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使东吴,为何能说服孙权联合抗曹?扒一扒诸葛亮舌战群儒

聪明的原野 2025-01-19 15:50:03

公元208年的时候,曹操率领大军一路南下,在这种形势下,荆州内部众多的世家大族纷纷选择了集体投降。而原本是在荆州北方负责驻守的刘备呢,也只能无奈地一路往后败退,一直退到了夏口这个地方。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刘备把麾下最能言善辩的诸葛亮给派了出去,让其前往扬州充当说客呢。

诸葛亮抵达扬州后,着实未让刘备失望。他迅速展开行动,在与东吴众人的论辩中,凭借出色的口才舌战群儒,把东吴集团里那些主张投降的人驳斥得哑口无言,只能低头不语。最终,经诸葛亮一番苦心说服,孙权坚定了抵抗决心,与刘备携手共同对抗曹操。

那么,在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凭借着怎样的能耐,仅靠着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就顺利地扭转了当时的局势,并且成功地让孙权坚定了抵抗的决心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简单得很呢。

事实上,在真正的历史长河当中,所谓的“舌战群儒”这一情节压根就不存在。它并非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不过是在一些文学作品或是传说故事里才会出现的精彩演绎罢了,与真实的历史情况并不相符呢。

实际上,彼时是东吴集团的鲁肃率先抵达荆州,与刘备碰面后,便传达出了想要联手的意思。在此之后,刘备才安排诸葛亮跟着鲁肃一道返回东吴,去对孙权表明自身期望联合的想法。接着呢,便轮到东吴高层在内部展开相关的讨论了。

在那场讨论里,诸葛亮压根就未参与其中,所以根本不存在舌战群儒的事儿呢。彼时东吴高层展开讨论之际,大部分人都倾向于投降。然而到最后,周瑜毅然力排众议,与鲁肃一同坚决主战。也正是他俩的这份坚持,促使孙权最终下定了决心,和刘备携手联合起来。

若要谈及这段历史的详细情形,那就得从长坂坡之战发生之前开始说起了。

话说起来,就在赤壁之战正式开打前的那几个月时段里呢,彼时荆杨地区的内部情况,呈现出一种极为有意思的状态哟。

彼时在东吴与荆州这两方,其军队里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精锐兵力,全都聚集在了江夏郡这个地方。

当然啦,刘表和孙权两家的精锐兵力全都集中在了江夏郡,这可不是因为他们事先就有携手合作的打算哦。实际上呢,在这之前,刘表与孙权这两家可是一直在进行着激烈的生死搏斗。

在东汉那个时期,江夏郡所处的地域大致和如今的武汉地区是重合的。往前追溯的话,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孙权频频发起进攻行动,其目的就是要一次性成功占据武汉这片区域。

公元208年年底,赤壁之战拉开了帷幕。其实在赤壁之战爆发的十个月前,差不多是这一年的春天之际,孙权出于报杀父之仇的目的,恰好发起了对江夏郡黄祖的第三次进攻行动。

孙家和黄祖之间的纠葛,前前后后竟拉扯了十多年之久。而论及孙权进攻江夏一事,除了要报那杀父之仇外,实则还有另外两个目的。其一呢,是想借助这场战争,对东吴内部的军事力量加以整合,从而稳固自身的地位。其二嘛,便是朝着荆州方向拓展,企图一举将荆州给吞并掉!

从地图上看,要是孙权将江夏郡完全攻克下来的话,那他便能够以极快的速度由东往西推进,一路杀过整个江汉平原,如此一来,就能把荆州彻彻底底地分割成两部分了。

最终,这场战争是以孙权获得全胜而落下帷幕。在战争进行期间,孙权成功将黄祖麾下的全部精锐予以消灭,由此在战略层面上牢牢地掌控了绝对的主动地位,可谓是战果丰硕,在这场战事中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然而,就在孙权成功打垮黄祖之后,他还未来得及沉浸于这份胜利的喜悦当中呢,刘表的大儿子刘琦便迅速带着荆州的援兵赶到,并且顶了上来。

