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知道是不是生活条件太好了,我发现,现在的孩子一点都不知道努力。儿子今年12岁,读小学六年级。生活中,他聪明灵活,见人有礼貌,各方面都让我挺满意。可唯独学习,太让我上火了。虽然他每天也是正常上学放学,补课,写作业。但有懒惰的态度打底,一切结果都打了折扣。回家写作业,遇到不会的题,想一会儿还是不会,就直接放弃,等我给他讲。问他为什么不动脑筋想一想,他却说上课没听懂;我让他问问老师,他嘴上答应,就是不问。我要是不给他讲,他自己就打开搜题app,照着答案抄上去。
他也不是完全不学,但都是上课听讲,课后也只是完成作业,根本不想做多用点心,钻研一下。只要在家里,预习、复习是一点也不会做,多一点去提升、去用心的事,就是不做。我也问他:你可以跟妈妈说一下,对于学习,你到底是怎么想的?你自己到底想不想学习好,到底想不想考高分?
他也很肯定地说:“我当然想啊!”这就好办了,既然他也想成绩好,我就多监督他,帮他变得更好!
期中考试后,老师对我说,你家孩子脑瓜很好使,就是学习上比较懒,他要是多用点心,再多花点时间在学习上,成绩进前十名不成问题。听了老师的评价,我更想好好调理下儿子的懒劲儿了。我开始严格看管,要求他写完作业后,再做一张卷子,提前学一部分古文和英语。我也耐心的给他讲道理:优秀是一种习惯,现在努力不偷懒,是为了以后有选择的自由。你不是也想考得好,当第一,得奖状,当学霸吗?
可儿子却很不配合,干脆的拒绝:我现在不想了!我觉得我现在蛮好的,我不想跟他们卷,也不想做这些破题!
儿子被我吼了之后,倒是不敢明目张胆的抄答案了,但学习态度更消极了。写作业时也是无精打采,效率低下,整个人情绪低落。看着儿子懒散消极的样子,我真是感到挫败又无力。本想提升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改掉他的懒病,却适得其反。难道,儿子根本就不是学习那块料?我就应该放低要求,任由他懒下去?
直到我到一个视频,我才明白——原来,很多时候,孩子在学习上的懒,不是他真的懒,而是他根本没有找到,自己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我听到儿子心里想要学得好,就以为这小子终于“开窍”了,就想着要抓紧机会,帮他把学习好好搞一搞。这样一来,我就会以此为“借口”,不断催促他,要求他,盯着他,让他努力、用心学习。但是!我们家长一使劲,“学习”这件事就变味了,变成了我们在安排、指挥孩子,这就是一种“包办”和“控制”!这个过程中,孩子就失去了“自我”,变成了被安排的“提线木偶”!而人是有思想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想要被别人管着、安排着、控制着!哪里有控制,哪里就会有反抗!即使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来帮他的,但是,他更加害怕失去自我,于是就会选择逃避、对抗、偷懒、躺平。
1、多关注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支持孩子决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少安排、少包办,给孩子足够的“掌控感”只有父母真的支持孩子寻找、追求自己的目标,孩子能够追随自己的感觉,这样一来,就会对目标有着十足的掌控感,每一次努力,都能够让达成目标的信心,变得更加强劲。鉴于此,我静下心来,跟儿子再来了一次沟通,我先弄清楚他不想努力的真正原因。他说:“我不想你天天盯着我写作业,一回家就催我,我就想多玩一会,多休息一会。”了解到这一点,我想先跟儿子在学习安排这件事上,达成一致意见:好,妈妈前段时间确实一直都在催你,盯着你,给了你很大压力,妈妈先跟你说声抱歉。既然你不喜欢我的这种方式,那我们可以一起想一下,找到一个你喜欢的方式,你觉得可以吗?
儿子说:“可以。”我接着问他:如果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和安排,你觉得如果想要把成绩搞上去,你可以做哪些事情呢?
儿子想了一下,跟我说:我们老师一直都说,只要我们跟着他,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就可以了!我不想每天做那么多课外练习!我可以做好预习,把要学的内容,先自己看一遍,提升听课的效率,加深理解;我还可以课后复习,然后认真把老师布置的课后练习做好!我觉得,这样就可以把学习搞好的!
我听了他的想法,立即表示肯定和认可:你的安排听起来非常合理,就这样做吧!
儿子后面,按照他自己的安排,认真预习、听课、复习,坚持了一周,他自己做数学作业就像“开窍”了,他非常开心,感觉自己打通了“任督二脉”!儿子说:“妈妈你看我,好像也没多做什么,跟以前比,也就是稍微花了点时间,怎么就变厉害了呢?哈哈......”其实啊,这就是他自己“真正用心”的结果!他自己的安排,是他自己的责任,他就有了自己内在的驱动力!
根据老师的建议,我问儿子:“你自己现在有什么具体安排吗?”儿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买了莫言、老舍、巴金的文集,里面都是故事,既有趣,又能增加文学常识积累。另外,英语每天背5个新单词,数学每天弄懂一道错题。整个过程中,我都是询问儿子的安排和想法,鼓励儿子多思考,多安排。把每个学科做了针对性拆解分析之后,儿子发现,学习任务好像也没那么枯燥、烦累:我感觉以前都是自己吓自己,把目标定的太大、太高,什么事情都没做,想一想那么大的目标,我自己的吓死了!
现在把任务和行动拆解到每一天,这样每一天的难度都不大,任务量也没有增加,孩子学起来既不排斥,也有收获感。基础扎实了,最后的成绩自然就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