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桃花诗竟使其两度被贬,而这背后实则与唐朝政坛曾发生的一次剧变存在关联。
永贞革新,又被称作二王八司马之变,它给刘禹锡的一生带来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堪称是彻底改变其人生走向的一场剧变。
自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便涌现出诸多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主要有三点,其一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其二乃财政方面出现的状况;其三则是宦官专权这一情况,这些问题对唐朝影响深远。
宦官专权一事,乍看之下似乎并非什么严重问题,其危害程度相较于财政危机、藩镇割据而言,好像不值一提。然而,对唐朝皇帝来讲,宦官专权实则是极为重大的事情。毕竟,宦官所带来的祸患,是能够直接对皇帝个人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
那么,唐朝时期宦官专权的情况,为何会具备如此巨大的杀伤力呢?
宦官专权这种现象,在历史的长河中并非罕见之事。像汉朝、明朝都曾出现过,唐朝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唐朝时期所呈现出的宦官专权状况,和汉朝、明朝相比,是存在着明显差异的。
在汉朝与明朝时期,那些宦官即便拥有看似很大的权力,可本质上依旧不过是皇帝的家奴罢了。就如同曹操所言那般,只需派出一个小小的狱卒,便足以将他们制伏。说到底,宦官全然是皇权的一种延伸体现,就好比是皇帝手中的一把利刃。
然而一到唐朝,情形便截然不同了。彼时唐朝的宦官可绝非任人拿捏的软柿子,他们权势滔天,居然能够对皇帝进行操纵,更为甚者,连皇帝的废立之事都能掌控在手中呢。
唐朝宦官能达到极为厉害的程度,这事儿得从唐顺宗的父亲唐德宗那儿开始说起。
唐朝宦官专权的情况,实则自唐玄宗时期便已开启。在唐玄宗当政之时,高力士备受其信任,常代唐玄宗去处理部分政事,由此地位颇高,哪怕是公主与皇子,面对高力士时也都得恭恭敬敬的。
然而,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对其是极为忠心的,并且此人也并非热衷于贪求权势。也正因如此,在这一阶段当中,宦官专权会带来的种种危害并未有显现出来的情况。
唐肃宗时期,李辅国开始得势。此人可不像高力士那般忠心耿耿。据说在唐玄宗退位之后,还曾一度被逼迫着迁居到别苑去住呢,而这竟然是李辅国所提的建议。
当时间推移至唐代宗时期,程元振与鱼朝恩开始掌握大权。此二人权势在手后,那嚣张的气焰愈发浓烈起来,甚至隐隐然流露出一种企图,想要将皇帝架空,进而独揽大权,其行径实在是张狂至极。
然而,唐朝的皇帝们貌似并未从过往中汲取到应有的教训。他们一方面对宦官进行打压,可另一方面呢,却依旧持续重用那些由自己所挑选出来的宦官,如此做法,着实令人费解。
唐德宗时期,情况愈发严重起来。彼时唐德宗遭到藩镇逼迫,不得不出走奉天。在这期间,朝廷的诸多将军表现得极为无能,没起到什么作用。反倒是窦文场、霍仙鸣等几个宦官,始终守护在唐德宗身旁,不离不弃地保护着他。
在那之后,唐德宗内心满是感动之情,思忖一番后觉得终究还是自己身旁之人更为靠谱。于是乎,便将窦文场、霍仙鸣任命为神策中尉,就这样,开了宦官掌控禁军兵权的先例,在历史上留下了这么一笔。
当宦官掌握了兵权后,情况便截然不同了,若是这兵权还属于禁军,那性质更是发生了根本变化。自那之后,唐朝的宦官们便开始肆意妄为起来,他们不但能够肆意插手朝政方面的事务,甚至连皇帝的废立之事,都能够进行干预了。
唐德宗的儿子是唐顺宗,正是他开启了永贞革新。
当爹的行事出了岔子,往往儿子就得跟着倒霉。就好比唐朝那会儿,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诸多弊病丛生。唐顺宗刚登上皇位,便立刻与自己那些心腹之人一道,拉开了旨在解决这些棘手问题的永贞革新的大幕。
唐顺宗有一批心腹之人,其中主要的是王叔文、王伾,另外还有刘禹锡、柳宗元等。由于王叔文、王伾以及刘禹锡、柳宗元格外受到唐顺宗的信赖,故而他们被称作“二王刘柳”,可以说这几人就是唐顺宗心腹中最为关键的核心成员啦。
在唐顺宗尚为太子之时,就已对朝廷的诸多状况忧心忡忡,心想着得采取些举措来改变这一局面。然而,王叔文与王伾却顾虑唐顺宗若是冒然向唐德宗进谏的话,极有可能遭到唐德宗的猜忌,于是便对唐顺宗进行了劝阻。
如此一来,唐顺宗已然继位了。瞧这情形,他们君臣一条心呐,这下总该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了吧?