如此一来,在赤壁之战尚未爆发之际,孙权所率以及刘表所领的相当大一部分精锐力量,差不多都汇聚到了如今的武汉一带。要是没有曹操挥师南下从中干扰的话,在公元208年的下半年,刘表与孙权按理来讲,是应当先展开一场类似半决赛性质的较量的。

然而,就在荆扬两州即将展开半决赛,周瑜与刘琦于武汉形成对峙局面之时。公元208年7月,曹操竟突然率领大军往南进发,其兵锋径直指向了荆扬两州。

这一下子,可把孙权和刘表都给弄得慌乱起来了。他俩原本可能还各有各的盘算,各做各的安排呢,可就因为这突发的情况,瞬间都没了主意,心里头满是慌张,不知该如何是好了呢。

更为糟糕的是,在这个消息才刚刚传过来没多久的时候,孙权紧接着又得知了另外一个消息,那便是刘表已然离世了!

在面对这般突如其来的变故之时,彼时的孙权,实际上大体存在着三种可供选择的应对之策。

第一种选项便是直接选择投降。也就是说,可以毫不抵抗地缴械认输,彻底放弃抵抗的念头,直接向对方低头,以投降这种最为干脆但或许也是最为无奈的方式来面对当前的局面。

第二种方案是趁着荆州内部发生动乱之时,顺势向东进军。最为理想的结局便是能够赶在曹操之前,成功占据襄阳与樊城。接着,依靠襄樊的防御体系,再加上东吴集团那出色的水军力量,从正面抵御住曹操的来犯。只要能成功挡住曹操,那么襄樊以北的整个荆州地区,无疑就会全部落入孙权的掌控之中了。

然而,这样的方案基本上是没有实现可能的。要知道,在孙权获悉相关消息之时,曹操的主力部队已然逼近了襄樊一带。并且,彼时负责掌管襄樊地区的刘琮,连同那些荆州的豪门大族,都早已向曹操缴械投降了。

再来说说第三个选择吧,那便是趁着局势混乱的时机,去攻占荆州位于长江以南的那片区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荆南四郡。要知道,东吴集团在防守方面最为倚仗的就是长江天险了。一旦成功拿下荆南四郡,如此一来,整个长江以南就都成了东吴集团的势力范围,后续的仗还是有得打的。

然而,第三个方案基本上也是难以实现的。要知道,倘若依照该方案去施行的话,在当时,距离荆南四郡最为接近的东吴主要兵力,正是驻扎在武汉的周瑜所率领的那支部队。

如此情况下,周瑜得在至多一个月的时间里,先把刘琦击溃,进而掌控整个武汉区域。接着,要引领东吴的水军顺着长江逆水行舟,行至岳阳、常德这些地方。并且,这一个月内,周瑜还需一举扫平荆南四郡,同时于荆南四郡构建起完备的统治体系。最后凭借雄厚的水军力量封锁长江,如此方可勉强抵御住曹操。

很明显,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明眼人一看便知,这种情况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其不具备任何达成的条件,所以说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历史上的周瑜,打仗的本事着实不小。可他终归是个凡人,并非无所不能的神呐!就拿这个方案来说吧,哪怕把周瑜给累到精疲力竭,他也是没办法完成的!

这便是彼时东吴内部绝大多数人主张投降的缘由所在。并非是他们胆小怯懦,实在是余下那两种抵抗方案,无论怎样去进行推演,成功的可能性都近乎为零,几乎是无法达成的,所以才会出现多数人主张投降的情况呢。

就在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有个人挺身而出,提出先观察一番之后再做定论的主张。

有这么一个人,他便是鲁肃。

此前荆扬两方处于交战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周瑜带领主力部队屯驻于武汉一带,主要承担前线的军务工作。而彼时的孙权呢,身处后方的柴桑,也就是武汉下游的九江地区,其职责在于负责后勤保障以及兵力的调配事宜。

就在这个时候,鲁肃刚好就在孙权身旁呢。当众人都纷纷主张投降之际,鲁肃却站了出来,他表示自己能够先借着吊丧的名头,前往荆州那一带去探察下具体情形。究竟是要选择作战还是投降,完全能够等他抵达荆州,把情况都摸透了之后,再做定夺嘛。

