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被派去南京,许世友不解,李:你知道毛主席为何派我过来吗

缘史记 2025-04-09 10:09:11
前言

许世友可是大名鼎鼎的开国上将,他特别爱喝酒,打起仗来那叫一个勇猛,在军队里名气可大。

李德生可是咱们国家的开国少将,后来,他为咱们国家的军队建设那可真是出了大力了。

两人在军队里都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们俩之间到底有啥交集?

【李德生和许世友的“人生交集”】

早些年的时候,许世友和李德生互不相识。不过,许世友的大名在李德生那里可是响当当的,李德生知道许世友是个特别爱喝酒的传奇猛将。

抗日战争那时候,李德生参加了好多有名的战役战斗,像夜袭阳明堡、响堂铺战斗,还有百团大战之类的。他还成功粉碎了日军好多次大规模的“扫荡”,就因为这样,他得到了上级的奖励。

解放战争的时候,李德生那时候都已经当上团长了。他带着部队参加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等等好多战役。而且,他还攻占了双堆集东边特别重要的核心阵地,这可不得了,对把黄维兵团全部消灭,还有淮海战役取得胜利,那是做出了超级重要的贡献。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李德生投身到了这场战争当中,他从12军35师的师长一步一步成长为副军长兼参谋长。

上甘岭战役的第二阶段特别有名,李德生接到命令后,带着部队拼死作战。敌人猛攻了数百次,都被他们击退了,就这样,上甘岭战役最终胜利了。

在这个阶段,许世友统兵那叫一个神。许世友比李德生可是大了11岁。李德生从朝鲜战场回来后,就带着12军在浙江金华、江西上饶等地方驻守着。按照当时的编制,他们都归南京军区领导。

许世友,他就是南京军区的司令员。

许世友和李德生都是河南老乡,不过在这个阶段,许世友才刚刚开始熟悉李德生,他俩性格各有各的特点。

许世友属于那种疾恶如仇的人,脾气特别火爆,在军队里可出名。

不管是谁,只要犯了错,他都会一点儿情面不留地批评。要是后来发现是自己错了,就会马上改正,虚心地认错。

李德生平时特别和蔼可亲,人也很厚道。他碰上犯错误的下级,总会耐心地谈心,不怎么发脾气,总能让人心里服气。

李德生的下级老是讲:“李德生这人肚量可大,也特别善于团结大家。”

李德生和许世友之间,有过一些特别有趣的交集经历。

1960年的时候,军委想要加强苏北地区的战略防御,就专门把12军从浙江调到苏北去了。

浙江地区跟苏北比起来那可是“鱼米之乡”,物质方面根本没法比。

军委也想到了,12军在浙江待久了,刚去苏北可能会不适应。于是就定了这么个规定:12军能带上铺板和一部分营具,还能把一到两个月的粮食、柴草带够。要是到了苏北再大量采购的话,对当地居民可就是个负担。

一看到这样的规定,又想到马上就得出发了,12军的战士们就一个个地开始做准备了。

可是,他们察觉到苏北防区的地面大多是黄土,连基本的营地条件都不具备,然后就开始想办法了。

思来想去后,12军的战士们打算从浙江带出一部分草皮,这样到了苏北就能改善营区环境了。

等一切都准备好了,12军就能出发。

12军的领导干部和浙江当地党政机关的干部关系特别好,两边都交往6年。12军突然要离开,浙江当地的干部们那叫一个舍不得。为了给老朋友送行,地方领导专门给12军安排了一场告别招待活动,规模还挺大的。

结果,后来就传出了这样一种说法:12军转移的时候,把当地的大米白面、柴草全都带走了,甚至连浙江的地皮都想一起带走。

甚至还有人把这次招待会叫做“三级国宴”。

消息没多久就传进许世友耳朵里了,他那暴脾气一下子就蹿起来了,立马派人赶快把李德生叫过来。

【许世友:李德生是一位好同志】

许世友本就出身穷苦人家,他打心底里厌恶那种“贪图享乐”的行为。

实际上,事儿可不像许世友想的那样。李德生也是从贫困家庭出来的,他和许世友的观点是一样的。

李德生刚到南京,许世友一见到他,马上就说:“李德生,你有啥可骄傲的?你哪来这么大的胆子?派你们去苏北是打仗的,你是去享福的吗?现在你们下面有享乐的想法,还是你们军的领导有这种想法?”

许世友一怒之下,根本就没给李德生解释的机会。

李德生心里也挺郁闷的。他心里明白,许世友说的不是那么回事儿,但是当时许司令正在气头上,这时候去解释,那可不就等于“火上浇油”嘛。

再说了,李德生对许世友的了解,打红军时期就开始了。他晓得许世友的不少事儿,也清楚许世友不是那种蛮不讲理的人,于是就静静听着许世友把话全说完。

过了一阵儿,李德生瞅见许世友的火气消下去不少了,这才主动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给讲明白了。

许世友听了之后,也觉得自己错怪李德生了,于是就对他讲:“嗨,我好久没去苏北那边逛逛了,得找个时间,抽空去苏北那地儿转转瞅瞅。”

没过多久,许世友就领着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的一些领导同志,到苏北十二军的驻地视察去了,还当场解决了部队不少实际问题。

直到这时他才搞清楚,军委当时定下的规定,真的有着很强的实际依据。

许世友还专门想到了李德生,他觉着当时对李德生的批评实在是太过火,还夸奖说:“没料到,李德生脾气这么好。”