然而,永贞革新的推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其开展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阻碍与困难,进展得颇为艰难,并未如预期那般顺利地进行下去,而是磕磕绊绊,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状况,致使整个革新行动难以顺畅地开展。
永贞革新开展得并不顺遂,其主要缘由有两点,其一便是所遇阻力极大。据王叔文、王伾以及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商议的内容来看,永贞革新需达成诸多目标,不但要对藩镇势力加以抑制,对宦官群体进行打压,而且还要惩治贪官,取消地方官进献等事宜。
每一条内容无疑都是正确且正义的。然而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如此之多的事情,真的能够顺利推行并取得成功吗?这着实令人心生疑虑。
但凡进行变法革新之举,总归是很难避免触动他人的利益的。更不用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他们试图去压制宦官手中的权力,还要对藩镇的势力加以抑制,基本上每一项举措,那可都是直冲着那些势力的要害之处而去。
而第二个原因呢,则出在革新派团队的内部。就拿他们的信息传递来说吧,真的是特别费事,过程相当繁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推进以及各项事务的开展。
并非是在指责二王或者刘禹锡、柳宗元说他们内部信息传递费事。实际上,这里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大部分根源是在唐顺宗身上呢。
唐顺宗曾历经多年才得以担任太子之位,然而,这太子的身份可绝非是个轻松的活儿。毕竟,太子一旦当的时间长了,往往就会遭到父亲的猜疑与忌惮呢。要是一个不小心应对,甚至连性命都有可能丢掉。
唐顺宗当了多年太子,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他爹曾一度动了废掉他的心思,甚至打算将自己的一个侄子立为太子呢。好在后来有大臣极力反对,这才成功阻拦了他爹这种颇为糊涂的做法。
唐顺宗最终并未遭到废黜,不过在其父亲面前,他多年来始终是谨小慎微,一言一行都极为慎重。许是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心理对身体产生了影响,在公元804年的时候,唐顺宗竟突然中风,连话都难以说出口了。
儿子病得如此严重的状况被唐德宗瞧见后,他心里终是慌乱起来。唐德宗接连数次前往探视儿子,并且四处寻觅有名的医者,只为能让这些名医来给儿子好好诊治一番,盼着儿子能早日康复。
时间一长,唐顺宗的病情依旧毫无好转的迹象。而这情况似乎还产生了连锁反应,他的父亲也因为种种缘由,跟着患上了疾病,身体也出现了状况。
次年开春之际,唐顺宗的状况依旧未见好转,仍如先前一般。他的父亲为此满心悲痛,本就不佳的病情愈发严重起来,在随后不久的时间里,便因病离世了。
如此一来,唐顺宗最终得以继承皇位。只是,他的病情依旧毫无好转迹象,就连说话都无法清晰表述出来。
唐顺宗卧病在床,连话都说不清楚了,已然无法与人正常交流。好在他有一位备受宠爱的牛美人,牛美人深得唐顺宗的恩宠,时常在其身旁服侍照料,也正因如此,她能够分辨出唐顺宗含糊话语里所表达的意思。
就这样,唐顺宗与大臣们交流时,牛美人充当起了他们之间的翻译角色。在唐顺宗和大臣们需要沟通信息、传达意思的过程中,牛美人便承担起这份职责,由此而成为了他们彼此之间进行交流的翻译人员。
所以,唐顺宗与二王刘柳等人关系虽亲近,可彼此交流起来却颇为费事。通常而言,其交流流程是这样的:先由汇报之人将事情告知王叔文,接着王叔文传达给王伾,王伾随后报告给唐顺宗的心腹宦官李忠言,李忠言再告知牛美人,最后由牛美人禀报给唐顺宗。
倘若唐顺宗打算做出下一步的指示,那么整个流程就得再走一遍。先是唐顺宗说出指示内容,接着牛美人要如同破译密码一般,将唐顺宗的指示解读出来,然后讲给李忠言听。李忠言再告知王伾,王伾又传达给王叔文,最后由王叔文下达给具体执行的人员。
这过程实在是太繁琐啦,刚一开始就已经处于劣势,等同于直接在起跑线上就输掉了。整个流程的繁杂程度,让人还没真正展开行动呢,就仿佛已经被远远甩在了后面,完全是在起跑阶段就败下阵来的态势呢。
最终,永贞革新仅仅持续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由于受到来自各方的重重阻挠,无奈以失败告终。
唐顺宗在无奈之下,将皇位禅让给了儿子李纯,自己就此沦为太上皇。那些曾追随唐顺宗的人,结局也都颇为凄惨。就拿王伾来说,被降职贬为开州司马,而王叔文同样没能逃过厄运,也被贬作了渝州司马。
没过多久,王伾便在被贬之地染病离世。王叔文同样未能逃过厄运,不多时便被赐予死罪,丢了性命。