就在公元208年八月,差不多是刘备带着百姓渡江,且一路被曹操穷追猛打之际。鲁肃启程前往荆州了,他此行的目的是去察看一下荆州当地的实际状况究竟是怎样的。

接下来,鲁肃来到荆州地区后,很快就得知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刘表的次子刘琮,连同襄樊一带的荆州大族,都已经一同向曹操投降了。在这种局面下,唯有之前驻守在襄樊北部的刘备,率领着自己所剩不多的残兵,一路朝着南方撤去。

在这样的情形下,鲁肃必然是要去与刘备见上一面的,也好了解一下刘备那边的具体状况。最终呢,鲁肃成功在当阳县这个地方,追上了正在行进中的刘备。

至此,孙权一方与刘备一方各自延伸的故事脉络,总算开始有了交集,二者不再是各自独立发展,而是开启了相互交织的新阶段,仿佛两条原本各自流淌的河流,于此地渐渐汇聚到了一起,他们两家的故事线正式开始重合起来。

那时的刘备才刚刚遭受了极为惨痛的失败。在长坂坡那场战役里,全靠张飞负责断后,刘备才得以幸运逃脱。可到了这个时候,刘备手头所剩的军队已然寥寥无几了。只有之前顺着水路撤退的关二爷,成功撤到了夏口,与刘琦会合,这好歹算是给刘备留存下了些许家底。

见到刘备后,鲁肃便向其询问接下来的打算。可出乎鲁肃意料的是,彼时的刘备压根就没想着要直接奔赴夏口,也没打算前往武汉地区与刘琦会合。

彼时刘备心里的盘算,乃是径直跨越长江,朝着荆南四郡去谋求发展之路。要是荆南四郡的那几位太守,同样全都选择投降的话,那么他便会接着朝南进发,直奔交州而去,去投靠苍梧太守吴巨啦。

看样子,刘备已然下定了决心,是要抵抗到最后一刻!似乎他已抱定了坚决的态度,无论如何都不会轻易放弃抵抗,非要与对方周旋到底不可呢,看来是铁了心要抗争到底啦。

刘备表现出的这种态度,无疑是让鲁肃心里有了底气。接着呢,鲁肃便开始劝说刘备,劝其前往夏口。鲁肃对刘备讲,在东吴那一方,同样有着坚决抵抗的决心呢。所以,刘备大可放心地去夏口,到那里与周瑜携手联合起来。

刘备之所以被彻底打动了心,恰恰就是因为鲁肃所提出的这个建议。

需明白,彼时刘备身旁所剩军队已然不多了。倒是在夏口那边,关二爷手上还留存着刘备最后的那点根基。要是东吴当真愿意携手合作的话,对刘备来讲,无疑是最为理想的一种局面。

就这样,刘备改变了原本的想法,决定带领剩余的部队,朝着武汉所在的方向进行撤退行动。

然而,彼时孙权并非身处武汉,而是在九江之地。即便刘备撤至武汉,也无法与孙权碰面,双方难以展开直接的谈判。鉴于此种情形,刘备势必要委派一人,让其代表自己前往东吴,就联合之事与孙权进行商谈。

就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诸葛亮被推举了出来,让其担当起使者这一角色。

诸葛亮在那时被推举出来,基本上可以说是必然会发生的情况。毕竟在当时刘备的身边,除了诸葛亮之外,实在是找不出其他更为适宜担当使者一职的人了。起码像张飞、赵云等这些人,那肯定是不适合去做这个使者的。

当然啦,在外交才能之外呢,诸葛亮他本人其实还具备着三个优势。

其一,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彼时正在东吴任职。要知道,诸葛瑾并非出身于江东那些大族,却颇得孙权的信赖。并且,他与鲁肃之间的私交也相当好。正因如此,在当时鲁肃才会提出让诸葛亮同自己一道返回东吴的这一主张。

其次,诸葛亮自身在外交领域确实颇具一定的才能。在当时刘备的阵营当中,其余人等还真就不具备这样的本事。即便有人前往东吴,恐怕也难以很好地代表刘备去开展相关谈判事宜。

其三,在当时那种情境下,诸葛亮所扮演的角色可不单单只是代表着刘备而已,实际上,从一定层面来讲,他同样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刘琦呢。