毛主席跟许世友之间感情可深了。早在1967年的时候,毛主席到了上海,专门派自己的专机把许世友接到上海来谈话。

两人唠了老半天,他还讲:“许世友那可是个代表。”

后来,许世友生病的那段日子,老是在家喝酒来解愁闷,这事儿,根本就不可能瞒着毛主席。

毛主席得知后心里也很不好受,他能体会许世友碰到烦心事时的心境,毕竟老话说“闷酒喝多了伤身体”,所以,毛主席也打算想点法子来安慰许世友。

毛主席知道许世友和李德生关系很不错,就专门让李德生去南京,劝许世友少喝点酒。

李德生一接到命令,就坐飞机赶到南京去了。

许世友一听说李德生要来,就专门跟手下人嘱咐:等李德生到了以后,把他安排在离自家最近的招待所里。

李德生到南京之后,许世友马上就前往招待所了。

两人一见面,都觉得特别亲切。李德生,很快就把对许世友的关怀和问候传达了过去。不过他又寻思,直接先把毛主席交代的事儿说出来好像不太好。

两人寒暄了一会儿,许世友就拍着李德生的肩膀说:“走,吃饭去。”

两人走进了事先安排好的包厢,李德生一下就瞧见,桌上放着一瓶许世友最爱的茅台酒。

李德生的酒量跟许世友比起来,那可差远了,但李德生喝酒的时候那也是相当豪迈,一点都不磨磨蹭蹭的。

而且,他喝酒是有规律的。刚开始喝酒的时候,他会一杯接一杯地喝,把心里的情绪借着酒表达出来。等喝得差不多了,他就不再喝了。大家都知道他这个习惯,所以也不会去劝他酒。

许世友晓得李德生酒量不咋大,不过,他特别烦那种喝酒的时候扭扭捏捏的人。就因为这个,他跟李德生在“酒脾气”上特别合得来。李德生拿起一杯酒,一口就干了,这时候许世友就会连着喝三杯。

酒喝了不少轮之后,两个人聊得可高兴了。李德生寻思着这时候差不多了,就对许世友说:“你晓得毛主席为啥派我来不?”

许世友一听,开怀大笑起来,爽利地说道:“你讲,你讲。”

说到这儿,李德生又拿起一杯酒,朝着许世友讲:“你瞧,就为了这个。”

许世友有点搞不懂,眼睛看着李德生,盼着他接着往下说。

李德生诚挚地讲道:“主席叫我过来,就是想让我来专门劝劝你。主席希望你往后能少喝点酒,可别老是一个人喝闷酒。这么着吧,打今儿个起,咱们都少喝点。我喝多少,你就跟着喝多少,咱们还是以吃饭为主。”

停了一会儿,许世友像是突然想起了啥事儿,就又对着李德生讲:“我懂了,少喝点儿呗,又不是不喝。我,还是照老样子来,啥时候能喝,啥时候不能喝,我心里可都清楚着。”

聊了一阵儿,许世友忽然也变得严肃起来,他对着李德生,一个字一个字地讲:“你回去跟毛主席报告,我许世友特别感谢他老人家的关怀。往后,我肯定会更加注意的,也请他老人家放一百个心,我许世友对党那可是忠心耿耿的,绝对不会因为喝酒而耽误事情。”

李德生马上就懂了许世友的回应,这两位老战友早就心有灵犀,根本不需要太多解释。

李德生在许世友那儿待了一天就回北京了,还专门单独跟毛主席汇报了南京之行的情况,然后立刻就投入到空军的会议里去了。

就因为一次误会,许世友对李德生的印象那是更加深刻了。许世友看人的眼光可准了,他就觉得李德生这人特别好,带兵有一套,思想还很先进。嘿,你还别说,这个开国少将在新中国发展进程里,那可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73 - 1985年的时候,李德生在沈阳军区当司令员。在他的带领下,沈阳军区搞出了一套作战和设防原则,这套原则特别适合当时东北地区的历史状况。这对东北战略区的建设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李德生一直都把教育看得特别重要,就像对待战略大事一样。他紧紧抓住部队的训练,还有作风方面的培养,部队的战斗力就这样被大大提高了。

这些做法,也获得了邓小平同志的肯定。

1985年11月,李德生由于之前表现特别优秀,被调到新成立的国防大学当党委书记。他和校长张震一块儿,为探索咱们军队高级干部培训的新方法积累了好多珍贵经验,也经受住了改革开放以及军队精简整编的考验。

于是,在1988年的时候,李德生就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1990年4月,李德生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到二线了。他年纪已经很大了,可还是特别关心国家和军队的建设。他和其他老同志一起,创立了全国性的社团组织——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这个联合会,主要就是为了“宣传爱国精神、组织爱国工程、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统一”的。李德生还担任了会长这个重要职位。

后来,他接着发挥自己的余力,特别积极地投入到中共党史、军史的研究工作里去了。他主编了《从郭兴福教学法到科技大练兵》,还写了《李德生回忆录》和《军事思考录》这些著作。对后人来讲,这些可都是特别珍贵的精神财富。

许世友是他的老领导,1985年许世友病逝。邓小平同志经过慎重考虑后,同意许世友土葬,还专门写了“下不为例”,这也算是慰藉了许世友的在天之灵。

这两位老搭档,新中国成立之后都做出了特别大的贡献,肯定会被历史记住的。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