永贞革新里,二王可是极为关键的人物,然而他们最终都不幸死于非命。至于参与其中的其他人呢,也同样没能逃过被狠狠整治的命运,根本就没被轻易放过。
在当年的9月之时,刘禹锡、柳宗元等一共八个人,均遭遇了被外放的命运,全部被贬为州刺史。然而仅仅过了两个月之后,他们这八个人又再次被贬,这一回则都成为了州司马。
永贞革新之所以又被称作二王八司马之变,是因为此次政治斗争的主力军乃是王伾、王叔文以及那八位被贬为州司马的人。
从这之后,刘禹锡的仕途便陷入了一片灰暗之中,毫无起色。就这样一直过了十年,等到当年引发风波的那些事儿都渐渐平息下来后,朝廷里才终于有那么一些人记起了他们几个。
彼时,唐宪宗已然稳稳地坐在皇位之上,往昔那些事儿也都渐渐平息了下来。在朝中,有人忽然记起刘禹锡,深知其颇具才能。于是,便有臣子向皇帝进谏,提议让皇帝对刘禹锡予以提拔任用呢。
刘禹锡获召入京之后,发觉玄都观里栽种了数不清的桃花,那桃花绽放之时,绚烂至极,呈现出一片灼灼其华的热闹景象,而这般盛景,在他昔日于京城之时,是从未曾见到过的。
刘禹锡心中不禁泛起一阵唏嘘之感,就在那一瞬间,一个略带恶作剧意味的念头在他脑海中冒了出来。随后,他便写下了一首桃花诗,其具体内容如下: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乍然一看,刘禹锡仿佛是在说些没什么实际意义的话,就说那桃花是在人走之后才栽种的,可这又能如何呢?感觉好像只是陈述了这么个情况,却也没见有啥特别重要的意味在里头呢。
然而,只需将第一句认真研读一番,接着再瞧瞧最后两句,便会发觉有些不太对劲之处了。
首句“紫陌红尘拂面来”,描绘出的是一幅众人纷纷去看花的景象,往来路上热闹非凡。这其实也不足为奇,毕竟是在京城呢,人多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啦。
然而那末尾的两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意思便是这许许多多的桃花,全都是在你离开之后才被栽种起来的呢。
把这些联系到一块儿,就挺耐人寻味的了。你这哪是在谈论桃花,根本就是在暗指那些在仕途路上奔走的人嘛:我离开京城这几年,怎么感觉随处都是靠阿谀奉承来谋求晋升的人呢?你们这些新得势的,看着挺有派头,怕都是在我走之后才被提拔起来的吧?
细细品味刘禹锡的这首诗,会发觉其中竟隐隐有着“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意味呢。这不,此诗一经流传开来,京城的那些权贵们可就纷纷坐不住啦,赶忙说道:“我倒也没啥,可我有个朋友实在受不了,都快哭出来了,老刘啊,你还是赶紧离开京城吧,越远越好哟。”
就这样,刘禹锡又一次踏上了出任地方官职之路,此次他前往的是连州,那是一个距离京城颇为遥远的地方。
刘禹锡就此离去,这一去便是悠悠十三年的时光。等到他再度归来之时,时间已然来到了公元828年。
仅仅因为一首诗,便致使其长达十三年都未曾返回京城。按常理来讲,经历了这般漫长的时间,这一回,他总该吸取教训、长点记性了吧?可那刘禹锡却全然不按常理出牌,依旧我行我素呢!
许多年的时光悄然流逝,曾经重用他们的唐顺宗已然不在人世。而那个一开始将他召回,随后又把他贬谪走的唐宪宗也早已故去。在此之后,穆宗登上皇位,接着敬宗继位,再之后便是文宗了。
都历经好几位皇帝了,朝廷之中的人事更迭那更是频繁不已。就拿当初来说吧,曾向唐宪宗提议把某人外放的宰相武元衡,最后竟然也惨遭节度使的毒手,落得个被刺杀身亡的悲惨结局。
尽管人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然而朝中那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却依旧未曾画上句号。可话说回来,这些如今都已无关紧要了。毕竟,曾经那些深陷其中的人都已离世,唯有刘禹锡依然顽强地活在这世间。
就这样,刘禹锡怀着一种类似“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的心境,挥笔写下了《再游玄都观》。依旧是那曾经的玄都观,依旧是因那桃花而有所感怀。刘禹锡不禁发出感慨:百亩的庭院大半已长满青苔,桃花都没了,只有菜花开着。种桃的道士不知去了哪里?而从前的刘郎如今又回来了。
真的不得不让人感慨啊,那些文人要是嘲讽起别人来,那可真的是满肚子都是“精致的淘气”呢,着实让人惊叹不已。
然而,此次刘禹锡并未遭受极为严厉的惩处。尽管其在之后也被派往了几个不同之地任职,但所去之处皆是如苏州、同州这般不错的地方。
此后,刘禹锡还相继担任过太子宾客、秘书监之类的闲职。等到了人生的晚年阶段,他更是获加检校礼部尚书的官衔。
总体而言,尽管他的后半生基本未得到重用,不过第二次创作桃花诗的情形与第一次大不相同,第一次写桃花诗时遭受了权贵极为严厉的打压,而第二次却并未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