这事儿讲起来稍微有点复杂呢。简略来讲,以前刘琦是不受宠的,老是遭到打压。之后呢,是诸葛亮给他想了个主意,让他去江夏负责镇守事宜。也正因如此,在赤壁之战正式打响之前,刘琦才能够待在江夏那个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前往东吴展开谈判,最终谈出的结果,对于刘琦而言,是比较容易接受的。要清楚,一直到此刻,在武汉那个地方,周瑜和刘琦之间依旧保持着那种不太轻松的对峙局面呢。要是没有曹操南下这一情况,说不定他俩在这个时候早就已经兵戎相见、打起来啦。

综合这三条来看,诸葛亮无疑便成为了最为合适去出使的人选。

在那之后,诸葛亮便随着鲁肃一同前往柴桑,柴桑便是如今的九江一带,此行目的是面见孙权。

接下来的谈判过程,与《三国演义》里呈现的情况截然不同。见到孙权后,诸葛亮和孙权有过一次私人会面。在此次会面中,诸葛亮向孙权明确表态,刘备坚决不会投降。并且,诸葛亮还用话语去刺激孙权,称孙权要是不想抵抗的话,也可直接选择投降。

到此,孙权已然明晰,刘备着实是打心底里想要进行抵抗了。

而在此之后呢,便是东吴内部所召开的高层会议了。很明显,就这场会议而言,诸葛亮是没有参与资格的。

在此次会议进行期间,张昭等一批人处于主导地位,他们所秉持的主张是直接选择投降。

这里额外提一下,张昭由于主张投降,其在诸多文艺作品里的形象可不太佳。不过平心而论,张昭提出投降之举,绝非是因为他胆小怯懦,而是在经过对各类利弊进行认真分析后,才最终做出了这样的抉择。

从现代视角去考量的话,或许会认为投降这件事特别不可思议。就拿孙权来说,他身为一方割据势力的首领,要是选择投降了,按照如今的眼光看,那简直就像是走上了绝路。要知道,历史上有不少类似投降之后的事例呢,像后来的南唐后主李煜、西夏末代皇帝李晛,不都是投降后惨遭杀害嘛。

不过需要留意的是,上述所提及的这些案例,它们全部都是在三国时代结束之后才出现、才发生的哦,并非是在三国时代进行当中或者之前就有的情况呢。

张昭生活在东汉末年,他所知晓的历史是东汉末年之前那段。在此之前,割据势力的首领投降后通常不会被杀。就像东汉开国之际,割据河西的窦融与梁统,投降后不但未被杀,还获极高地位,他们的家族在东汉历史上也曾一度掌控最高权力。

从张昭的角度来讲,孙权要是选择投降,那所能享受到的便会是如同当年窦融一般的待遇。而这样一种在投降之后所呈现出的结果,其实众人也是能够予以接受的呢。

在说到投降之后可能面临被软禁甚至直接被杀这种情况时,得注意一下,就在这一年,司马懿才刚满三十岁,也才刚刚被曹操强制征召担任文学掾呢。所以那个时候的人,并不觉得孙权要是投降了,就会落得特别糟糕的下场。况且依照当年窦融的事例来看,大家还认为孙权投降之后,其地位没准儿会比当江东之主时还要高呢!

江东世家的想法可就简单多了。在他们看来,即便打赢了曹操,对自身也并无多少益处可言。可要是直接选择投降呢,自己仍旧还是江东的豪门大族,根本没什么不同嘛。既然是这样的情况,那又何苦要去打这一场仗呢?

底下大臣们纷纷站出来集体表示反对,这让孙权着实有些为难,不好将自己的态度明确地表达出来。可实际上,孙权内心压根就不想投降,他又怎会甘心屈居他人之下,受他人的摆布呢。

于是在这之后,孙权当即便火速下达命令,吩咐周瑜即刻返回,以便一同商讨这个问题。

随后,周瑜归来了。至于周瑜的态度,那便是坚决予以抵抗!

