了个“井”字后,瞧见陈诚还是一脸茫然,就先问道:“辞修,我来问你,李德邻、白健生他们桂系,第二次北伐完了以后,不也占了这五个城市吗?还逼我下了台,可最后咋样了?”

陈诚一声不吭。桂系部队把城市占了没一会儿,蒋介石的支持者就过来了,接着李德邻的桂系就被围得死死的,没办法只能再请蒋介石出来主持大局。

这样的结果陈诚心里当然清楚。蒋介石这么一反问,一时间可把陈诚问得没话说了。接着,他瞅着蒋介石写的那个“井”字,就问道:“委座,那您的高见是啥……?”

蒋介石见驳倒了陈诚,就美滋滋地接着讲:“辞修,你瞧这地图上这个‘井’字,它是由纵贯咱们中国的平汉、津浦这两条铁路,还有横贯神州大地的长江,以及和长江平行的陇海铁路构成的。”

说到这儿,蒋介石停了一下,好让陈诚能有时间思考,接着又说道:“咱们只要紧紧把控住这个‘井’字,不停地往四周扩展延伸,就能掌控更广大的地盘,进而完成戡乱剿匪的党国大业。”

长江有好多航道,水运特别发达,要是再加上另外三条铁路,国民党军要是能把这些都紧紧抓在手里,那确实能让军队的机动性大大提高,这样就能控制住“井”字范围内的大片地方。

蒋介石却忽视了一个事实:打仗输赢可从来不是光看军队有啥武器装备,或者占了哪些战略要地就成的。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人,而蒋介石最后失败的根子就在这儿。

据说在1945年毛泽东去重庆和蒋介石谈判的时候,蒋介石提出让解放军缴械,归国民党统治。主席就开玩笑似的反问:“要是我们(解放军)归顺了,那我能当个啥职位?”

解放战争那几年过去之后,解放军把国民党军打败了,蒋介石,就被毛主席赶到台湾省当省长去了,这样的结果真的很值得玩味。

【回顾战争,得民心得天下】

都到现在了,解放战争离咱们已经过去好几十年了,可这战争背后有不少东西值得好好琢磨。蒋介石最后逃到台湾去了,这个结果,当时可让很多人都没想到。你看,打仗的双方,一边是装备特别好、还受过系统训练的国民党军队,另一边,是兵力和武器都不占优势的解放军,咋就输了?

嗨,你知道吗?答案就在唐太宗那句超有名的话里,“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管啥时候的历史,人民,永远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站在人民这边,才能得到历史的认可。

蒋介石难道就是个把开战前的大好局面搞砸的无能之人吗?并非如此。他作为国民党的老大,还是有能力的,起码不是个庸才,从老蒋的“井”字论就能看出来。

蒋介石最后为啥失败?一方面,他的竞争对手的领导毛主席那可是一代伟人,军事才能超厉害。不过更关键的是,蒋介石想搞独裁,这是违背人民意愿的,还顶着人民的压力硬要发动战争。

军旅作家王树增有这样的记载: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那些军政高官都忙着进城“接收”财产。可这个时候在延安,大家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为大多数人谋取利益这样的政治诉求,这可得到了中国人民广泛的认可与拥护。

解放战争被叫做人民战争,解放军就是人民的军队。人民军队的根基深深扎在人民这片广阔深厚的大地上;人民战争能够创造胜利的奇迹,这力量就来自人民的伟大之处。

哈尔滨市顾乡区靠山屯来的一封信,就充分体现出人民迫切希望我党取得胜利的强烈要求。

想当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一下子就把封建和半封建的土地剥削制度彻底给废了,这样一来,亿万农民盼了千百年的“耕者有其田”的心愿就真的实现了。就在1947年9月10日那天,有个农民就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毛主席,要是没有您,我们可真得饿死。这下可好了,我们都翻身,土地分到了,马也分到了,衣服和粮食也分到了,吃的穿的都有了,大家也都团结在一起了……

现在,这封信就陈列在西柏坡纪念馆的展室里。从信的字里行间,能满满感受到那些曾经备受压迫的农民分到土地后的那种高兴劲儿,还有他们打心底对咱们党的感激。这么一看,解放战争里最后解放军为啥能逆势取胜,这事儿也就很清楚。

【结语】

从古至今,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解放战争就是个超典型的例子。蒋介石,根本不管老百姓渴望和平的想法,就想自己大权独揽,最后肯定是失败的结局。再看看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时候以人民为中心,努力维护老百姓的利益,结果创造了“仗越打己方人越多”的奇迹,稳稳地得了天下。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都七十多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当年比,那可不知道提高了多少倍!再回头瞧瞧当年蒋介石那想用“井”字定天下的想法,我们就一下子明白过来了:天底下哪有什么战略要地能一下子就平定天下的?得到老百姓的心,这才是平定天下的根本!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