与那些力主投降之人相较而言,周瑜所表现出的坚持,实则并非仅仅是着眼于孙权的利益,其中也掺杂着他为自身考量的成分在里头。

在东吴集团那个时候,周瑜的地位可是仅次于孙权,堪称集团里的二号人物,并且还手握兵权呢。要是他在这个时候选择投降的话,参照当年窦融归汉的情形来看,周瑜之后所能享受到的待遇,十有八九是会和梁统差不多的。

然而,就这个结果而言,周瑜内心当中实际上是并不满意的。

彼时周瑜年仅34岁。相较于家族的安稳与否,以及个人利益的得与失,处于这般年纪的周瑜,内心实则更为渴望能够建立那所谓的“不世之功”!

倘若一直顽强抵抗,成功抵御住曹操的攻势。接着,在周瑜的引领之下,东吴集团顺势一举吞并荆州,随后向西进发拿下益州。如此一来,整个南方地区势必都会被东吴所掌控。此后,东吴说不定也有能力与曹操一争天下之位呢。

对于三十多岁的周瑜来说,相较于投降后所能获得的那些待遇,建立一番不世之功显然更具吸引力。可要是周瑜已经六十多岁了,到了得为家族后人谋划的阶段,没准儿他就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了。

当然,更为关键的因素,还是周瑜一心想着回报孙策的那份深厚情谊,进而竭尽全力去扶持孙权,稳固他作为江东之主的地位。毕竟孙策与周瑜情谊匪浅,周瑜出于这份情义,自然要全力辅助孙权在江东站稳脚跟,担当起江东之主的重任。

无论如何,到了最后,周瑜都给出了极为明确的态度,那就是他坚定不移地主张开战,在这件事情上,周瑜的立场没有丝毫的动摇,主战便是他最终明确表达出的坚定决心。

然而,就在周瑜表明态度之后,整个局面瞬间便发生了逆转。

在当时那个时候,东吴的主要军事力量可都被周瑜一人所掌控着呢。要是周瑜铁了心要发动战争的话,即便孙权对此持反对意见,恐怕也很难阻拦得住。至于那些江东的各大家族呢,就更没有办法去阻止周瑜的这一决定了。

另外,周瑜那时还从军事层面剖析了曹操所存在的四个弱点。其一,彼时曹操尚未彻底统一北方,就拿关中地区来说,曹操并不能实现完全掌控。其二,曹操麾下的军队皆为陆军,在水战方面并不擅长,可东吴却恰恰极为擅长水战。

其三,彼时天气已然渐渐转寒,曹操选择远距离征伐南方,如此一来,其后勤补给方面所面临的压力必然极大,想要长时间维持作战状态,实非易事。

第四点,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点,就在这一年,东汉境内又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瘟疫肆虐的情况!曹操所率领的大军可是远道奔袭而来的,本就极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在如此仓促的情形下展开作战行动,那是相当容易感染上瘟疫的。只要瘟疫在军队里开始传播扩散,曹操军队的战斗力,立马就会大幅下降好几个层级呢!

周瑜一番分析下来,原先力主投降的那些官员,也开始觉得这仗是有得打的。甚至部分人还认为,说不定他们能够一举把曹操的主力给歼灭掉,进而获取更为丰厚的利益呢。

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关键时刻确实是代表刘备前往东吴进行出使活动的。并且,在说服孙权一事上,他着实发挥了较为关键的作用,也正因如此,成功促使了孙刘联盟得以形成。

然而,所谓的“舌战群儒”这一情节,在正规的史书当中,确实是未曾有所记载的。

在此之后,东吴集团内部的局势发生了变化,主战的呼声最终占据了绝对优势。紧接着,周瑜回到武汉一带,迅速集结起三万东吴的精锐之师。刘备这边呢,先是收拢了不少此前溃散的军队,而后与关二爷的队伍会合到一处,凑出了一万人。再算上刘琦所统领的一万人,各方兵力加起来总共凑齐了五万人。

彼时,五万大军于武汉地区完成集结。与此同时,曹操所率的大军也缓缓来到了江汉平原的腹地之处,已然做好准备,只待合适时机便渡过长江,进而向江南之地发起进攻。

而在孙刘联军这一方呢,他们以极快的速度派出了水军力量,对长江的江面实施封锁行动,其目的就是要阻止曹操顺利跨过长江,以此来抵御曹操可能发起的进一步攻势。

最终,赤壁成了双方展开决战的地点所在。

0 阅读:1